《快雪时晴帖》现收藏于何处? 快雪时晴帖是真迹吗
快雪时晴帖现在究竟在何方?是真迹吗?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墨迹至今已失传,现存的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在“台北故宫”名品中,最受瞩目的当是“快雪时晴帖”,它不但被乾隆捧为“神品”,也是被专家及观众同时票选为十大“国宝”的唯一交集。
其实,东晋王羲之的墨宝早已失传,蒋勋等学者认为它是“双钩填廓”的唐代摹本,“台北故宫”书画处处长王耀庭也证实它是临摹本,但“台北故宫”在官方的导览手册上并没有言明,还是把它当成王羲之的真迹,有误导观众之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羲之晚年时,毅然决然地辞去职务,追求隐逸自然的生活,这点也让他的书法艺术成为最能表现与抒发个人性情的一种媒介。
其书风呈现典雅细腻的精致度,以及保有严谨的法度,却又能用笔秀美而劲挺,展现出他天然率真的性格,连他的只字片言或短纸信札,都获得后人的保存,成为历代学习书法艺术的典范。《快雪时晴帖》即是如此,它是王羲之大约在大雪初晴时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个问候信札。
此卷《快雪时晴帖》是否王羲之真迹还存在争议,此帖北宋时即被认为是王羲之墨迹,作为墨迹著录于《宣和书谱》中。元代赵孟頫等鉴藏家,也认为此帖“良是千余年异物”;而现今学术界大多则认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快雪时晴帖 (传为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快雪时晴帖 (文物)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好在哪里?
独具风格王羲之的书法,今天能看到的摹本或刻帖,无不各具风貌,真正的从心所欲自成规矩。快雪时晴帖里表现的流利秀美是王书的向来风格,笔笔藏锋、较少变化的笔画更增温柔敦厚之意,这在今存王书里是不太多的。
启示后世书家各具面貌的王字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大宝藏,不同眼光兴趣的书家从中汲取各自的养料。赵孟頫便从此帖受益最多,说赵字是它的入室弟子亦不为过。
好字不仅会给人愉悦赏心的感觉,还会带给学习者老师给不了的灵感和引导,这是快雪时晴帖在书学上的最大价值。
皇室与书家的推重自唐至清,历代君王均崇王字,历代书家均习王字,王字即是书法的晷范,便如同少林长拳一般是入门的基本功夫,又像降龙十八掌一样威力奇大。所以王字好,王字妙。
三希堂乾隆得了快雪、中秋、伯远三帖,认为是晋人原迹,那真是至宝都不用如获,称为三希(希=稀)。晋人的真迹,学界一般认为只有陆机的平复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快雪是摹本,中秋是米芾临本。快雪这样的一等摹本几可乱为真迹,墨韵转折都能体现出来,在王羲之书法的诸多摹本中也算上等。
字好这个说不出来。应@言雀之邀
快雪时晴帖是怎样的一幅画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 “天下第 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快雪时晴帖》是我国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封书信。篇幅不大,长23.6厘米,宽16.4厘米,也就相当于现在一张普通信纸大小。全文仅28个字,写的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在这幅《快雪时晴帖》中行书、楷书交替书写,行笔自如流畅,神采飞扬。王羲之没有想到,他随手写的这28个字,却让一代一代的后人为之倾倒。
但这幅书法却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令人遗憾的是,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经失传了,没有一幅被保存到今天。那么,这幅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幅《快雪时晴帖》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由于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的,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直接来源.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是《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
《快雪时晴帖》的真迹是一定看不到了。1000多年前的纸在没有特殊的保管条件下是很难完好地保留下来的。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经失传了,没有一幅被保存到今天。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就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用的是双钩填廓法:就是用一张透明的薄纸或是涂了蜡的纸,铺在原作上描出轮廓再将它描在要复制的纸上,然后按原样用墨填写。这样的复制品几乎与原迹一样,保持了原作的神韵。
于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的,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直接来源。在真迹失传的情况下,这件距今1300多年的复制品能流传下来已是珍贵无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