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

网上假的房产证哪里可以分辨,如何做?(在网上如何核实房产证的真假?)

网上假的房产证哪里可以分辨,如何做?(在网上如何核实房产证的真假?)

在网上如何核实房产证的真假?

网上核实?你再网上交易?建议看实地的!

如果说怎么确认,那么就是让把房本每一页都让你看到,第一页显示房本产权性质,右上角有章如:按经济适用房管理,那是经适房!没有任何章就是商品房!第二页是产权人姓名,房屋所在小区具体位置和面积,与交易房屋对比!注意看房本左下角房屋是否有抵押,是否已经解押,抵押的房过不了户。最后附的一张纸是房屋户型图!小产权的房没有放本,!

刚看见补充问题,上面的没有用啊,只能去建委查

房产证能做假吗?怎么样能看出来是不是假的,都要注意什么?

可以的。最好是拿业主房产证与业主身份证去当地房管局查。

但也有其他7点方法可以在不去房地管理局大致辨别一下

1.印制房产证的纸张是印钞纸,这也是假证突破不了的最大瓶颈。假证一般用普通纸张印制,比较粗糙,我们可通过比对纸张的挺括度、颜色来辨别房产证的真伪。

2.通过网站或电话查询一下发证编号,这个编号与房产证一一对应,可说是房产证的身份证编号。

3.找一本同年代、同版本的房产证进行字体、字号、印章对比。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任何一本假的房产证在这些方面的高仿品。

4.真品房产证具有与人民币类似的水印设计,对光观察可以看到宋体“房屋所有权证”底纹暗印,透过光线可见高层或多层水印房屋。

5.每个有权利发放房产证的市、县发证机关的建房注册号都是不同的。在辨别真伪时除要注意该产权证是否有编号,还要核对该编号是不是建设部公告的全国统一编号。

6.真品房产证的封皮使用的是进口涂塑纸,而假房产证很多是用镀膜纸,用手就可将塑料镀膜撕下。另外可通过对封面国徽的观察来辨别——真品的国徽是清晰、精美的。

7.真品房产证在封面里页中有印制清晰、流畅的“翠绿两色细纹组成的五瓣叠加团花”,假证在这里往往印制粗糙,线条刻板。在房产证发证机关盖章页上,具有上下左右均等宽对称的咖啡色花纹边框,其花纹细腻清晰也是假证做不到的。

房产证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房产证只能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5633961由房地产主管机关发放。

(2)房产证是对特定房屋所有权归属的书面证明,并可记载特定房屋共有状况以及是否设定担保物权等状况。基于一物一权主义,房产证以一房屋一房产证为原则,即一个具有独立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的房屋 (包括区分所有的房屋)只有一个所有权,在不动产登记上只能有一项所有权登记,并且据此只能发放一个房产证。

(3)房产证只能向特定房屋的所有权人发放,如房屋系共有,在房屋所有权证之外,还可向共有权人发放共有权证。

(4)房产证是登记机关在对特定房屋权属情况进行登记之后,向特定权利人发放的权属证明,房产证的内容应与登记簿的内容相一致。

由于房屋是重要的不动产,与之相关的交易活动极为普遍,因而房产证在交易活动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在实务中,对房产证的认识与其性质相悖之处仍嫌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

其一,颠倒房产证和不动产登记簿的关系,以为房产证是证明房屋所有权的唯一合法凭证,登记簿只是房产证的档案。

例如,在实务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特定房屋的所有权时,以为是否持有房产证就是根本依据。

其二,混淆证书与证券的性质,以为房产证具有证券的性质与作用,可以代表其上记载的房屋所有权。

例如,在房屋买卖中,以为房产证的交付具有房屋所有权移转的效力;或者在房屋抵押中,以为房产证交给抵押权人占有具有设定抵押权的效力。

房屋产权证的真伪去哪里鉴定

首先去房地产档案部门查询,看是否有登记记录,房地产证号,房地产坐落位置是否属实。注意识别房地产证上所盖印章的真伪,可向房地产登记部门查询。

怎么在网上查不动产权证是真是假,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都说很容易查,都是很简单的事情,网上就能查得到,

1、方法:

a、网上查询:点击省市链接进入各地房产管理局网站进行查询-->需要输入产权人姓名、产权证号(目前只有部分地区提供房屋产权信息查询)。

b、房产局查询:若要查询的准确的个人房产证信息(包括:房屋所有人名称、产权证号、登记核准日期、建筑面积、房屋设计用途、权利来源、房屋是否抵押、是否被查封等等),则必须携带个人身份证件及房产证到当地的房管局(房地产交易中心、房屋管理局、房管处)档案馆或窗口查询。

2、不动产是财产划分的一种形态。因不动产对人们生活影响重大,且具有耐久性 、稀缺性 、不可隐匿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故许多国家法律对其均有特殊规定。在民事实体法上,不动产权利的变化,如以不动产为买卖或设立抵押权的标的物时,必须经一定登记的公示手续,否则不发生效力;在民事程序法上,因不动产所引起的纠纷,一般应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就有类似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