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班级常规培养方法? 幼儿园小班常规顺口溜
小班幼儿常规如何培养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下是我在带小班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热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小班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幼儿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仅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幼儿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如我班朱嘉乐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愿意。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喝水,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特别注意他,经常提问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害怕,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他让我明白了爱幼儿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幼儿的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三、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四、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丁玉婷小朋友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但教师不能代替幼儿实践,也不能代替幼儿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动的比例、尺度有所困惑。通过实践研究我认识到,在实施活动时,教师应灵活地随时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当幼儿表现出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和指导,当幼儿表现出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增加参与和指导。(海拉尔区谢尔塔拉中心校)
幼儿园小班该怎么培养常规?急,急,急
1、 班级老师抓孩子的常规要统一。 2、 小班常规教育要编儿歌化。 3、 幼儿进行自由活动时,老师对幼儿人数分工要责任到人。 如:组织幼儿喝水,分组进行。 教师看全体幼儿,可以给幼儿听音乐、拍拍手,讲故事。生活老师用肢体语言来告诉幼 儿喝水;请 4—5 名幼儿喝水,并带回位置后,再请其他的幼儿;不影响教师组织活动。 4、 入厕常规 教师:先在集体集中时告诉幼儿洗手的常规,可让幼儿先卷起袖(模仿洗手的动作,边 念儿歌) 生活老师:分组请到的幼儿,带到盥洗室,具体落实到位。
如何对小班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
常规教育既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特别是对小班而言,“培养良好的常规”不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这是因为:一、幼儿进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那么,如何帮小班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
一、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常规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符合幼儿生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单凭教师空洞的说、讲,只能引起幼儿的反抗,使孩子觉得乏味,特别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就能引起幼儿主动遵守常规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不知觉地接受正确的行为概念,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幼儿园中,餐后散步是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有追跑现象,我曾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学小乌龟走路好吧?”说完,幼儿特别感兴趣都同我一起学起小乌龟慢慢的走着。之后,我又不断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小鸭子走路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小蜗牛和小鸭子走路都不一样。 就这样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游戏。运用游戏形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而且成效也是立竿见影。因此,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枯燥的说教起不了什么作用,而用拟人化、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孩子,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二、 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幼儿感受到其重要性。
小班幼儿每次吃完饭都忘记漱口,总是要老师提醒,因此我就想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幼儿进行比较:准备了两个洁白、干净的碗,一个碗里盛上清水,另一个碗里是空的,吃完饭后,我请孩子们每人吐一口漱口水到空碗里,孩子们觉得很新鲜,饭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吐了一口漱口水,等全班的孩子吃完饭,我便请孩子们聚到一起,观察、比较两个碗中的水有什么不同,结果孩子们惊奇地说到:“哇!这个碗里的水好干净,那个碗里的水好脏、好恶心!还有很多白乎乎的东西,还有好多渣滓呀!。”通过这种方法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孩子们看到了饭后漱口和没有漱口之间的区别,还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好习惯的重要性,从那以后,孩子们饭后不爱漱口的习惯确实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引导,幼儿更易接受,当幼儿的点滴进步受到老师的赞许后,他会更自信、更快乐,因为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
我班幼儿在刚开始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想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佳佳今天吃饭吃得真干净”“东东有进步,他的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朋朋今天像个大老虎,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不撒饭的小朋友当值日生”。每当这时,孩子们都大口大口地吃,而且撒饭的现象也明显有了好转。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老师千万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幼儿会为了教师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这对孩子积极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
四、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有段时间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针对这个问题,我把道理已对幼儿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最初几天还能记得,但时间一长又忘了,所以一直都没有解决好。于是我就换个说法,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澡(因为正巧前段时间班上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他们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对他们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幼儿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很容易理解,所以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老师,不擦干小手就会咳嗽的”。“老师,你看我的手擦得干不干净,我的小手不会生病的”。从那以后,每次洗完手孩子们不用提醒都能把手擦干。因此常规培养要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这样才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我们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水;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我们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睡房里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旁边的小伙伴讲话,如果睡房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六、师生共同遵守制定的班规。
一个班级混乱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幼儿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教师应和幼儿应共同讨论;哪些行为是班级所接受和赞赏的,哪些行为是班级所不允许,应该被禁止的;违反的结果将会如何。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师生共同规划,制定全班遵守的班级常规。班规一经订立就要共同遵守,教师也不例外,若班规改变也需要征求大家的同意。
由于幼儿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育尚未完善,在规定幼儿遵守班规时教师可以把枯燥、单调的语言提示转化为隐性的环境提示,如:在楼梯的左、右两侧分别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都靠右行都顺着一边走;在洗手池的墙上贴上洗手的图片(方法、顺序);在接水喝的地上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要排队接水喝,在杯柜上贴张杯子的图片,图上画了一个杯子,杯子有一条刻度线,让幼儿知道要接适量的水喝不能浪费;在睡房的墙上贴上图文并茂的儿歌图片(“敬个礼、抱抱手、弯弯腰,我的衣服折好了”)让幼儿了解正确叠衣服、裤子的顺序;在厕所贴上小动物在诈裤子的图片,随时提醒幼儿上完厕所后要自己学会扎裤子。这些方法可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有序地进行,在习惯养成方面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
七、同班教师要步调一致,行为统一。
八、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常规在家庭中能得以强化。
家庭是幼儿的另一个学习园地,家长是另一位老师。很多幼儿能在幼儿园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习惯,但在家中却成了另一副样子。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向家长发放一些资料,帮助他们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加重得到强化。
总之,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常规时,把握孩子们年龄特点是关键,还要注意让幼儿成为常规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遵守,激发幼儿的主动性,我们只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尝试,在工作中多留意,多运用方式、方法,做个有心人,我们的工作就会更有效的开展,孩子们就能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
如何培养小小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
常规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同时,还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
幼儿在三岁前是最容易养成固定习惯的时期。因为这时候的幼儿喜欢行为的模仿和重复,而从小形成某些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
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多方面的,包括入园、离园、盟洗、进餐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但在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方面幼儿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独立性强,主动、积极地进行生活技能的练习,有的有较大的依赖性,懒得自己动手;有的很爱干净,有的习惯于脏和乱的环境。因此,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做到因人施教,实现促进全体幼儿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稳定幼儿情绪,让其喜欢集体生活。
我班幼儿在入园后的两个月,不仅形成了初步的常规意识,而且养成了部分好的习惯,在各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此,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刚入园的新生幼儿,哭闹现象严重。为了缩短幼儿哭闹时间,使
幼儿尽快适应环境,喜欢来园,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耐心劝导,玩具吸引,用故事、儿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等。例如我们班的吕萧麒、曾梦莹小朋友,初入园总是哭闹,我们顺应他的要求,亲近他,用玩具吸引他,和他讲故事,夸夸他。很快他就融进我们这里,和我们聊天。总之,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爱心,逐渐消除了幼儿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恐惧感与陌生感,使其能够信任、亲近老师,并能主动与小朋友们游戏、交流。
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幼儿平时在家养成的一些生活、行为习惯也同时暴露出来。如:用手抓饭吃,小便不能独立;不会用水杯喝水;玩具不能与他人共享,出现抓人、咬人现象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的示范、及时的引导。当然,主要还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培养,一旦发现了,就要随时纠正。如,在进餐这一环节,幼儿入园前大多是由成人喂的,因此,不会使用勺子独立进餐,经常撒饭、撒汤。这时,我们就要教给幼儿如何进餐:身体坐正,一手拿勺子(同时示范、讲解正确的持勺方法),一手扶碗,眼睛看着碗,低头吃。光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靠平时的鼓励与纠正、指导,只有引导幼儿反复练习,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在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对幼儿的礼貌教育,应从幼儿刚踏入幼儿园就应开始。例如:为鼓励幼儿上幼儿园做个有礼貌的孩子,我编了故事《小白兔上幼儿园》,内容是:“小白兔的妈妈送小白兔上幼儿园,小白兔可高兴了,进幼儿园就问老师好”。我们班幼儿听了这个故事都争着来问老师好,我及时鼓励,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来园、离园时,我们都会很自然地提醒他们与老师及家长问好、告别。经过几个月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感到孩子们在礼貌方面进步很大,他们已能够在成人提醒下很高兴地向老师问好,并说再见。
三、正确引导幼儿遵守一日生活常规。
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首先要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幼儿本身有什么好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育,幼儿才能真正接受。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非常愿意自己动手,在没有大人干预的情况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成人应该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根据幼儿协调性动作发展水平,略为超前地、由简到繁地提出要求,让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帮助和指导。
2.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常规培养的内容,使幼儿自然掌握。
我们班活泼、好动的幼儿较多,这一部分幼儿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某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因此,要想使幼儿全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如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进行实例演示。在教幼儿正确进餐时,可以给小朋友讲《我要吃饭的故事》,让幼儿通过听故事懂得吃饭时为什么要身体坐正,如果不能这样做会怎么样,从而帮助幼儿理解,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3.随机的提醒与指导,促进幼儿的点滴进步。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在遵守常规方面还需教师不断的提醒。对于小小班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引导幼儿遵守常规的最有效的办法要算鼓励与称赞了。就拿离园这一环节来说吧。由于这个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兴奋的时刻,幼儿看到父母的一瞬间,总是忍不住忽啦一下全冲到门口,这时是最乱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出差错。我们给幼儿讲了这样有什么害处,并鼓励幼儿大胆说一说应该如何做,同时表扬了个别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幼儿。果然,我们的方法很有效,多数幼儿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4.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对幼儿的养成教育。
做好家园配合是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有的幼儿在家里一个样儿,在幼儿园又是一个样儿。这样,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向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并把幼儿园在此方面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要求与家长取得沟通,家园共同配合,做到目标一致,让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得到持续发展。
现在,我们班幼儿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愿意洗手,并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进食,在教师的帮助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懂得不把饭菜丢弃或丢进同伴碗里;懂得上床躺下后闭眼,安静独立地入睡,醒后能躺在床上等待,能配合老师穿脱衣服,部分幼儿能自己穿脱简单衣裤和鞋:在教师的提醒下,愿意在成人帮助下学习解、拉裤子;会使用水杯喝水,并把水杯放到指定位置,懂得使用手绢擦鼻涕,吮手指现象也减少了;能在老师引导与提示下向成人问好、说再见;部分幼儿已逐渐克服了抓人、咬人的习惯,基本能和同伴友好相处。
总之,孩子们在短短几个月取得这样的进步是值得教师与家长们高兴的,这与幼儿的自身努力与积极配合也是分不开的。幼儿年龄虽小,但适当地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幼儿还是愿意接受的,并且培养好的一日生活常规也是组织好一日生活的重要保证,是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幼儿好的常规是在有条不紊的每日生活中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不是束缚幼儿的自由,而是让幼儿生活在一个宽松、有秩序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