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自行车内走线车架有几种走线法? 山地车架推荐
山地车外走线和内走线有什么区别?
内走线美观,不易顺坏,但就是操作感不强、维修也较麻烦,
外走线线暴露在外面,不大美观而且容易拉扯到。但容易维护。
山地车,起源于美国,1974年 Gary Fisher 、Charlie Kelly、Tom Ritchey想要一辆可以在公路外骑行的自行车,远离“警察、汽车和建筑物”,于是他们开始将配件和摩托车部件安装到二战前结实的单沙滩车上。
同一年,Gary Fisher和他的朋友们无惧死亡的“塔马尔帕斯山之行”为全新骑行风格的诞生铺平了道路。随着 Gary Fisher 在山地领域引起的巨大反响,他的 Klunker 随后被 Mountain Bike Action 杂志评选为“历史十大山地车”之一。
1976年Charlie Kelly开始推动焕然一新的下坡赛,这是第一个伟大的山地自行车活动。Charlie Kelly委托制商 Joe Breeze 设计并开发越野自行车,这是有史以来制造的第一批“山地自行车”并命名为“Breeze”。
Joe Breeze以Breeze为原型在1977年至1978年之间完成设计和制造了9个系列的车型,Breeze的原型车现在在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国家博物馆收藏。
请问山地车内走线好还是外走线?
内走线简洁美观 外走线便于维修 看个人喜好吧 如果选择内走线必须要选一个质量好一点品牌响一点品牌 杂牌子内走线口如果处理不好骑行强度大的话口子有崩裂的风险
自行车结构名称+图示
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轮盘)、被动齿轮(飞轮)、链条及变速器。
齿轮比:主动齿轮(轮盘)与被动齿轮(飞轮)的齿数之比;
传动比:齿轮比乘以后轮的直径;
传动行程:传动比再乘以圆周率即为传动行程,也就是每蹬踏一周单车前进的距离。
山地车构造图,要求清晰。还有各个部位零件的名称和作用。 带组装的另加分
分析如下:
构造图
1、车架:山地车的灵魂
2、前叉:前避震,减震
3、腕组:链接车架和前叉的轴承组,其中包括垫圈和把立盖
4、轮组:车轮,前后一对称为轮组,拆开是:车圈、辐条、前花鼓、后花鼓、轴杆或快拆杆
5、把横:车把,也叫龙头
6、把立:连接车把和前叉的部件
7、座杆:也叫座管,连接车座和车架的部件
8、鞍座:也叫车座
9、座杆夹:在车架上固定座管用的
10、油碟:油压碟刹,分为刹车手柄、油管、鲍鱼(夹器)和来令片
11、碟片:碟刹山地车的制动盘
12、线碟:线拉碟刹,分为刹车手柄、线、管、鲍鱼(夹器)和来令片
13、V刹:分为刹车手柄、线、管、夹器、刹车皮
14、指拨:传动系统控制器,安装在把横上,分为指拨和转把,单速山地车只有一个指拨
15、前拨:也叫前变速器,单速山地车没有前拨,分为2盘 或 3盘
16、后拨:也叫后变速器
17、链条:传动系统的传动条
18、变速线:链接指拨和前、后拨的线,控制变速用的
19、线管:保护变速线或刹车线的管子,也起到润滑的作用。
20、中轴:车架五通处的轴承
21、曲柄:链接中轴、牙盘和脚踏的部件
22、牙盘:山地车前边的盘片,分为1、2、3片
23、飞轮:山地车后边的盘片,目前最大数量为12片
24、脚踏:脚蹬子,用于踩踏
25、把套:在手和车把之间的保护性装置,用于减震和增加摩擦力控制车把。
26、外胎:山地车轮组做外层的轮胎,增加摩擦力和控制力,让车子在恶劣的路况上骑行更顺畅。
27、内胎:在外胎内的软橡胶轮胎,通过充气撑起外胎。
拓展资料:
1、山地车是专门为越野(丘陵,小径,原野及砂土碎石道等)行走而设计的自行车,一九七七年诞生于美国西岸的旧金山。当时,一群热衷于骑沙滩自行车在山坡上玩乐的年轻人,突发奇想:“要是能骑着自行车从山上飞驰而下,一定非常有趣。”
2、于是便开始越野自行车的设计,正式命名为山地车则是在两年后的事。从此,“速降竞技”作为体育比赛中的一个新项目崭露头脚,运动员骑山地车沿规定的下坡线路高速滑降,速度快者为胜,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
3、自行车虽然始于欧洲,但美国人发明的山地车却一扫传统的自行车概念,将一股新风吹遍全球。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喜欢,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的运动受到人们的欢迎。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山地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