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业

这是昆虫叫什么呀,绿色,有整齐的红色圆点,边缘呈圆锯齿状,三对足一对触。 红壳脚短椭圆的昆虫图片

这是昆虫叫什么呀,绿色,有整齐的红色圆点,边缘呈圆锯齿状,三对足一对触。红壳脚短椭圆的昆虫图片

这是什么昆虫?

长长的口器,看上去像是一只黑色的蜂鸟鹰蛾。

蜂鸟鹰蛾,学名: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Linnaeus, 1758),是天蛾科长喙天蛾属 的一种昆虫。被称为昆虫世界里的“四不像”,像蝶,和蝶一样白天活动,口器是长长的喙管,且有尖端膨大的触角,还有色彩缤纷、美丽炫目的翅膀。独特而强壮,有灰褐色前翅,其上饰有黑色纹线,两性相似。幼虫白色,身体肥硕,头很小呈黑色。在干枯的瓜蒌藤中越冬。

它们外形像蜜蜂,在夏秋季节飞舞于百花丛中采食花蜜,并发出清晰可闻的嗡嗡声;它还像南美洲的蜂鸟,夜伏昼出,很少休息,取食时,和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盘旋,时而在花前疾驰。原生于南欧和北非,并跨越亚洲至日本。

中文学名

蜂鸟鹰蛾

拉丁学名

Macroglossum stellatarum (Linnaeus, 1758)

别称

小豆长喙天蛾、蜂鸟天蛾、长喙天蛾、蜂鸟蝶蛾、蜂鸟蛾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形态特征

蜂鸟鹰蛾被称为昆虫世界里的“四不象”。因为,蜂鸟蛾首先像蝶,长长的喙管,尖端膨大的触角。

翅面暗灰褐色,前翅有黑色纵纹,后翅橙黄色。它是蛾类,为蝶类的同族“近亲”。虫体翅展50毫米左右。和蝶不同的是,它腹部粗壮,这种昆虫除了比蜂鸟多出一对触须和翅膀上没有羽毛以外,无论体重、外形还是生活习性、飞行速度都与蜂鸟极其相似,故而被生物学家命名为蜂鸟蛾。

颊突非常大,三角形。翅的远端边缘从无齿或裂片;前翅顶端总是尖的,但非钩状。头宽,无明显簇。触须两性,逐渐陡缩成一个短钩。末端细长,有些几乎是丝状。唇形腭宽,表面末端具有尖或三角形。胸部和腹部宽,扁平;具有侧向和扇尾簇。腹部棘严重壳质化,排列成几行。第一行圆形,除近端段外宽于长。第七腹部胸骨三角形,具有膜质。中胫和后胫长度不同,胫骨中部的刺与刚性鬃毛成梳状。基部梳形至跖骨。后腿的马刺非常不平等。 前叶的静脉R2 + R3和R4不会在末端连接。静脉Rs和M1分别源自细胞上角; M3和Cu1同样从未被缠绕。幼虫绿色或褐色,尾上有蓝色角。

对于人眼来说,大多数物种的前缘是各种阴暗的褐色或灰色;然而,在紫外光下,它们具有产生黄色、紫色、紫色和绿色图案的特征性。对于鸟类和其他昆虫,可以看到紫外线,这些看似钝的物种可能是明亮的图案。

生活习性

蜂鸟鹰蛾的长喙和悬停行为,伴随着听得到的嗡嗡声,使它在吸食花蜜时非常象蜂鸟。这种与蜂鸟的相似性是趋同演化的一个例子。它们在白天飞行,尤其是在明亮的日光下,不过也在黄昏、清晨甚至雨中行动,这在日行性的天蛾中不常见。视觉能力被深入研究,已经证明它们具有相当强的能力学习色彩。

蜂鸟蛾有很多独特的习性和特征,它们像蜜蜂,能发出清晰可闻的嗡嗡声;还像南美洲的蜂鸟,夜伏昼出,很少休息,在取食时,和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急驰,时而在花前盘旋。飞翔速度快,有结茧习性,成虫越冬;和蜂不同的是,采花不携粉,采蜜不酿蜜,能原地悬空取食;和鸟不同的是,它盘旋飞翔时既能前进也能后退。

看到蜂鸟在花丛中吸取花蜜。实际上,并没有确认有蜂鸟,而是一些白天活动的天蛾科昆虫。天蛾多在夜晚活动,但也有一些天蛾在白天活动,飞翔于花丛中采蜜。天蛾访花吸蜜时,快速振动翅膀,当它盘旋于花前伸出长长的嘴(口器)采蜜时,极像蜂鸟,从而被误认为是蜂鸟。蜂鸟鹰蛾在春季和8-10月可见到它在绿色植物上盘旋的身姿。以猪殃殃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亚洲,南欧和北非,中国已知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区域。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性,在中国北方很少见。

这是什么虫子(要具体资料明细)

杨扇舟蛾曾称杨树天社蛾,杨二尾舟蛾又叫双尾舟蛾,杨小舟蛾又叫杨褐舟蛾。危害杨、柳树。以幼虫食害叶片,常大发生,严重时可将树叶吃光。

杨扇舟蛾:成虫,体长13~18毫米,翅展30~40毫米,灰褐色;前翅有4条灰白色横波纹,顶角有1个暗褐色扇形斑,外横线通过扇形斑的一段呈斜伸的双齿形,外衬2~3个黄褐色带锈红色的斑点,扇形斑下方有1个较大的黑点;后翅灰褐色。卵,扁球形,初为橙黄色,孵化前为暗灰色。幼虫,末龄体长35~40毫米,头部黑褐色,体灰白或灰绿色,密生淡褐色细长毛;胸腹背面灰白色,亚背线墨绿色,每节有横列红色毛瘤8个,腹部第1节和第8节各有1个红褐色大肉瘤。

蛹,长约15毫米,红褐色,腹末臀棘上的钩刺呈长锚状,蛹外被灰白色丝质薄茧。杨扇舟蛾1年发生4代。以蛹越冬。来年3月下旬出现越冬代成虫。第1~4代幼虫分别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至10月。以3~4代幼虫危害最严重。幼虫共5龄,1~2龄幼虫仅啃食叶的下表皮,静息时头朝一个方向,排列整齐;2龄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包,白天静伏其中,夜晚取食;3龄以后分散蚕食,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随风飘移它处,再卷叶危害。老熟幼虫在包叶内结薄茧化蛹;末代幼虫于9月下旬开始先后爬到地面,在枯叶、树干粗皮下、地被物等隐蔽处结茧化蛹越冬。

杨二尾舟蛾:成虫,体长26~32毫米,翅展60~65毫米,全体灰白色;胸背有2行共6个黑点,近翅基部有2个黑点;前翅具数排锯齿状黑色波状横纹,中部有1个新月形纹,后翅灰白色,翅脉黑褐色;腹背黑色,第1~6节中央有1条灰白色纵带,两侧每节各有1个黑点,末端2节灰白色,两侧黑色,中央有4条黑纵线。卵,半球形,赤褐色,中央有1个黑点,边缘色淡。幼虫,末龄体长约50毫米,青绿色;前胸背板大而坚实,粉绿色;后胸背面呈峰状突起;体背有紫红色菱形斑纹,腹部第4节侧面靠近后缘有一白色条纹,纹前具褐边;体末端有臀足特化可向外翻缩的2个长尾角。蛹,长约25毫米,赤褐色,外被灰黑色、质地坚硬的茧。杨二尾舟蛾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干基部或树皮缝处做木质扁茧越冬。来年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一直延续到6月初;第1代成虫多在7~8月间发生。8月幼虫危害最烈,9月幼虫陆续老熟结茧化蛹越冬。成虫多产卵于叶片背面。幼虫共5龄,幼虫期25~30天,3龄前食量较小,3龄后食量渐增,常将树叶吃光。幼虫结茧时咬伤枝干,常造成风折。

杨小舟蛾: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4~28毫米,体色变化较大,有黄褐色、红褐色等,前翅有3条灰白色波状横纹,后翅黄褐色,臀角有1条赭色或红褐色小斑。卵,半球形,黄绿色。幼虫,末龄体长21~23毫米,体色变化较大,通常为灰褐色或灰绿色,体躯第1、4、11节上各具1个红色瘤突,体背两侧各有1条黄色纵带。蛹长约13毫米,赤褐色,臀棘上的钩刺呈叉状;无茧。杨小舟蛾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来年4月底开始羽化为成虫。

各代幼虫发生期:第1代5月上旬,第2代6月中旬,第3代8月上旬。第2、3代重叠发生。第3代幼虫危害至9月,在树洞、落叶及地被物松土内化蛹越冬。成虫多产卵于叶片表面或背面,单层排列成块状,整齐紧密,每块有卵300~400粒。初孵幼虫群集啃食叶片表皮,稍大分散蚕食,残留叶脉,7~8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凶,常将叶片吃光。

防治方法。可采用人工捕杀幼虫,发现虫包和蛹茧及时摘除销毁;对杨二尾舟蛾的茧可用小锤、棒击破茧壳消灭其中的蛹;在幼虫发生期喷90%敌百虫晶体或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药杀幼虫;幼虫和蛹的天敌很多,可保护利用天敌。

请问这是什么虫子,请详细解释。

你好,这虫的学名叫灶马蟋,在民间传说里,它是灶王爷的马,所以又叫“灶马”。

这是什么虫……

我们叫干柴棒!竹节虫,学名 Gongy10pus adyposus Brunner,无脊椎动物,属有翅亚纲,因身体修长而得名,有翅或无翅。体长而大,为中型或大型昆虫,一般在10~30毫米,最大的260毫米。前胸节短,中胸节和后胸节长,无翅种类尤其如此。当竹节虫6足紧靠身体时,更像竹节,喜爱灌木和乔木的叶片。有翅种类的翅多为两对,前翅革质,狭长,横脉众多,脉序成细密的网状。多数竹节虫的体色呈深褐色,少数为绿色或暗绿色。分布湖北、云南、贵州等省。

多数竹节虫的体色呈深褐色,少数为绿色或暗绿色。此虫常可营孤雌生殖,雄虫常较少,未受精卵多发育为雌虫。当受伤害时,稚虫的足可以自行脱落,而且可以再生。高温、低温、暗光可使体色变深,相反,则体色可变浅。白天与黑夜体色不同,成为节奏性体色变化。竹节虫植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