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波兰舞曲泡芙塔应该怎么做? 泡芙塔图片

波兰舞曲泡芙塔应该怎么做?泡芙塔图片

Chopin:军队 波兰舞曲 (弹法!!求教懂肖邦的高手··)

我很疑惑,你能够参加钢琴演奏会居然还不能自己解决钢琴弹奏的指法与弹法问题,你太让我感到好笑了。其实你说的指法是正确的,就 是这么弹!至于够9度的问题,我想你也不要牵强,这曲子是老师让你弹的吗?这首曲子的速度要求是比较快的行板,在这样的速度下,想弹好大跨度的和旋,对于一个手不大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不是什么技术上的,是生理条件的限制,所以不要牵强,小心把手给练坏了。演奏会的问题,看来你也只能硬这头皮上了,把其他位置弹好,我想无伤大雅。再就是你要的什么“弹法指导”问题,我相信你已经有一些经验了,想你这种程度,应该自己能够练系一些曲子了,不需要依赖什么弹法指导,更不需要什么指法指导,这些难道你都不能自己解决吗?不能?那你学琴在干嘛,难道完全依靠老师的亦步亦趋?这未免太滑稽了。你应该多多找点音乐的感觉,这是多年培养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感觉到的,我建议你应该多多找下自己的缺点,自己解决弹奏中的问题,培养音乐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才是最重要的!!

满意请采纳

肖邦——A大调 波兰舞曲《军队》作品分析与写做背景

  A大调 波兰舞曲《军队》 (作品40之1) 这首乐曲作于1838年,因《军队》而著名,这是由于曲中的第一、二两主题的旋律,具有极为豪放、勇敢的军队性格之故。全曲必须以严格的速度来演奏。事实上,这是肖邦所写的最华丽、最灿烂的波兰舞曲之一。

  传统的波兰舞曲就是以风格雄浑、豪放而著称的,显示出波兰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在这首波兰舞曲中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欣赏这首波兰舞曲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波兰的勇士们,那强健的体魄、豁达的胸怀、深刻而动人的虔诚融为一体,闪烁着骑士精神。

  乐曲的构成为"ABA"三段体:

  第一段:A大调。在这一段中,作者充分运用了色彩性变调,生动地刻画出一群威武雄壮的波兰勇士,身着铠甲,腰佩战刀,雄赳赳地大步向前(片段1)。

  第二段:从D大调至降B大调到C大调的频繁转调。本段之前有一个号角般宏亮的过门,紧接着出现的本段主题具有斩钉截铁般果断、刚毅的性格(片段2)。

  第三段为第一段的严格再现。

  有一位钢琴家评价道:"这首波兰舞曲是划分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李斯特曾在他的所有演奏会中弹奏过此曲。乐曲正如标题所提示的,无比辉煌、壮丽,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

  关于此曲有这样一段轶事:一天夜里,肖邦在屋中独自弹奏此曲。正沉思于乐念之中,他突然产生了幻觉,感觉到一群波兰武士及贵妇人的行列侵入他的房中。于是肖邦在惊慌之际,拔腿逃出房间,整夜不见回来。

  肖邦生平: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3.1-1849.10.17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其父为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自幼深受波兰民间音乐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登台演出。12-19岁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5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在此期间染上肺病,1948年赴伦敦演出时,病情恶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岁。

  肖邦是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作为著名钢琴演奏家,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A大调 波兰舞曲《军队》作品分析与写做背景

《英雄波兰舞曲》降A大调,OP.53,作於1842年,钢琴曲,是萧邦所作16首波兰舞曲之一(亦是最为宏伟的一首)。肖邦的创作灵感源于自己和祖国悲剧性的经历,《降A大调波兰舞曲》是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据说此曲奔马节奏写成的对比性中段,描写了1683年英勇抗击入侵者的波兰国王约翰.勃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该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故又称《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萧邦在作此曲时,由於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国激情和对波兰历史的无限缅怀,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萧邦逃离自己的创作室。由此可见,这首乐曲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的。

《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斩钉截铁的节奏,朝气勃勃的音调,表现出这支军队威武雄壮的阵容、勇敢坚定的品格:

下面的主题颇有长驱直入的气魄:

注意左手,是典型的《波兰舞曲》节奏。有趣的是,这首“军队”精神的乐曲,并不是2/4拍子的,可同样有进行的韵律。假如将这首乐曲与舒伯特《军队进行曲》比较一下,我们会感到这是一支真正能征能战的军队。

《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是肖邦音乐中最受欢迎、受到最高评价的伟大作品之一。该曲写作于1842年,到今天的一百五十年间,各个国家、民族的钢琴家和钢琴音乐听众,始终为之激动不已。

乐曲开始有一小段引子,引子的第一拍是中低音区四个bE,用双手八度强有力同时奏出,这轰然一响,足以使听众的心被吸附住,从此,直到曲终再也无法离开。当我们在震动之后还未及定神时,三条半音阶平行地向上卷起,又猛然顿住,以后是各种不协和音,不同节奏交替,在情感的海洋里到处掀起巨浪。戏剧性的紧张度愈演愈烈,直到觉得气都透不过来时,第一个、也是全曲最重要的、反复出现的英雄主题,才豪迈、昂扬地奏出,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右手双音旋律是富于感召力的英雄音调,左手坚实果断的节奏表达出必胜的信心。这个主题段落稍有变化(右手提高了音域,加入八度音)地重复一次,音乐的意境也随着更上一层楼。在高潮处,仿佛可以听到刀枪剑戟的撞击声。之后是一段由低谷逐步向上冲击的音乐。冲击得到暂时胜利后,引出一段不长的有抒情色调的感情浓重的音乐,仿佛战斗间歇中的某种感触(左手是《波兰舞曲》的典型节奏):

这感触很快转化为战斗的激情,导致再现英雄的第一主题。

然后音乐进入整个曲式的中段。任何人听了这段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是骑兵在奔驰:

左手八度的固定音型,象征马蹄声由远而近。弹奏起来也不轻松,被称为“钢琴家的绊脚石”。右手的旋律,是战士们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声调。如果说《A大调波兰舞曲》让我们“检阅”了一支“能战斗”的军队的话,现在我听到的,则是一支“正在战斗”的军队。骑兵的壮观场面过后,经过过渡,控制,减速,音乐奇妙地落到一个单纯、弱奏的D音上,引出一段难以形容的旋律,流畅、委婉、有一丝哀伤、有一缕温情、还很高贵,又象梦幻的境界,与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形成强烈的对比:

音乐在这个“远离战场”的意境中流动、徘徊了较长时间,好象流连忘返。终于,音乐流入中音区,低音区,哀伤、温情、梦幻都隐去了,情绪再度激昂起来,斗争的火焰重新燃起,英雄刚毅的第一主题赫然而出,这也是主要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尾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胜利的欢呼、凯旋中结束全曲。

郑重声明,上述回答全部是抄袭,无一字为本人原创,东拼西摘的。

舞曲是什么?能解释一下吗?

舞曲

  wuqu

  舞曲

  dance music

  根据舞蹈节奏写成的器乐曲或声乐曲。由于时代、

  民族特点和功能、用途的不一而有多种类型。一般舞曲

  都具有特性鲜明的节奏。不少舞曲(特别是民间舞曲)

  还要求由某些特殊的乐器或唱法演奏和演唱。在舞曲里,

  某种典型的节奏型贯串始终。这种典型的节奏型,正是

  区别各种舞曲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与音乐、诗歌是结为一体的,由

  于物质生产条件和艺术水平的低下,音乐十分简单(多

  为原始的歌唱或打击乐器的敲打)。在西方,舞蹈于古

  希腊首先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世纪早期,由于

  教会的激烈反对,舞蹈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力。1300年

  左右,在音乐理论家若阿内斯·德格罗谢奥所撰写的论

  文中,始有关于舞曲斯丹蒂佩斯(一种吟唱诗人所唱的

  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亚(一种只奏不唱的舞蹈乐曲)的

  记载。在13世纪后期的经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现在

  男高音声部中的情况。

  西方的舞蹈音乐于15世纪进入它的第1个繁荣期,这

  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宫廷热衷于此的缘故。到16世纪,在

  琉特和键盘合奏音乐中,出现了包括前舞、后舞两首速

  度不同的舞曲所组成的成对舞曲(如意大利的帕萨梅佐

  -萨尔塔雷洛、英国的帕凡-加亚尔德等)。与此同时,

  德国的阿勒芒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和

  意大利或英国的吉格开始跃升为重要的舞曲体裁,并在

  17世纪中叶由前、后舞的对比原则,发展成为由4首舞曲

  组合而成的“古典组曲”。这一时期,一批来自法国民

  间的舞曲(布雷、帕斯皮耶、里戈东等),在法国宫廷

  里得到了艺术加工。其中最重要的为小步舞曲。

  18 世纪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时代,也是苏格兰舞曲、

  连德勒舞曲等在维也纳得到重要发展的时代。19世纪盛

  极一时、雄踞社交舞曲主导地位的圆舞曲,就是从连德

  勒舞曲发展演变而来的。19世纪30~50 年代,马祖卡、

  波尔卡、加洛普、波洛奈兹等舞曲在欧洲得到广泛流传。

  民族乐派兴起后,又有许多民族舞曲体裁被作曲家们所

  发掘和重视。其中,西班牙的塞吉迪亚、霍塔、凡丹戈

  等为人们所普遍瞩目,并被专业音乐家所运用。进入20

  世纪后,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探

  戈、伦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尔斯

  顿等),又在世界许多国家风行。

  舞曲的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法。现按古典舞曲、

  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分类,主要体裁有:

  古典舞曲 流行于16、17世纪的舞曲,到了17、18

  世纪时,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最常见的有:

  阿勒芒德 意为“日耳曼的”。起源于德国。速度

  适中地缓慢。4拍子,常起于第4拍的弱部。旋律流畅而

  多装饰,采取平均的节奏,织体倾向于主调化。常用作

  古典组曲的第1乐章,近似前奏曲。

  库朗特 有法国式和意大利式两种:法国式库朗特

  的速度适中地快,3拍子,常从第3拍的弱部开始,含有

  一长一短的附点节奏,在每 1段落的结尾中,常把3/2拍

  子和6/4拍子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优

  势,织体比较复调化;意大利式库朗特速度较快,3拍子

  (3/8或3/4),旋律流动,有如奔跑(“库朗特”有“跑”的

  意思)。两种库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组曲的第2乐章。

  萨拉班德 16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原是一种

  有色情动作的舞蹈。16世纪末传入法国后逐渐变得庄重

  缓慢。3拍子,第2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用主

  调织体写成。常用于古典组曲的第 3乐章。17、18世纪

  的声乐曲亦常采用萨拉班德的体裁,G.F.亨德尔的歌剧

  《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 起源于意大利,一说起源于英国。速度很快。

  3/8、6/8或12/8拍子。富有欢快活跃的情趣。常用模仿复调

  的织体,类似赋格。第2段多采取倒影(反行)赋格的写

  法。常用于古典组曲的末乐章。

  帕凡和加亚尔德 一译孔雀舞和快活舞。两者都起

  源于意大利,16世纪流行于英国。帕凡是庄严缓慢的2拍

  子舞曲,加亚尔德是活泼快速的 3拍子舞曲。加亚尔德

  是继帕凡而起的后舞曲,两者在速度上、节拍上和性格

  上形成鲜明的对比。17世纪中叶以后,作为舞蹈音乐渐

  不流行,而成为纯器乐曲。

  帕萨梅佐和萨尔塔雷洛 一对意大利古老舞曲,帕

  萨梅佐是近似帕凡的 2拍子舞曲,较帕凡稍快。萨尔塔

  雷洛是帕萨梅佐的后舞,用同一主题而处理成快速的3拍

  子。另有一种3/8或6/8拍子的萨尔塔雷洛,是一种活泼的、

  有跳跃动作的舞蹈,近似塔兰泰拉。

  塔兰泰拉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

  塔兰托港有一种蜘蛛,名叫塔兰图拉,相传人被这种蜘

  蛛咬了要生热病,患者须跳狂热的舞蹈才能痊愈,舞曲

  由此得名。塔兰泰拉为3/8或6/8拍子,速度很快,采用连

  续不断的平均快速节奏,有如无穷动。

  西奇利亚诺 一译西西里舞曲。大约起源于意大利

  西西里岛的一种古老舞曲,6/8或12/8拍子,速度徐缓,近似

  田园曲。18世纪作曲家常用作组曲和奏鸣曲的慢乐章。

  小步舞曲 原为法国民间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极

  小而得名。17世纪后半叶为路易十四的宫廷作曲家J.-B.

  吕利所采用,因而传入宫廷,成为速度从容,风格典雅

  的宫廷舞曲。在17、18世纪的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

  布雷、帕斯皮耶、卢尔等舞曲,是插入萨拉班德和吉格

  之间的不固定乐章。这些舞曲的中间部分常由 3件木管

  乐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乐队组曲》中的布雷舞曲),

  故称“三声中段”。18世纪后半叶起,小步舞曲被用作

  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等套曲的第 3乐章,速度较前

  加快,性格也更为活泼。

  加沃特 原为法国民间舞曲,后传入宫廷。中速。

  4/4或2/2拍子,常起于后半小节。中间部分是“风袋管舞

  曲”,常出现模仿风袋管低音的持续音。

  布雷 起源于法国的双拍子舞曲,与加沃特相似,但

  从第4个四分音符(不是第2个二分音符)开始。

  帕斯皮耶 流行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舞曲,速度

  较快,3/8或3/4拍子,起于弱拍。

  卢尔 用风袋管伴奏的法国乡村舞曲(卢尔原是17

  世纪前一种风袋管的名称)。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

  加重。

  里戈东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古老舞曲,17世纪传

  入宫廷。速度较快,2/4或4/4拍子,起于弱拍。

  波洛奈兹 一译波兰舞曲。原为波兰民间的行列舞

  曲,16世纪末传入宫廷。相传法国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

  于1573年即位为波兰王,在庆典行列进行时演奏了波洛

  奈兹。17、18世纪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偶用于组曲中。

  F.F.肖邦用此体裁作有钢琴曲16首,以寄托其爱国思想。

  波洛奈兹的特点为:3/7拍子,起于强拍,乐句常结束于

  第3拍,大都庄严徐缓,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

  兹速度较快,富于热情。

  福尔拉纳 情趣欢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

  子。18世纪偶用于组曲中,近似吉格。

  帕萨卡利亚和恰空 起源于西班牙(一说帕萨卡利

  亚起源于意大利)的 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纪时传

  至欧洲各国,成为一种键盘乐曲。大多用小调写成,以

  4~8小节的固定低音为基础,进行连续变奏。两者结构

  相似,以至难于区别。

  福利亚 起源于葡萄牙的 3拍子舞蹈歌曲。结构近

  似恰空和萨拉班德。流传于14世纪。17世纪后半叶在法

  国被用于芭蕾场面中。18世纪流传更广,常被写成炫技

  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个福里亚曲调,

  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曾被许多作曲家用作主题,写成

  各种作品(大多为变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

  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鸣曲》和С.В.拉赫玛尼诺夫的《科

  雷利主题变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采

  用了这个曲调。

  民族舞曲 各民族、各地区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

  民间舞曲,现在还用作舞蹈音乐,同时也可用作独立器乐

  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 流行于西班牙民间的3拍子或6拍子的欢快

  舞曲。常常载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18世纪末 ,

  C.W.格鲁克、W.A.莫扎特等曾将

  其用于歌剧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亚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古老舞曲,至

  今还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莱罗,但速度更快。常常载

  歌载舞,用吉他和响板伴奏,响板打着的节奏。

  博莱罗 起源于民间的西班牙 3拍子舞曲。舞者打

  着响板,扭动手臂,成对地载歌载舞。响板不断打出

  的节奏。M.拉韦尔按此体裁写成的管弦乐曲极为有名。

  阿瓦内拉 一译哈巴涅拉。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

  并由古巴传入西班牙的 2拍子舞曲。其典型节奏与探戈

  相同。

  霍塔 西班牙民间舞曲。流传于阿拉贡、加泰罗尼

  亚、巴伦西亚等地。快速,□或□拍子,节奏生动,情

  绪活跃。多由人声演唱并伴以吉他、曼多林、响板等乐

  器。

  马拉加尼亚 一译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达卢西亚

  民间双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 巴西民间的一种 2拍子舞曲,以富于切分节

  奏为其特色。有两种类型:乡村型的桑巴急速强烈,与

  巴图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玛希谢演变而来,速度

  中庸而较少强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中

  最富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之一,并作为社交舞蹈而流传全

  球。

  康加 古巴民间舞曲。起源于非洲。在拉丁美洲许

  多国家均流行。的节奏型贯串全曲。

  法朗多尔 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民间舞曲。6 拍子,

  活泼欢快。舞者列成长队,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鱼贯

  而舞。

  连德勒 奥地利和德国的民间舞曲,因起源于连德

  尔(奥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区)而得名。3拍子,速度慢于

  圆舞曲,为圆舞曲的前身。舞蹈时1步1拍,舞步均匀而

  娴静。

  波尔卡 19世纪30年代创始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

  部)的一种圆舞,40年代传遍欧洲各国。2/4拍子,速度

  较快,典型的节奏为

  富利安特 波希米亚的民间对舞。源出于拉丁文fu

  ria(意为狂热)。节奏活跃奔放,常常交替运用 3拍子

  和2拍子。

  索塞茨卡 波希米亚的民间圆舞。速度较慢,节奏

  流畅,近似连德勒。常用于富利安特之后。

  恰尔达什 匈牙利民间舞曲。包含慢而忧郁的“拉

  舒”和快而热烈的“弗里斯”两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

  后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采用这一体裁的第 1个

  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

  尔达什的格调写成的。

  马祖尔 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地区的民间舞曲。3拍

  子,常用的节奏。热情、活泼而有骑士风度。用此体

  裁写成的作品称“马祖列克”。肖邦发展了这一体裁,

  作有钢琴曲52首,称“马祖卡”。现马祖卡已成为马祖

  尔和马祖列克的通称。

  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 近似马祖尔的波兰民间舞

  曲,两者都比马祖尔轻快活跃。库亚维亚克的旋律比较

  流畅。奥别列克每两小节的第3拍有1个重音。肖邦在马

  祖卡中,把这两种舞曲和马祖尔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维亚克 波兰民间舞曲,因起源于克拉科夫

  而得名。2拍子。情绪活泼,多切分音,典型的节奏是

  科洛 南斯拉夫民间舞曲。其舞蹈为集体的群舞,

  与俄罗斯的轮舞相似,在波兰、乌克兰亦很常见。保加

  利亚的霍罗、罗马尼亚的霍拉与科罗均相类似。此种舞

  曲多由民间乐器演奏,也有不用乐器而由人声演唱者。

  科罗有多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速度的快慢不同。

  霍罗 保加利亚民间轮舞。为2/4、5/16、7/16、9/16或11/16

  拍子,快速或中等速度,用风袋管等民间乐器演奏。

  霍拉 罗马尼亚和苏联摩尔达维亚的一种民间轮舞。

  为□或□拍子,通常速度徐缓,格调平稳。常用小提琴、

  风袋管、横笛等乐器组成的民间小乐队演奏。

  哈灵 挪威民间舞曲。因来源于挪威南部地区哈灵

  河谷而得名。此种舞曲亦流传于瑞典。特点为:2/4或6/8

  拍子,用挪威民间的一种弓弦乐器演奏。E.格里格在创

  作中曾采用过此种体裁。

  特列帕克 俄罗斯民间舞曲,2拍子,情绪欢快奔放,

  时时发出蹬足声。

  戈帕克 乌克兰2拍子民间舞曲。源出乌克兰语rо

  пати(跳跃),因舞蹈动作有大步的跳跃。M.П.穆索尔

  斯基的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第 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

  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 社交舞蹈(又称交际舞或交谊舞)的音

  乐,由民间舞曲演变而成。用于交谊舞会,也可以写成

  独立的器乐曲。社交舞曲因时代而变迁,重要的社交舞

  曲有:

  对舞曲 因舞者面面相对而得名。起源于英国,流

  传于法国和德国。2/4或6/8拍子,情绪欢快活泼,苏格兰舞

  曲是对舞曲的一种。从19世纪初开始,逐渐让位于方阵

  舞曲和圆舞曲。

  方阵舞曲 起源于法国,盛行于拿破仑帝国时期的

  交际舞曲。因舞者4人1组,两人相对,构成方阵而得名。

  1816年后,先后传入英国和德国。分 5段,交替着6/8和

  2/4拍子,分别称为长裤舞、夏舞、母鸡舞、特兰尼斯舞、

  牧羊女舞。在流传过程中,加洛普(始于19世纪20年代

  的一种有跳跃动作的 2拍子快速圆舞)也被吸收到方阵

  舞中来,成为它的一部分。

  圆舞曲 一译华尔兹。18世纪末由连德勒演变而成。

  19世纪的圆舞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①维也纳圆舞,又

  称快圆舞或滑圆舞,舞者按每小节3步或2步的节奏旋转

  滑行,并左右转动着头和身体。②法国圆舞,由3/8(或

  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速

  度依次逐渐加快,后两种圆舞有跳跃的动作。现代舞会

  中的圆舞,是一种中等速度的维也纳圆舞。圆舞曲的旋

  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和声的特点是每小节 1个和弦,

  由强拍的低音和其余两拍的“和弦块”交替着。J.施特

  劳斯父子和J.兰纳是维也纳圆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

  们所作的圆舞曲多由数首短小圆舞曲连缀构成,形成一

  种套曲式的结构,称圆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

  拉姆斯、李斯特的圆舞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但

  不以伴奏舞蹈为目的。

  狐步舞曲 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种。1912年始于美国,

  不久传遍世界各国,成为最流行的交际舞曲。狐步舞最

  初由长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发

  展成一种包含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后来

  又加进了查尔斯顿的痉挛性动作,并分裂为快狐步和慢

  狐步两种。

  一步舞曲 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北部的一种社交舞

  曲。20年代起流传全欧。快速,2/4拍子。后为速度较慢

  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尔斯顿 1920年左右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社交舞曲。

  其名称可能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城有关。

  特点为:4/4节拍(有时为2/2),富于切分节奏。30年代

  末流传整个欧美,以后逐渐衰微,其部分因素为快速的

  狐步舞曲所吸收。

  探戈舞曲 阿根廷舞曲。20世纪初流行于南美,并

  传遍世界各国。步行速度,2拍子或4拍子。节奏似阿瓦

  内拉而稍快。富于切分音。旋律和伴奏常构成交错节奏。

  伦巴舞曲 古巴舞曲。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于美国

  和欧洲各国。2拍子,包含复杂的切分音,不断反复着4小

  节的节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