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级的素质教育课怎么样?孩子上了有意义吗? 叛逆孩子学校首选励铮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对孩子带来的好处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请问素质教育课的作用是什么?
恐怕没什么作用,即便开设这样的课程,对于大部分人的素质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提升!
学生时代,学生基本能自行学习并恪守规则及秩序;毕业之后,出了校门,没了管束,就会放纵自我;工作之后,开始圆滑,把素质抛在一旁,从不扪心自问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大众的利益。
我认为素质教育是个幌子,开设无益。
素质是发于心底,自我约束的规范,无时无刻不遵守的道德!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和压力,就是许多人把搞素质教育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对立起来,认为学习成绩是应试教育的东西,搞素质教育就不应再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认为搞素质教育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影响对学校的教育评价。
任何一名学生要更充分更好地发展,无论是全面的,还是某一方面的,都必须是在完成特定阶段的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的。学习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实现这种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特别是义务阶段的素质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必须的。
既然素质教育不排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应该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会不随之提高吗?好像一个人骨骼都增长了,他的身材会不随之增高吗?所以说,只要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必然会提高。这是符合逻辑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把搞素质教育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对立起来的看法呢?这要先从教育内部谈起。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就认识阶段来说,就有一个从认识浮浅到深刻、从片面到全面、从不准确到准确的过程。认识正确了,实践未必就正确,实践正确了,未必就能认识到。这种不断的循环反复,是不可避免的,也恰恰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深刻性和广泛性。如果有人要求或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要准确无误,那就等于他不让人行动,他就是幻想家。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及时纠正偏差,澄清模糊的认识。
其实,把素质教育与提高学习成绩对立起来的看法,就是因为我们一些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理解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而产生的。所有的改革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要继承已有的,也要否定已有的,这种继承和否定既有形式的,也有内容的。应试教育关注学习成绩,素质教育就不要学习成绩了吗?如果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能力的真实反映,我们为什么不敢理直气壮地谈素质教育能提高学习成绩呢?倘若素质教育反而把学习成绩降低了,那还搞什么素质教育?家长不同意,社会不接受,教育也没道理。如果说,应试教育只关注学习成绩,导致学生畸形发展,而素质教育如果忽视学习成绩则会误人子弟。
应试教育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终极目标,也几乎是评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应该否定的。但素质教育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过程、起点,作为检验、修正教育过程的手段,的确是十分必要的。就象我们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不是不要升学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等于取消课业。事物就是在这种错综复杂中运行,要靠我们认识清楚并把握住。有谁能孤立地说考试是对还是错?有谁能孤立地说升学率是对还是错?有谁能孤立地说学习成绩是属于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有谁能说武器对谁有利还是有害?事物是不能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在联系下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在实践中,如果真是素质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问题不是出在素质教育本身,而是那些不是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始的时候,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不准确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有的学校、有的老师把全面发展理解成全面搞活动,把对素质教育的批判继承理解成全盘否定,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理解成对学生的放任等等。或者受到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水平的限制,这种由于对素质教育理解和把握的不准,以及由于老师施教水平的不高,而导致一些学校搞了一些形式上轰轰烈烈的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并不是素质教育,甚至有的表面看都不是素质教育,也冠之以素质教育。这种不是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当然不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影响学生成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反之,要求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点毛病都没有,这也不现实,至少缺乏历史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可贵的是我们在向前推进着,有了问题就纠正过来。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做法向外传达了一个错误的信息,社会上许多人,许多学生家长认为这就是素质教育。既然这就是素质教育,孩子的素质非但没得到全面提高,还影响了学习成绩,那还搞什么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当前存在通过考试选拔获得升学资格的情况下,这个现实可不能视而不见,考试成绩如果受影响,不就等于孩子的前途受到影响吗?不能强行让别人离开当前存在的现实,考试存在,高考存在,又不让别人注重成绩,这怎能使人接受和服气?况且承认和肯定提高学习成绩也并不是否定素质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对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的、自然的要求和反映。应该看到,许多家长,社会上许多人,由于受到一些学校的所谓“素质教育”的误导,把不是“素质教育”当成素质教育,他们对素质教育有疑问、不支持,甚至反对。甚至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因为未准确地实施素质教育(当然他自己意识不到自己是不准确的),从而看不到如期的教育效果,而对素质教育不热心。凡此种种,都会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成严重的干扰和阻碍。
职称评定中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指的是什么
素质教育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课程改革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扩展资料
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
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的。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课程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