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其他

从守岁中能体会到哪些年味? 除夕守岁的收获和体会

从守岁中能体会到哪些年味?除夕守岁的收获和体会

试述中国主要传统年节的食俗,并举例说明?

中国传统节日,分别为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以及重阳节。

除夕又名守岁,习俗有贴春联、贴年画、贴门神、挂灯笼,打扫家中卫生。

春节的习俗有包饺子、吃水饺、拜年、走亲访友、给压岁钱、放鞭炮逛花市等众多活动。

元宵节的习俗有赏花灯、吃元宵、舞龙舞狮等。

清明节也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体育活动。

端午节也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它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

七夕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情人节,一般来讲是男女情侣约会的日子。

中秋节的习俗有吃月饼、赏月、家人团聚在一起。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赋诗等活动。

如何理解年味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糖球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甭管认识的不认识的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这就叫年味。

  作家冯骥才。访谈中颇多灼见,兹摘部分分享: “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 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我们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文化的“年”。人们对年有一种盛情。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为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因为“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因此,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焕发出来。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我用四个字来概括———驱邪降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如今,过年很难再营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蕴和劲头就随之滑落下来,年意就出现了一大片空白。

  年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我想,年首先是精神的。它决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实现梦想的大表现。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 精神是无形的,似乎可有可无;物质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也就会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这就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尴尬、空洞而又无奈的深层原因。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我认为,年味虽然淡了,并没有伤到元气,更不可能消失。举两个现象。你看每年春节前的半个月,在各个地方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能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根的时刻和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不需政府花一分钱,不用任何单位组织,全国上下有上亿的人,在同一时刻拼命地往家赶。这样壮观的场面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我们对家、对故土有着这样强烈的眷恋。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从骨子里涌出的对家的情感。第二个现象,就是人们的抱怨——“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喜欢听到这样的抱怨。并不是因为年味越来越淡的事实,而是因为,人们抱怨年味儿淡,一定是心里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这一声声抱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是存在着的,只是找不到载体,找不着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 目前,春节及其风俗渐渐质变为一种文化。然而,我们并没有从文化的高度来享受传统,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没有创造出被大众普遍认可的有魅力的新习俗。因此,放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建设“年文化”这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工程。我们必须对“年”从文化上进行新的选择和弘扬,把过年从生活上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设法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的文化的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我们更需要文化的依傍,避免迷失自己。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否则将会失去自信心和光荣感的根由。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不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依傍,渐渐淡化,经裂纬断,落入空茫。照此下去,我们如今在过年时所感到的失落感,一定会出现在将来的更多时刻和更多地方。那时的人们可能很富有,但一定感到贫乏。而这些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恰恰都是如今的我们留给他们的。

什么叫做“年味”?

曾几何时,那么喜欢过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过年,却淡漠了许多。

春节,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节,任何所谓的节,在春节面前逊色不少。譬如“圣诞节”、“情人节”毕竟是洋人或着有钱人过的节日,仿佛与老百姓不沾边。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一对中年夫妇,恰逢情人节,丈夫突然发酸,花15元钱给妻子买了一束玫瑰。没料想,反而遭到妻子的斥责,妻子埋怨丈夫迂腐,说:这15元能买多少炸鸡腿。也难怪,刚刚过上“温饱”生活的人,一时很难适应情人节的浪漫。

按说年味气息浓厚的地方莫过于车站。随着春运大幕的徐徐拉开,车站上人潮涌动。车站大厅里回荡着肯尼基的萨克司曲子“回家”,外出务工、上学的人们纷纷踏上回乡路。一些民工兄弟一改往日肩扛手提、气喘吁吁的景象,密码箱、旅行袋,拖着、提着……大家轻轻松松地回家过年。扛归扛,这包行李可比去年轻多了。民工们内心的喜悦不言于表。温总理亲自为他们讨工钱,行李少了,钞票多了。能不喜悦吗?“爸爸拿大包,我拿小包,回家看爷爷奶奶喽。”一个小女孩兴奋地说。其他的节可以不过,春节不能不过,这里面有浓郁的传统、有浓厚的亲情。

传统意义上的“年味”,也就是“忙年”。每逢春节临近,沿路上,大街小巷里,传来稀疏的鞭炮声,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准备过年的物品。如今年货市场繁荣,各种年货琳琅满目,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忙年太累,可以预定酒宴,到酒店去吃“年夜饭”,多么潇洒,可人们为啥还感叹“年味”不足呢?

就现在看来,所谓年味,就在于这个“忙”字上。传统习惯上的忙年,是从除夕夜的前半个月开始,直至大年三十结束。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那时的年货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丰盛,于是就有了“砍块猪肉过大年”的说法。一块猪肉可以炖肉、炒菜、包水饺,几乎囊括年货的主要大件,当然也包罗杀猪、宰羊、杀鸡、宰鹅。

年前的最后一个大集必须赶。这最后一个大集是农历的二十八,且热闹非凡。还未走近集市,就听到从集市上传来的鞭炮声,伴随着鞭炮声,你就会被琳琅满目的各色年货吸引了,这是真正的传统年货市场,真正老百姓消费的市场。望着那络绎不绝的人流和面带喜庆气息的人们,年味,就在眼前。

年前的活计再就是制作各种面点、炸制食品。面点也很丰富,且花样繁多,比如炸麻花,蒸枣馍、炸年糕、烙面棋等等。

炸鱼、炖肉、炸藕荷,炸的热火朝天,香飘十里。剪窗花,贴春联、买年画、供灶王爷、吃团圆饭、包饺子忙的不亦乐乎。老百姓讲话,不到大年初一,这个“忙年”就不会结束。累吗?累,但累得高兴、累得快乐。除夕夜晚放鞭炮,除旧迎新,大年初一拜大年,正月十五闹花灯,几百年来,要的就是这种“年味”。

假如年夜饭在酒店里吃,就没有必要置办那么多年货。如今生活好了,什么东西都有现成的,面点、糕点、水果、瓜子可以随用随买,那么年前落得个清闲,年后落得个休闲。长假期间可以旅游、可以看电影、看电视、看各种演出,至于拜年可以电话拜年、发短信拜年,清闲、舒心下来,倒感觉缺少了“年味”。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了亲情。人与人之间见面的机会少了,虽然有问候,但是看不到对方真诚的眼睛、温馨的笑容,人与人产生了距离。邻里之间走动的少了,长此已久,都懒得打招呼。难怪有人说,这都是现代化“惹”的祸,现代化的住宅、现代化的通讯、现代化的工具。

人类只有回归群体才能感到快乐,漂泊了一年,驿动的心、疲惫的心需要亲情的抚慰,需要真情的回归。

难怪有人愿意到乡下去过年呢?

感受春节民族文化?

春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春节原名为元日,它作为岁首的时间位置,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确立,而将元日更名为春节却不到百年。

  近来,中央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而精神思想与文化心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在当代中国,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就不能忽视我们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其中,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

  团圆

  经历精神洗礼和伦理关系更新

  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至圣的地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运期间,交通线上人如潮涌的场面屡次上演,城乡之间几亿次,甚至十几亿次的人口大移动,构成了当代中国节日民俗一大景观。人们回家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一次礼物的馈赠,更深刻的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这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任何力量能比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重要,春节就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之一。

  春节真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不能回家的人,会有一种漂泊的失落感。唐朝有一句诗很能透露这种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亲人要新年团聚,没有回来也要给他摆一双碗筷。在许多地方,年夜饭的餐桌上必有鱼、肉等做成的丸子,或者其他象征团圆安乐的菜肴。人们在年夜饭中更看重的是亲情与团聚,平时吃得再好,也没有年夜饭吃得香甜而有意义。而且年夜饭一定要在家里吃,用自己的双手做一顿全家人共享的团圆饭,那气氛那滋味非酒馆饭店中所能比拟。

  流变

  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下不矛盾

  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传统的节日民俗形态,面临着新的、更深层意义的挑战。圣诞节等洋节,洋气、新鲜、时尚,对不少城市青年产生吸附作用。传统春节的社会地位却在下降。

  造成春节社会地位下降的因素十分复杂,但对于春节意义、价值内涵理解的缺乏与春节民俗知识的失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也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人们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旧时的热闹与温馨在哪里?人们在寻找,在思索,有时不免精神迷茫。但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对传统文化产生厌倦,而是感觉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得太少,不能满足人们新文化需要。人们的抱怨与牢骚正体现着他们的一种精神渴求。

  虽然从起源与流传历史上看,春节与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适应当代社会。享受家庭的和睦,享受亲情的温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这样的节日内涵与形式,如何会与现代生活发生矛盾呢?圣诞节不也是中世纪就有的节日,为什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在享用这一古老时代产生的节日呢?

  说到底,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没有必然对应的关系。无论古今,人们追求生活和谐、闲适,以及满足精神需要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人们需要闲暇,需要有与自然、社会、自我心灵的对话。在西方社会,人们在圣诞节日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而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更充满家庭伦理色彩,人们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网络化与地球村的时代,也是咫尺千里的陌生化时代,我们常常发出“人远天涯近”的感叹。社会需要有这样一个情感交流与亲情汇聚的节日,作为调适我们生活的重要时机。传统的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我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性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民俗多加强调、提倡,让社会多一些文化关怀,让生活多一点色彩。

  珍惜

  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当代的国民,在面对传统的时候,最好多一份敬畏,用我们的身心贴近传统,去感受、体味春节民俗中的温馨,同时也需要我们对春节民俗进行意义的阐释,让春节在更多人的心中得到滋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已经与西方世界非常接近,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增强,随着华人遍布世界的脚步,春节也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共享的文化节日。中国春节在凝聚家庭、族群方面的特殊价值,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与欣赏。2004年,中国已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享受、保护、展示春节文化正成为一项人类共有的责任与义务。

  春节,犹如高悬在中华民族天幕上的明灯,以其独特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对于我们来说光明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