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为什么与耕作制度矛盾?(作物生产新理论与新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生产新理论与新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生长
2、间作
3、植物生长调节剂
4、发育
5、复种指数
6、有性繁殖
7、收获指数
8、套作
9、轻型栽培
二、简答题
1、简述叶面施肥的特点。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335346133
2.水稻生产上如何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3.简述玉米育苗移栽的作用。
4.简述秸秆还田的意义。
三、论述题
1、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遵循的原则。
2.论述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3、试述昆虫的基本特征。
4、试述认识与处理作物与环境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综合应用题
1.某小麦高产田块的计划目标产量为7500kg/hm2,曾进行一施肥(施尿素391kg/hm2)与不施肥(空白)的对比试验,施肥与不施肥区的产量分别为6000和3000kg/hm2,经分析小麦的含氮量为3% (即每100kg产量吸收3kg纯氮),试计算该田块7500kg/hm2目标产量下的尿素(含氮46%)施用量。
2、某生产单位计划种植1000 hm2玉米,确定的产量目标为7560kg/hm2,根据当地的气候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以及往年的生产经验,制定出如下栽培技术方案:成苗数和有效穗数5株(穗)/m2,穗行数14行,行粒数36粒,千粒重300g。购买的种子的千粒重为280g,田间成苗率为70%,试计算种子用量(单位土地面积用量和该单位总用量)。
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长:是指作物体积或重量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
2、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几行作物为一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植物生长调节剂:指那些人工合成或人工提取的,能引起植物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的化合物,即从植物外部施用的植物生长物质。
4、发育:是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等的质变过程,它的表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5、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总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6、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由雌雄配子交配后所形成的种子通过一定的培育过程产生出新植物个体的繁殖方法。
7、收获指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8、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9、轻型栽培:指在传统栽培技术基础上,科学地简化某些栽培环节和措施,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栽培技术。
二、简答题
1、简述叶面施肥的特点。
答:①吸收快,通过叶面喷施的各种营养物质可以直接从叶片进入作物体内而发挥作用,其速度和效果都比土壤施肥的作用快;
②效果好;
③用量省。
2.水稻生产上如何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答:水稻播种期主要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和品种特性确定。
①气候条件确定播期时应尽量保证水稻的每一生育时期都处于最佳的生长季节,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生育时期。播种期的确定首先要保证稻种发芽出苗对温度条件的最低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秧苗安全移栽温度要达15℃以上,迟播还要考虑其安全齐穗(保证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上);
②耕作制度 水稻播期的确定要受前后作的限制;
③品种特性 品种类型不同,适宜的播期也就不尽相同。早熟种宜早播,迟播生育期过短,产量不高;晚熟种可适当迟播,但应保证其安全齐穗。
3.简述玉米育苗移栽的作用。
答:(1)保证玉米适时早播 采用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可以解决早春气温低(尤其是山区)而迟播,适合玉米生长季节短的问题;
(2)解决前后作之间的矛盾 在专门的苗床地育苗,播期不受前作限制,可以提前播种,或在同期播种条件下缩短玉米与前作(小麦)的共生期,减轻前作对玉米的影响,确保苗全、壮苗;
(3)解决培育壮苗问题 幼苗期在苗床内,便于集中加强管理,培育壮苗,移栽时还可以去掉弱小苗,提高大田玉米苗的整齐度;
(4)节约用种。
4.简述秸秆还田的意义。
答:①保护环境,秸秆的焚烧不仅白白浪费可贵资源,而且污染空气;
②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促进微生物活动,改良农田生态环境;
③培肥地力,秸秆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秸秆还田可以补充土壤养分,而且营养元素均衡,利于提高作物产量。
三、论述题
1、作物生产的特点及其遵循的原则。
答:①生物生产:按生物规律办事;
②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因土种植;
③显著的季节性:不误农时,适时种植;
④生产的连续性: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2.论述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答: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有:
①植物检疫:依据国家颁布的条例,对植物及产品进行控制与管理,防止危险病虫草的蔓延与扩散;
②农业防治:运用各种农业措施,压低病原物和害虫虫口数量,提高植物抗性,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③作物抗病虫品种的利用;
④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防治作物病害或利用天敌和微生物防治害虫;
⑤物理防治:通过热处理、辐射、机械阻隔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⑥化学防治:应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
3、试述昆虫的基本特征。
答:昆虫的主要特征有:
①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②头部为感觉和取食中心,头上具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
③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一般还有两对翅;
④腹腔部是生殖和内脏活动中心;
⑤昆虫的卵发育到成虫要经过变态。
4、试述认识与处理作物与环境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环境因子的相互联系与综合作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众多因子不是孤立,它们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作物;
②基本生活因子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代替性光、温、水、肥、气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生活因子,各自在生理上发挥功能,互相不能代替,在生理上同等重要;
③限制因子律与主要矛盾在特定条件下,环境中各因子的存在数量不同,有的相对较多,能满足作物需求;有的则少,不能满足需求,成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是栽培管理的主要矛盾;
④边际报酬律与经济投入作物产量一般随环境因子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的幅度逐渐减小,甚至导致减产,即随环境因子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而增加的产量逐渐减少(边际报酬递减),因此投入要合理。
四、综合应用题
1.某小麦高产田块的计划目标产量为7500kg/hm2,曾进行一施肥(施尿素391kg/hm2)与不施肥(空白)的对比试验,施肥与不施肥区的产量分别为6000和3000kg/hm2,经分析小麦的含氮量为3% (即每100kg产量吸收3kg纯氮),试计算该田块7500kg/hm2目标产量下的尿素(含氮46%)施用量。
答:
2、某生产单位计划种植1000 hm2玉米,确定的产量目标为7560kg/hm2,根据当地的气候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以及往年的生产经验,制定出如下栽培技术方案:成苗数和有效穗数5株(穗)/m2,穗行数14行,行粒数36粒,千粒重300g。购买的种子的千粒重为280g,田间成苗率为70%,试计算种子用量(单位土地面积用量和该单位总用量)。
答:
(2)总需种量=总面积×单位面积用种量=1000 hm2×20kg/ hm2=20000kg。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那些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
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害虫防治的方法有哪些
(1)以虫治虫 就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首先要提高当地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因此,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有利条件。有时还要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2)以菌治虫 就是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引起昆虫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用简单、低廉的方式人工扩大培养,制成生物制剂喷洒于田间使昆虫死亡。如Bt乳剂(苏云金杆菌乳剂),可以防治多种鳞翅目害虫。
(3)利用杀虫素治虫 杀虫素是一些放线菌在代谢中产生的活性物质。日本从金色链霉菌中获得一种杀螨素,对红蜘蛛毒性很强。国内投产的杀蚜素,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显著。
(4)利用寄生线虫、原生动物治虫 国内已经利用线虫防治小地老虎、棉铃虫等,取得初步成效。
(5)利用捕食性蜘蛛和螨类治虫 菜田内有许多种类蜘蛛能捕食害虫(只吃活虫、不吃死虫)。蜘蛛繁殖力强,不易死亡,在自然界存活率高,又不受黑光灯等诱杀,一般菜田有成千上万头蜘蛛,因而不需要人工饲养繁殖,只需要保护利用即可。
农业领域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一、建立1+X立体化解格局。为切实化解社会矛盾,应建立以法院为主,农村基层调解组织、乡镇司法所、派出所和行政执法单位参与的1+X立体化调解格局,让诉讼调解与基层民调调解、行业调解、行政机关调解相对接,构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立体化解格局,让社会矛盾无论到任何环节都能及时化解,防止小矛盾变成大矛盾和大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1+X立体化解格局不仅能化解民事纠纷;也可以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进行调解,达成民事赔偿协议,促使被告人能取得被害人的谅解,使双方仇恨予以化解,也使得被告人能够得到从轻处罚;还可以参与到行政诉讼之中,达成行政赔偿协议,消除官民之间的矛盾。为此,建立1+X立体化解格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石,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 二、建立多元调解化解机制。很多案件的息诉难表面上看是当事人不服从裁判、不执行裁判,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事人思想上的疙瘩没有解开,纠纷引起的不满情绪没有被化解,甚至由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意见转化为对法院的不满。为此,法院坚持调解优先,建立多元调解化解机制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应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把调解作为首要结案方式,通过引导当事人平等自愿自主解决纠纷,体现当事人双方的共同意志,在调解的过程中逐渐化解当事人恩怨,最终实现案结事了。其次充分发挥已构建的“1+x”立体调解格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调解组织、乡镇司法所、派出所和行政执法单位的作用,加大调解力度,倾情调解。第 三,把调解工作贯彻在立案、审理、执行各个阶段,进行诉前调解、立案调解、庭前调解、判前判后调解、巡回调解、执行和解,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促成当事人和解,确保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 三、建立案件质量全方位检测机制。案件质量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是矛盾纠纷是否彻底化解的核心,是群众息诉罢访的关键。为此,法院应建立案件质量全方位检测机制。首先是对于有可能调解的案件,想尽一切办法、尽全力进行调解,对于调解不成的及时判决。第二,为确保案件质量,所有判决案件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共同对案件进行号脉把关,综合考虑纠纷发生的原因、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细致、合法、合情、合理的做出判决,确保判决公平、公正,减少执行压力,确保当事人权益的实现。第三,对已审结案件进行案件质量大评查,查出问题及时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案件质量,才能确保司法公正,才能确保矛盾化解的质量和效果。 四、建立信息大畅通机制。为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抓早、抓小,必须建立信息大畅通机制,只有信息畅通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一是建立院长接待日制度。遇事找领导是群众的正常心理,为畅通民意沟通渠道,确保群众能当面向领导反映情况,法院每天应由一名院领导在信访接待大厅进行联合接访。领导亲自接待群众,亲自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亲自批办和处理反映事项,建立了群众与院长之间的“绿色通道”,群众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想法、什么时间要求见院长都能如愿实现,避免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二是建立耐心听诉制度。许多矛盾纠纷解决起来本身并不困难,但在矛盾纠纷初解决时,个别庭室不重视,处理干警态度不端正,不能认真听取意见,不善于做思想工作,就案办案,机械办案,不能使当事人服气,从而引发其不满情绪,导致要求越来越高,怨气越来越大。为此,法院干警必须耐心听取群众的诉说,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心声,才能为化解纠纷掌握第一手资料。从院长到一般干警要做到:不分场合,不论身份,不限次数,只要群众来院,不管他们情绪多么激动,都要耐下心来热情接待。一方面,让来访者敞开胸怀,尽情倾诉,一次倾诉不完,下次还来,下次说不透彻,三次再说,直到苦水倒尽,怨气全无。另一方面,院领导和接待干警跟来院群众交心、交谈、交底,把话说在当面,对诉求答复在当时,有问题解决在当场,赢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理解,博得群众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建立矛盾排查和及时化解制度。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及早排查出社会矛盾,并及时化解,以防止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对矛盾纠纷排查要做到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在排查矛盾纠纷时要全方位、拉网式进行排查,横到底、纵到边、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建立台帐,制定化解措施,确定包案领导和包案责任人,因案施策、因人而异、及时化解。 五、建立联动化解机制。为从源头上避免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节约司法资源,防止大量的案件涌入法院,使法官精审疑难案件,打造案件精品,可建立联动化解机制,以减少群众的诉累和负担。一是建立暂缓立案社会法庭调解制度。在立案接待时,将双方当事人均有调解愿意的案件,征得当事人同意,暂缓立案,交社会法庭进行调解处理。“社会法庭”吸纳群众威望高、热心公益事业、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力量为“社会法官”,他们充分利用社情民意、伦理道德和民间智慧,在解决相邻关系、婚姻家庭、赡养等矛盾纠纷上经验丰富,方法切实管用,人民群众容易接受。二是建立提前介入化解制度。对于没有进入到法院的案件,经过多方调解化解不了有可能诉至法院的社会矛盾,法院可以提前介入,对于民事案件可邀请双方信任的人员进行调解,对于行政案件,可召开行政联席会议,共同调解。 六、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为使社会矛盾纠纷不影响社会大局的稳定,法院应在立案、审理、执行时,对案件均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考虑该案是否会引起不安定因素,是否会影响社会稳定,是否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等问题的发生,切实把稳定风险降至最低。对有社会稳定风险的案件和敏感性案件,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确保社会稳定。 总之,如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是我们大家要共同研究的长期课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力求人民群众满意,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