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汽车工业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意义? 世界制造业强国排名

汽车工业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意义?世界制造业强国排名

列出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汽车工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支柱产业,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以下角色:

1.优化交通结构的产业

现代交通结构由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等现代交通工具组成,它门各自在交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汽车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灵活性是其他现代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

1)普遍性

火车飞机船舶只适于作公共交通工具,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客货运输量。而汽车既适于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又适于作为家庭和个人的交通工具使用,既适于大批量客货运输,也适于小批量客货运输。

2)灵活性

火车、飞机、船舶均属于线性交通工具,火车只能沿铁路运行,飞机只能沿航线飞行,船舶只能沿江河、湖海航行。而汽车属于地面上的交通工具,只要有道路就能行驶,它既可通向各个城市,又可通向广大农村,实现“门对门”的服务。才使得现代交通结构实现了公共交通与个人或家庭相结合,大批量客货运输与小批量客货运输相结合,以汽车作为终端运输工具,才能实现现代化运输的全过程,从而使现代交通结构得到优化。

汽车运输周转量在全社会运输周转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占据主导地位。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中,汽车运输周转量在总客运周转量中所占比重近年来在90%左右。1952年到1999年,我国汽车运输周转量在客运周转量中所占比重,从9.14提高到54.8%。

2.创造巨大产值的产业

汽车既是高价值的产品,又是批量大的产品,因而它能够创造巨大的产值。2004-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以平均每年23.25%的速度增长。2004年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5千亿元;2006年超过7千亿元;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200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为255846亿元,同比增长15.4%;201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增长幅度40%多。

3.波及范围广和影响效果大的产业

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也表现在使用过程中。它波及原材料工业、设备制造业、配套产品业、公路建设业、能源工业、销售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而且波及范围广。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署的研究资料分析,上游产业与汽车工业及下游产业的效益比例大约为7:1:10。

4.提供广阔就业机会的产业

汽车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不仅数量较大,而且技术含量也较高。2007年,汽车产业自身的200万名制造业职工的就业,拉动了将近1800万名相关产业的职工就业,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1/6。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65万人,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1%。

5.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汽车是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所涉及的新技术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想要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型配套产品,均需要应用和发展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在汽车上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重从1989年的16%提高到现在的23%-30%。

6.强大的出口产业

汽车工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大批量生产产业,不是任何国家都有条件发展汽车工业的。但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需要大量汽车,这就决定了汽车工业成为强大的出口产业的地位。

2005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97亿美元,同比增长56%。在汽车产品出口中,汽车零部件、附件及车身占有很大比重,同年出口金额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汽车产品出口的43%。

汽车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创汇最高的产业之一。

7.获得巨额税收的产业

汽车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有巨额税收,在销售、使用过程中也有巨额税收,而且后者显著高于前者。

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创造了5119亿元的税收。

8.推进社会进步的产业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它既改变了生产,也改变了生活。汽车工业对推进社会进步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改善了人们生活品质。

纵观历史,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经济的起飞,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无不以汽车工业的高速增长为前导。汽车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大家对我国的汽车工业有何看法?

中国加入WTO后,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不同,有一定的差别,如对农业和属于民族优质工业的汽车行业就业的影响比较大,而对于比较成熟的纺织工业和机电工业冲击相对比较小。

自7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7大汽车生产国的十几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80%的汽车生产。它们在世界范围内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组织产品开发和生产装配,建立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全球化的生产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生产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他们通过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获得了巨额利润。90年代初世界汽车产量已达5000万辆,其中三分之一用于出口,出口额已达2500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9%。然而,世界汽车的生产能力已超过6000万辆,约有20%的设备闲置,导致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日趋剧烈。

中国的轿车工业是80年代中期才建立起来的优质工业。中国一年的汽车(轿车)产量不及一个大跨国公司的产量。1998年中国汽车产量大刀62.8万辆,世界排名第10位。不仅如此,由于投资分散,达到经济规模的汽车生产企业甚少。1995年,全国汽车产量144万辆,分散在122家整车生产厂生产。其中生产1~5万辆汽车的企业11家,生产5~10万辆汽车的企业3家,生产10万辆以上汽车的企业5家。这9家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87.6%。还有105家企业共生产汽车17.9万辆,平均每家企业的产量仅为1700辆。1998年,中国汽车总产量也仅为162.8万辆,其中只有一汽、东风、上海大众三家企业的年产量接近或达到20万辆。汽车生产大国的企业规模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达到30万辆。而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因此,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仍然很弱的情况下,加入WTO将对汽车工业产生很大的冲击。

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就业人数约200万,其中大企业职工占45%,中小企业占55%。在利润总额中,大企业利润占70%,中小企业占30%。由此可见,中国汽车工业中小企业的就业比重大,经济效益低。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汽车零部件生产和改装汽车厂,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假如WTO后,如果保护措施不力,相当多的工厂将面临倒闭的危险,几十万汽车工人的就业转移对中国政府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工人失业将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在加入WTO后的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到汽车工业就业结构调整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汽车工业为什么能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主要是由汽车产业所创造的GDP值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来决定~

  汽车工业在发达国家所处的重要位置和发挥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已确立了支柱产业的地位。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目前实力较弱,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一样和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但应该看到,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这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巨大的市场资源。我国汽车工业已初具规模,汽车年产量名列世界第九位,为未来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还很低,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汽车工业无疑是先导型产业之一。

  为实现党的十四大和《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的把我国汽车工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我国汽车工业应具有以下5条基本标志:

  一是有较大规模产出。汽车工业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2.5%-3%,汽车工业出口创汇额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5% ̄10%。

  二是产业关联度大。其带动度和感应度系数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平均值大于1,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居前列,是先导型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三是能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汽车工业及相关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5%左右。

  四是投入产出率高。汽车工业资金利税率、销售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并能长时期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五是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益明显。汽车工业主要产品前三家的生产集中度应达到7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我国汽车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布局和产品系列。1998年底,我国汽车工业从业职工19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万人;总资产5045亿元,固定资产原值2224亿元,净值1419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88亿元,销售收入2743亿元,工业增加值661亿元,利税总额226亿元,利润总额58亿元。

  1999年年底,我国汽车生产能力为246万辆。国家批准的轿车建设规模110万辆,其中国家已验收或建成的生产能力91万辆;当年产销汽车183万辆,其中轿车57万辆。新华社

改革开放30年后浅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走向

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市场持续迅速扩大,轿车销量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私人轿车,2007年中国轿车销量的八成被私人购买。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在全球汽车市场增长几乎停滞状态下,2006年中国新车消费量在全球的比例超过10%。中国汽车市场成为拉动全球汽车市场的最重要因素。

产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在技术上整体存在着30年左右的巨大差距。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在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已经缩短到5~10年,在商用汽车开发领域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近。在中国汽车工业最薄弱的轿车开发领域,中国汽车企业已经由自主开发低档轿车转向开发中高档轿车。

汽车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始终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最薄弱部分,进入21世纪后汽车零部件的研发有了较大进展。汽车发动机开发取得了突出成绩。最近一、两年内,一汽、中国重型汽车公司商用车的发动机研制获得成功,自主研制的商用车发动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近。

在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开发领域,中国汽车工业基本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中国汽车企业开发的混和动力客车、轿车已基本完成了产业化的准备工作。燃料电池汽车研制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已经获得重大突破。

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没有年生产能力百万辆规模的企业。2007年,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汽车集团的汽车产销均超过百万辆,占全国汽车销量的近一半,继续成为带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汽车工业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1999年,中国汽车工业前3名的汽车企业的产量占汽车总产量的42.6%;2006年,中国汽车工业前3名的汽车企业的产量为262.96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45.6%。

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有所扩大。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有4447家,销售收入3449亿元;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700余家,超过10亿元的有39家。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了252.15亿元的万向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公司,越来越多的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收购海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以获得技术与市场。

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速

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首次实现汽车出口数量大于进口的历史性转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汽车商品出口数据显示,2007年,汽车出口总体延续了2006年高速增长势头,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值为668.78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259.82亿美元,同比增长24.45%;出口总值408.96亿美元,同比增长45.31%。2007年的汽车出口量超过60万辆,达到61.27万辆,同比增长78.95%;汽车出口金额达到7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0%。

中国出口海外的汽车产品大多数是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2007年,我国汽车出口单价一改往年不断下滑的局面,从2006年平均单价0.9万美元上涨到1.18万美元。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历来是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2007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欧洲明显增加。

中国汽车企业开始输出资本与技术。例如,奇瑞公司、一汽集团公司、长城汽车公司等在国外建立了汽车生产组装厂。上汽收购了双龙汽车公司;上汽、南汽收购了英国罗孚汽车公司。海外收购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企业获得技术与品牌的重要途径。

自主品牌逐步增加

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商用车领域自主品牌基本上占主导地位;在轿车领域,自主品牌也逐步增加。2007年,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量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

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已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合资企业在新车型推出和关键技术方面过多依赖跨国公司;中方在合资企业的产品本地化改进、投资、采购、市场开拓等经营发展方面缺乏主导权。

在轿车领域,轿车底盘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还相对较弱,导致自主开发产品的整体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同类产品仍有较大差距。中高档轿车整体开发能力仍然很弱。

在汽车零部件技术开发方面,目前国内零部件产业对技术输入有较强的依赖性,技术开发只能满足整车适应性改进开发和新产品推出的需要。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某些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相当的开发能力,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尚不具备进行基础研发、同步开发、系统开发和超前开发的能力。许多关键零部件仅仅是仿制外国产品。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最先进发动机排放只能达到欧四标准,而欧盟已经推出欧五、欧六标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批量生产的发动机只相当于国际90年代水平。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10~15年左右的差距。

随着我国大汽车公司纷纷与跨国公司合资,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分化成4个系统:遵循欧美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遵循日本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遵循韩国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基本遵循我国原有技术标准的生产厂家。4个不同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剧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分割、分散的状况,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难以实现战略联盟,难以通过兼并、重组加速企业发展,严重限制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零部件产业外资控股、独资化倾向明显。

当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外资控股、独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外商在中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多数生产技术相对先进、附加值高的产品。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外资企业逐渐由“合作型”战略转变为“控制型”战略,日资、韩资企业的控股、独资化倾向尤其明显。近几年新建的企业也都倾向于独资或控股。随着欧、美、日、韩主要整车生产企业进入中国,在不同标准体系制约下,不同利益目标驱使下,各自形成新的封闭配套体系,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链条的完整以及中国主要汽车企业的自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