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文化

傲滥卸镇有多长的历史413? 水浒揭阳镇现在是哪里

傲滥卸镇有多长的历史413?水浒揭阳镇现在是哪里

翁牛特旗历史文化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500—8000年,它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玉器使用、出现居室墓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令后人叹为观止。在翁牛特旗头分地二道杖房、三道杖房、四道杖房村、头段地北湾子村、广德公镇大洼子村和梧桐花镇山嘴子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砂灰陶或灰褐陶敞口筒形罐或敛口罐,还有少量泥质红陶高领罐、钵等。石器有斧、磨棒和饼形器等。纹饰为之字纹和压印复合纹。石器有斧、磨棒、耜、石核、锄形器及铲器等,遗址保存较好,属典型的距今七千多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存。  赵宝沟文化:头分地黄花梁、山嘴子七分地村、解放营辛家营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夹砂灰褐陶压印的几何纹敛口筒形罐,圈足圆腹钵,圈足钵和少量彩陶,一般为细泥红陶黑彩,色泽浓艳,花纹多云钩纹,器型多为罐与钵,其他陶器分夹砂红陶和夹砂褐陶两种,纹饰以之字纹为主,还有少量几何纹、网格纹,席纹(器底部),石器有柳叶形石耜、斧、石锄、石磨盘、磨棒、饼形器等,属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时期遗址和聚落址。  红山文化: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红山文化是以赤峰红山命名的一种文化类型、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余年,当时的先民从事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有游牧、渔业、狩猎的多种经济活动。形似烟叶状的石耜是北方特有的农业生产工具,后来演变为铁制的犁铧。在多种类型的陶器中,红衣黑彩的“彩陶”器最有代表性,也最引人注目。烧制的彩陶花纹,有斜线纹、半圆形纹、三角形纹、水涡形纹等,看似简单,但却古朴、自然。经过几十年考察发现,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为中心,西起张家口,东达辽河中游,北至大兴安岭,南通大凌河谷,其分布中心,主要集中在赤峰、朝阳、承德地区,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的广阔地域,都密集地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址。代表红山文化的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向世人展现史前时期北方西辽河流域灿烂文化。

  玉龙,1971年在翁旗朝格温都赛沁塔拉嘎查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龙为墨绿色,长26厘米,体卷曲呈“C”字形。整体由一块玉料圆雕而成。通体琢磨,光洁圆润,长鬣高扬,显得极有生气。赛沁塔拉出土的玉龙,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说明地处两河流域(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的翁牛特旗是中国尚玉文化和崇龙传统的发端地。

  在五分地、桥头、头分地、梧桐花、乌敦套海、巴嘎塔拉、朝格温都、杜家地等地发现的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群中,采集的标本有饰之字纹、划纹和席纹的夹砂灰陶筒形罐、斜口罐、双耳敞口罐、大口深腹罐、高领罐,泥质红陶黑彩罐、折腹钵等。石器有铲、斧、半圆形石刀、钻孔蚌饰、石耜、石磨盘、磨棒及石核、饼形器和细石器等,属典型的红山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

  1974年在翁旗玉田皋的发现双耳红陶罐,小口、长腹、双耳、小底,器外壁饰“之”字纹、是典型的红山文化器物。这些发现,充分证明在五、六千年以前,翁旗境内已有较为发达的原始农耕活动。这些种陶器和石器在翁旗文物馆均有收藏。  小河沿文化:1977年翁牛特旗大南沟村发现。距今45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南沟发现的近80余座古墓葬,分三个区有规则地整齐排列。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男女分工明确,社会已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并已有了原始刻划文字符号或祭文。在翁旗五分地镇大窝铺南水泉村南梁岗上,采集的标本有夹砂褐陶压印细绳纹筒形罐、夹砂灰陶压印几何纹筒形罐、夹砂灰陶交叉斜线纹罐,石器有钻孔饼形器、骨锥等,也属于新石器时代小河沿文化时期的村落遗址。

据说张鲁的五斗米道是道教形成宗教的起源之一。问问。

您好 道教的创始人张陵。道号张道陵。又叫张天师张鲁的爷爷,张鲁起到传承和发展的作用。起资料如下:

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活动;二、为创教作准备;三、创教;四、传教。
张陵出生于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
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

今中国民间,主要有道、佛、基督、天主、伊斯兰五大宗教,唯道教是产生于本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源于东汉末年张道陵在巴蜀创建的天师道(亦称五斗米道)。当时汉中属益州,亦是五斗米道初创之地。据南北朝时裴松之注释《三国志·魏略》载: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七月,张修在巴郡起义,响应张角黄巾起义,攻郡取县,北入汉中,并在汉中传播五斗米教。

张鲁(?~216),字公祺,祖父张道陵,字辅汉,客居蜀郡,学道鹄鸣山,造作道书20余篇,自称天师。陵死,子衡、孙鲁继其业。

张鲁在汉中设有阳平治(在今勉县老城西),为当时五斗米道祖庭。张鲁汉中政权26年,“夷民便乐之”。当时的汉中为战乱年代一方最为平静之地,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益州牧皇族刘焉阴谋割据,扩充地盘,借用天师道势力,授张修为别部司马、张鲁为督义司马,北入汉中。张修攻杀东汉汉中太守苏固,二张遂割据汉中,杀汉朝使臣,断绝褒斜栈道,表示与汉朝廷绝裂,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保境安民。建安五年(200),张鲁杀张修而夺其部众。然“汉中民信行(张)修业(五斗米道)”,张鲁为巩固其统治,遂续行修业,并“增饰之”。可见,在汉中首传五斗米教者应为张修。

建安六年(201),东汉朝廷同意张鲁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拜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鲁司马李休,有智略,家南郑,见张鲁精兵数万,有四塞之固,劝张鲁举号,称汉宁王。但鲁功曹阎圃以“勿为祸先”为由劝阻称王。张鲁听阎圃计,奉汉为正朔。建安七年(202)张鲁乘胜攻取刘焉控制的巴郡,遂雄据巴郡(川北)、汉中郡。

    张鲁袭杀张修以后,继续传布五斗米道,并以五斗米道治国,建立了以师君、大祭酒、祭酒、鬼卒为管理层次的政教合一政权体制。五斗米道规定,凡入道者,须交米五斗;祭酒(基层小官)在道路旁作义舍,内放置义米义肉,供流民自己量腹食用;春夏禁止猎杀,以保护禽兽繁殖;禁止酿酒以节省粮食;犯法者原谅三次,如果再犯,才予治罪;犯小过错者罚修路百步,则免治罪。道徒须每天在静室反省自己的过错,有病者则用纸书写自己的过错3份,分别放在山上、水中、土中,祈求天上、地下、水中的神灵(所谓“三官手书“)免其疾病灾难。张鲁在汉中设有阳平治(在今勉县老城西),为当时五斗米道祖庭。张鲁汉中政权26年,“夷民便乐之”。当时的汉中为战乱年代一方最为平静之地,关中百姓流徙汉中者数万家。

建安二十年(215)秋七月,曹操自陇道进兵汉中,征张鲁。张鲁弟张卫及大将杨昂、杨任拒守阳平关(今勉县水磨湾)。曹军仰攻阳平山上诸屯,山峻难登,死伤颇多,操颇沮丧,传令退军。当夜,操军后队迷路,误入张卫军营。张卫军士不知虚实,自相惊扰,操军反身追杀,张卫等溃败。张鲁闻知阳平关失陷,便欲降操,阎圃认为被迫投降,必被小看,可先奔南山,入巴中拒守。张鲁从其计。其部属欲烧毁汉中库存物资,张鲁说:“宝货仓库,国家所有。”遂悉数封存从米仓道退到巴中。曹操入南郑,见府库无损,知张鲁有归顺之意,便派人劝慰。部下李休、阎圃也极力劝降。十一月,张鲁自巴中出,举家降操。十二月,曹操留夏侯渊守汉中,裹胁汉中8万余口回邺都。张鲁与其家人、部众随曹操到邺城,曹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其五个儿子及李休、阎圃并为列侯。张鲁及其信众遂把五斗米道传布到了关中、河南、河北等地。

次年,张鲁在邺城亡故。后,其子孙及道徒把五斗米道传到江西龙虎山及全国各地,经过魏晋南北朝一批五斗米道徒的努力及改进,将五斗米道改造成了中国道教。

今汉中境内仍有张鲁遗迹,如勉县阳平关、武侯祠中的天师堂、灌子山张鲁女墓等。

由上可知,虽然张道陵在鹄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学说,但真正把五斗米道发扬光大,并以五斗米道理论基础、管理结构而建立政权、实行“政教合一”治理社会者,是张鲁在汉中的实践;把五斗米道推向全国而后发展成中国道教者,是张鲁以汉中降曹的结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汉中具有中国道教发源地的地位。

楚长城、秦长城、汉长城、清长城分别有多长?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851.8公里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砌成.碑心石是一块长方体花岗岩,长1

(1)花岗岩的密度为:

ρ=

m

V =

5.6g

2c m 3 =2.8g/cm 3 =2.8×10 3 kg/m 3 ;

(2)碑心石的体积:

V=15m×3m×1m=45m 3 ,

∵ρ=

m

V ,碑心石的密度与花岗岩样品的密度相同,

∴碑心石的质量为:

m′=ρV′=2.8×10 3 kg/m 3 ×45m 3 =1.26×10 5 kg;

(3)碑心石的重力:

G=mg=1.26×10 5 kg×10N/kg=1.26×10 6 N.

答:(1)花岗岩的密度是2.8×10 3 kg/m 3 ;

(2)碑心石的质量有1.26×10 5 kg;

(3)碑心石的重力是1.26×10 6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