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网络

央视记者骑车追着采访85岁院士,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央视记者骑车追着采访85岁院士,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钟南山事记

2003年06月18日 15:01

●为了表演斗牛士,他家也不回,反复排练了整整一星期

●看到病人年老体弱,他先把听诊器捂热了,再给老人听诊

●“研究肺癌不是我的强项,有时间我会去看看书,补补课”

“在一次元旦晚会上,老师要表演一个斗牛士之舞。他竟然家也不回,天天泡在办公室,反反复复地排练了整整一星期。对于这种别人看来近乎无知孩童的执拗,他却只简单地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王涛博士说起他的老师,满脸自豪。

王涛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钟南山院士。日前,在忙碌的广东省呼吸研究所实验部,记者采访了钟南山的一批学生。从他们的讲述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钟院士鲜为人知的一面。

2001年,王涛被录取为广东省呼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我参加钟老师的博士生面试,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他。听说我从河南赶来面试,他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这么大老远来参加面试,真是谢谢你了。’整个面试互动性非常强,一问一答如拉家常,和其他高高在上的面试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没能通过钟老师面试的考生也说,‘能来参加钟老师的面试,已经很值得了’。”

“我的课题是肺癌研究,当我把计划书给老师看时,他看完后写了一个四五页的评语,其中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研究肺癌不是我的强项,有时间我会去看看书,补补课。’至今我仍保留着老师的这句话,它将成为我毕生治学为医的动力。”王涛说。

“老师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大夫。他认为,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看好病人是医生最大的政治。不管有多忙,每周四下午两点,他必定去门诊给病人看病。因为他看得很仔细,很慢,所以有些慕名前来的病人要足足等上一年。”

“有一次,一位老人去门诊看病,恰好碰到老师坐诊。看到病人年老体弱,细心的老师先把听诊器捂热了,再给老人听诊。他和病人间的关系,已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医患关系。老师还会定期打电话,询问已经出院病人的康复情况,并据此对用药进行及时的微调。他自己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会交待学生认真代办。”说起导师,王涛有说不完的话。

实验部的女博士曾琼在读硕士时就师从钟院士,至今已有5年。“很多时候,国外文献的相关病例报道刚刚出来,老师就大胆而谨慎地把成果应用到病人的治疗中。把最新理论运用到临床试验中,这是一般医生很难做到的。”

“老师性格比较急,学生平时不大敢和老师说笑。如果我们做错了事,他会毫不留情地训斥我们。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们做课题研究,幻灯里的字体、色彩等细节都要求得很严格,方方面面都精益求精。在一次哮喘研讨会上,老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批评懒散的参会者:‘谁没有交幻灯?谁交了又没有来?如果是这样,以后不让他再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曾琼对老师的严格认真体会最深。

“对于学生,老师从不肯马虎。大家都知道,非典高峰时,老师没日没夜地埋头工作。但无论如何废寝忘食,也不会忽视学生的课题研究。‘五一’期间,老师仅有的半天休息时间,是在我们课室里度过的。看到老师慷慨地拿出已经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帮我们反复推敲、指导课题的设计、思路时,那种平凡的崇高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实验部的在读博士陈兴无说,“老师虽然很忙,但仍时常给学院的本科生上课。作为一名院士,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当年在北医大上学时,他就是学校里有名的田径运动员。1959年,他打破了400米栏的全国纪录,他创造的北医大校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现在铅球还能推10米,在广州医学院数第一!”实验部的在读博士蔡闯说,“老师性格开朗,打球、跑步、游泳……什么都玩。周五打篮球,周日打羽毛球,我们在学校是师生,在运动场上就是球友。”

钟南山一家人都与体育有缘。他的妻子李少芬是我国著名的女篮选手,是中国第一批“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女儿钟帷月曾是我国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儿子钟帷德曾被评为2002年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现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副教授,也是医院篮球队的“中流砥柱”。

在这个家庭里,体育与卫生相互融合,充满了健康的阳光。同时,这一家四口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人的生命和健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18日,作者:林洁,原题:《我的导师钟南山》)

中新网4月22日电 两个月以前,钟南山院士勇敢地否定了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称,钟南山是抗“非典”第一功臣。钟院士领导的课题组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大大提高了广东地区“非典”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派出的专家组认为:以钟南山为首的广东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

在大批医护人员被病人感染的特殊时刻,钟院士主动请缨,要求将最严重的病人送到他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抗击“非典”的战场上,66岁的钟南山院士曾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

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爱因斯坦和罗盘的故事

爱因斯坦上学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

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

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爱因斯坦67岁时仍然为童年时的“罗盘经历”感慨万千。

他在《自述》中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根本不符合那些在无意识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触’有关的作用)。我现在还记得,至少相信我还记得,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从小就看到的事情,不会引起这种反应;他对于物体下落,对于风和雨,对于月亮或者对于月亮会不会掉下来,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等都不感到惊奇。

小小的罗盘,里面那根按照一定规律行动的磁针,唤起了这位未来的科学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这种神圣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学的幼苗。

1953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在74岁生日宴会之前,举行了一个简短的记者招待会。会上,他收到一份书面的短信。信上第一个问题就是:“据说你在5岁时由于一只指南针,12岁时由于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些东西对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过影响吗?”

爱因斯坦看了微微一笑,回答说:“我自己是这样想的。我相信这些外界的影响对我的发展确是有重大影响的。”爱因斯坦接下来的回答似乎更饶有趣味:“但是人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当一只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时,它可能没有类似的影响,对许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决定一个人的特殊反应的究竟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可以设想各种或多或少能够说得通的理论,但是决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牛顿三轶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吹肥皂泡的疯老头

牛顿搬进一幢新楼以后,开始研究光线在薄面上是怎样反射的。他每天都在读书、思考。早上起床穿衣服,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问题,他就像被定身法定住了一样,呆住了,然后开始实验或工作,所以他时常穿错了袜子或者在夏天穿上秋天的衣服。

“太阳光是最好的光源,肥皂泡是最理想的薄面,太阳光照到上面,它为什么会变得五颜六色呢?”

牛顿的脑子里翻江倒海了。他提着一桶肥皂水走到院子里,吹起了肥皂泡。你看,他那两只眼睛直盯着飘来飘去的肥皂泡,一个泡破了,接着又吹一个,从太阳一出来他就吹,一吹就是几个小时。

邻居家的小孩子从楼窗上伸出头来,冲他叫:“疯老头!你一只脚没穿袜子!”

邻居家的老太太摇着头:“老小,老小,老了倒成了孩子!”

后来人们知道了这疯老头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他吹肥皂泡是在研究学问,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了。

实验室的酒肉

牛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实验室。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整天整夜守在实验室里。为他做饭的保姆只好把饭菜放在外间屋的桌子上。

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他好久,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烤鸡吃了,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他才觉出肚子咕咕在叫,赶快跑出来吃鸡。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为我还没吃饭哩,原来已经吃过了呀!”

还有一回,一个好朋友请牛顿吃饭,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科学问题。饭吃到一半的时候,牛顿站起来说:“对了,还有好酒呢,我去取来咱们一起喝。”说完就向实验室跑去,一去就不回来了。朋友追过去一看,牛顿又摆弄上他的实验了。原来牛顿在取酒的路上忽然想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居然将取酒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牛顿的这种轶事岂止三件,它说明,牛顿酷爱科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正是因为牛顿有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奋斗精神,他才能总结出牛顿三定律,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牛顿病逝以后,英国政府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了墓志铭,最后一段是: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一位人类之光

有道是: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都明亮了。” 或者说: “道法自然,久藏玄冥。天降牛顿,万物生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及其团队,心存高远,脚踏实地,沉浸于量子世界十余载,追求小量子里的大“梦想”。

“中国梦”的鲜活注脚——薛其坤与他的量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