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汽车

乐 博 在 哪 里 可 以 下 载 乐博正规吗

乐 博 在 哪 里 可 以 下 载乐博正规吗

贺铸《六州歌头》这首词的内容和全文的注释,急啊 谢谢咯大家些!

六州歌头 作者: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全部注释 1.五都:五都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汉代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三国魏时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唐代以长安、洛阳、凤翔、江陵、太原为五都。词中盖泛指北宋北方的各大都市。 2.肝胆两句:意为肝胆相照,正义凛然。 3.立谈中:须臾而谈即意气相投。扬雄《解嘲》:"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间而封侯"。 4.一诺句:信守诺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引楚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5.盖拥:形容车马随从很盛。 6.联飞鞚:联辔并驰之意。鞚,有嚼口的马络头。 7.斗城:原指汉代长安故城。《三辅黄图》卷一载:"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旧京为斗城是也。"词中借指北宋东京汴京,即今之开封。 8.春色:酒的泛称。古人酿酒,一般从入冬开始,经春始成,故多称春酒。唐人即多以 "春"字名酒,如富春、若下春、土窟春等。 9.吸海垂虹:极喻狂饮之态。 10.白羽:箭名。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丹凤:指京城。唐时长安有丹凤门,故以丹凤代指京城。 12.冗从:散职侍从官,汉代时设置。词中盖指方回自熙宁元年至元佑六年前后二十三年间,官阶由右班殿直而磨勘迁升至西头供奉,皆属禁廷侍卫武官,性质与汉之"冗从"差近。尘笼:世俗之笼,主要指污浊之仕途,与陶潜《归园田居》诗句"误落尘网中"意思相近。方回诗中屡用此语,如"可畏此尘笼,归哉养荒浪。"(《快哉亭》)"扰扰尘笼下,容身亦是贤。"(《京居感兴》)等。 13.簿书丛:担任繁琐的公文事务。簿书,官署之簿籍文书。苏轼《夜饮次韵毕推官》诗:"簿书丛里过春风。" 14.鹖弁:即鹖冠,古代武冠,左右各加一鹖尾,故名鹖冠。词中代指武官。 15.《渔阳弄》、《思悲翁》:《渔阳弄》为鼓曲名,汉时祢衡曾为《渔阳》参挝,声节悲壮。《思悲翁》为汉乐府短箫铙歌之曲,列于鼓吹,多序战阵之事。也可与前一句合参,解为借唐时安禄山兵起渔阳,喻指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战争。 16.请长缨:即请战之意。用终军故事,《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17.天骄种:原指胡族(如匈奴等),《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词中盖泛指外寇。 18.七弦桐:乐器之一,指琴,多以桐木制成,或五弦或七弦,故名。 贺铸词于温柔缱绻之外,复有奇崛壮浪之姿。昔词学家龙榆生曾撰《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对胡适《词选》不录贺词心存耿耿,并举此首《六州歌头》为例,以为"在东坡、美成间,特能自开户牖,有两派之长而无其短"。即今而言,龙氏之论犹堪称独具只眼。豪放词风从苏轼的别开生面到辛弃疾的蔚然成风,贺铸这类硬语盘空、英姿磊落的词,应是其间的重要过渡。 此词的作年,学界的考订长期流于模糊影响。《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发表钟振振《贺铸六州歌头系年考辨》一文,始对此词系年详加考订。作者认为,词人从熙宁八年(1075)至元佑六年(1091)这十六年中,官阶一直是侍卫武官,此与词?quot;鹖弁"云云殊为称合,"但严格说来,只有元佑二年(1087)十一月至五年(1090)秋,这近三年的时间内,他以侍卫武官之阶出任和州管界巡检这一军事职务,才是名副其实的'鹖弁',因此本篇系于这段期间,似更为可靠。"钟文并依据这段时期北宋与西夏的和战情况,以及词中"剑吼西风"、"目送归鸿"等语所反映的节令,断本篇只能作于元佑三年(1088)秋,词人在和州管界巡检任上,时年三十七岁。钟文旁征博引,言之凿凿,当可据为定说。 贺铸的性格很特别。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说他"豪爽精悍","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为从谀"。叶梦得《贺铸传》则说他"喜剧谈天下事,可否不略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无遗词,故人以为近侠"。贺铸自己也说:"铸少有狂疾,且慕外监之为人,顾迁北已久,尝以'北宗狂客'自况。"(《庆湖遗老诗集自序》)所以豪爽之气、侠客之风、狂士之态应该是贺铸的精神主体。而这首《六州歌头》正是这样一首寓豪士、侠士和狂士于一体的自况生平之作。龙榆生评说此词:"全阕声情激壮,读之觉方回整个性格,跃然于楮墨间;即以稼轩拟之,似犹逊其豪爽?(《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其极意推崇之情,溢于笔端。 这首词抑扬有度,在回忆中胥发郁勃不平之气。上阕写少年侠气,笔酣墨饱,塑造了一位肝胆照人、千金一诺、豪纵使酒、骁勇无比的侠士、义士和豪士形象。语言骏急如风,气势逼人。然歇拍以"乐匆匆"三字收束,遂将"少年侠气"一笔束住,今日之寂寞隐在言外。 换头"似黄粱梦"一语,感喟深沉。接写磨勘转官生涯,悲愤难平。少年侠气也在这碌碌冗职中消耗殆尽。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几句,是有很深的现实背景的。大约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神宗在位时,王安石受命变法图强,整军抗战,西夏寇边之事一时岑寂。然神宗去世后,哲宗以幼龄即位,由高太后听政,妥协之风复又抬头。西夏人得到喘机,得寸进尺,步步南侵。而如云弁却在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面前,有心杀敌却无路请缨,故"思悲翁""剑吼西风"云云,实有壮志难酬、悲愤难平之意。煞拍三句以"恨"统摄,乃是在从"少年"到"悲翁"的人生历程中,因"思"而"恨"的。这种恨经年积成,喷薄如火而无处发泄,故借琴弦声声、飞鸿阵阵宛转传出,悲苦之情寄意言外。 需要指出的是,北宋积贫积弱,边患频发,但北宋词人却鲜有借词体来反映这种反侵略内容的词作,仅有寥寥十数首作品涉及到。"在北宋词坛,抨击了朝廷中妥协派的词作,这是仅见的一篇。靖康之前,忧时愤事而能与后来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媲美的爱国词作,除此而外,更有谁何?"(钟振振《贺铸六州歌头系年考辨》) 从艺术上看,此词驱使书史,典故间出,语言深婉丽密,如比组绣,既无粗犷之弊,亦无纤巧之失,是胡适所谓"诗人的词"和"歌者的词"的完美结合。笔势飞舞而意境却沉郁不致发露,已开南宋爱国词之先声了。

《老子.六十四章》译文

安宁的容易持守,无迹象的容易预谋;脆弱的容易消解,细微的容易消散。做事要作在事情发生之前,治事要制在灾祸萌发之前。合抱的粗树生发于枝芽,九层的高合起始于累土,远行千里开始于起步。

施为者败了,执行者损失了。肯定这些,就要是根据能人“为用” 地施为、“为用”地执行,就不会有败事、有损失。民众办事情,常办到几层就失败了,如果谨慎细致到“慎终如始”也不会有败事。

诗经·采薇节选,的作者简介,概括,简介

《诗经·采薇》节选的作者是先秦佚名,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尹吉甫(公元前852—前775),即兮伯吉父,西周封矩(今沧州南皮)人。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尹吉甫,是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诗经·采薇》节选概括: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老兵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诗经·采薇》节选简介:《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诗经·采薇》节选原文如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白话文意思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扩展资料

《诗经·采薇》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之后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于是在“采薇”在戍卒记忆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还看到思念的成长。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概括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之后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游天平山记的原文及译文!速度!!!

1、原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撑拄,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索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2、译文:至道元年,我寓住在汤阴。不多久,桂林有个叫惟深的和尚,从五台山回来,承蒙他来见我,说:“从前您曾经同我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美,是湖南最秀美之处;如今我到林虑,造访天平山,探寻尽了那里的美景。纵观那里的泉水奇石,超过衡山很远。”

我大吃一惊说:“我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和林虑接境,平时从来没听见有人谈起过天平山。现在先生您欺骗我,这是认为我是魏地之人并且将要讨好我吗?”第二天,惟深和尚要离开,我趁机挽留他,说:“您昨天说的话如果真的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惟深说:“好。”

一开始我们从马岭进入龙山,山间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四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观,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

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慢慢走着,留恋忘归。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第二天早晨,惟深邀约寺里的和尚契园跟着我们游赏。往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菩萨洞;再往下朝南走,观看长老岩、水帘亭,在山石凿成的路径上盘旋,往下鸟瞰白龙潭后回来。

第二天,往西到长老庵游赏,往上观看珍珠泉,穿过舞兽石,在道者庵休息后,往下到了忘归桥,由山涧往回转,又到昆阆溪、神仙献花台,在南边和白龙潭相会。双手攀援藤萝到了西山,沿着樵径小路,观望风云谷后回来。

第二天,契园请我们在佛殿的北边吃饭,回头看见周围的峰峦,秀丽得像一座围屏。契园说:“在东北方那座最高的山峰,就叫倚屏峰啊。”我说:“这些山大多像围屏,为什么只有这座山峰得到这个名字啊?”

契园说:“它们出名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都是已经过世的师父们传下来的。”在倚瓶峰的西边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座秀士壁;一个叫罗汉峰,上面有座居士壁:都因为它们所相像的得名。在六座山峰之外,在它南边隐约可见的山峰,人们称为扑猪岭。

在它旁边的叫熨斗峰。这些山峰都从茂密的树林和高大松树之间挺拔出来,陡峭的石壁有几千尺高,它们互相环绕连接,险峻的山岩陡峭高峻,即使是善于绘画的美术师也不能画出这般美丽的图画。

我留在那里观赏了一共五天,不想离开,才知道惟深的话没错。又感叹这么多年的时间,距离我居住之处才百来里远,这么秀丽的景色,我居然没听见过,面对惟深真有一种羞愧的神色。

第二天我要离开这里,惟深和契园一再要我留下题几个字。我害怕我的文才配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

扩展资料

该文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一。作于1362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九月,时作者二十七岁。天平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吴县境内,离苏州十四公里,自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风景游览区。

因山顶正平,故称天平。该文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游览天平山的经过,以及游览中的感慨。它熔写景、记人、抒慨于一炉,文字生动逼真,让读者历历如见。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代初期著名文学家。性格疏放,不拘于礼法。元代末年隐居昊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期,被荐修《元史》,授户部右待郎,不受,赐金放还。

后因写文章有所讥讽,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死时仅39岁。他是明代初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爽朗清逸,雄健浑涵,与杨基、张羽、徐赉齐名,称“吴中四杰”。部分诗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数量不多的的散文。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二十五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