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老公不疼婆婆也不好? 聪明女人娘家三不帮
如何解释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古代女儿出嫁,比现在残酷的多!只要嫁出去是不允许回家的(先秦时就由此规定),如《孔雀东南飞》。回家无外乎几种情况:夫君死,国家亡!到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可以回家省亲(这主要拜王阳明心学所赐),所以出嫁的女儿一旦离开母亲,就可能一辈子都回不来了,所以说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也可以说覆水难收!
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请问下一句是什么?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没有下一句了,意思就是不可能再回家了,旧社会的说法…………可恶
如何理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来由:
据记载:以前有这样的习俗,当姑娘出嫁的那一天,男方迎亲的队伍敲敲打打地来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的母亲给自己即将出门的女儿沐浴更衣,等到女儿上了男方的轿子,然后要用一盆水洒到轿子后面,表示自己的女儿是清白之身,如果男方认为有什么不认可的话,现在反悔还来得及,这就是所谓“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来历,而并非那种女儿嫁出去之后就
然而,随着历史和习俗的演变,“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却被引入了更庸俗化的意义。如:
1、娘家本是自己的家,但结婚后叫娘家,回自己的家叫“回娘家”,婆家才是回家。
2、婚前包修,婚后自理。生病治疗归婆家,死后要埋葬在婆家的墓地。
3、女儿回门是不被娘家喜欢的事情,过去回门必是被“休”掉的。
4、女儿家成为亲戚。自己女儿生的子女,娘家人叫“外”甥。
5、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等一律清除,从此改姓氏。
6、不在三族中:姑娘是外姓人,传统伦理所讲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并不包括出嫁的女儿,如果一个家族遭到连坐,那么嫁出去的姑娘是不必受到牵连的,因为她已经是“外人”了。
7、大年初一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更不得在娘家过年,即便在娘家,午夜前后要回避,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
其实,这都是过去男女不平等社会形成的陋习。当今,这一说法早已抛弃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嫁女娶妻是独立和平等的。男的买房女的购车已经成为时尚。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自哪里呢?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