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推进农业经营专业化、传统农民的分化和新型农民的职业化?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关系
怎样做好新型职业农民
有两条路可以走,具体如下:
:1:培训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关键问题是,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 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3]
(一)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三)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2:职业转变
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出现“空心化”,明天的中国谁来种田?针对这一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看来,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培养职业农民,解决明天“谁来种粮”、“怎样种粮”问题的时候。
据测算,中国农业劳动力有2.79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
不过,在中国部分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有所行动。去年8月,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100个试点县(市、区)。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培训任务,需要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是要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的,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认定管理。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通过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明确认定条件。二是制定认定标准。三是实施动态管理。
扶持政策。制定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主要包括土地流转、生产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
阐释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关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是新的农业经营、农业专业化服务、农业管理的主体,既要懂经营,又要懂管理,还要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农业新知识的掌握者和传播者,只有广泛掌握生物科技、计算科学、现代管理等知识,才能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技能的使用者和发明者,没有新的技术装备武装现代农业,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而没有新的优良品种被培育推广,市场竞争力就难以提高;是现代农业新业态的创新者,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联结为一体,将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农村生态旅游融为一体,使农业成为集种养、旅游、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新业态。
如何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保障。包括合作组织的引导、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基地的辐射。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民。通过组建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促进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