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母婴

孩子上一年级之前要做什么准备?(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孩子上一年级之前要做什么准备?(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无论是在幼儿园和家庭,还是在幼小衔接机构中,不少家长都简单地将幼小衔接视为提前学习小学学业知识和熟悉小学课堂规则,以“抢跑”姿态来帮助儿童做入学准备。这种短期主义做法常以牺牲儿童的游戏时间和全面发展为代价,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应当立足儿童终身可持续发展来规划幼小衔接工作,不仅要考虑儿童入小学初期的适应问题,还要考量儿童小学后期及毕业之后的发展问题。

首先,家长应致力于提升儿童的学习品质,而不是让儿童提前学习小学学业知识。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本身,而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式。通常,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等。参与性活动,而非“小学化”的静听类活动,是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最好形式。提前学习小学学业知识很容易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兴趣降低和注意力下降。

其次,家长应明白,让儿童提前熟悉小学课堂规则,不如让儿童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规则。社会规则分为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规则等。幼儿园和小学都有各自机构使用的一套约定俗成或由权威确立的规则。这些规则只有在机构生活中才能掌握,并且在机构以外的环境中不具有适用性。一些幼小衔接班声称让儿童在其机构内掌握小学规则,这既不现实,也不具有长远效用。与社会习俗规则不同,道德规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在任何机构环境和儿童发展时期都是适用的。因此,让儿童掌握好基本的为人处世规则,不仅有益于儿童在小学初期生活中有一个良好的表现,也有益于儿童一生的社会交往与幸福感的获得。

小孩要上一年级了,需要哪些准备?

学习用品关系不大。一年级需要的东西不多,事前准备一下也可以,不行到时再买也来得及。学校边上类似的店铺很多,报到后半小时也就整好的。可能更关键的还是孩子的心理吧。不仅不能让她恐惧,而要努力让她有所期待,告诉她学校简直就是天堂。一、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学习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比如,与孩子聊天时有意识地聊一聊小学校的事情,要由衷地祝贺孩子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从家长的中吻中感受成长的自豪,从而增强自信心,内心产生羡慕小学生、想当小学生的愿望。家长在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你再不听话,让学校的老师管你。”“学校的老师可厉害了。”家长这种恐吓的话会造成孩子对上学的恐惧感,产生心理压力。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学校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生活护理是很精细的,孩子的学习也是在游戏中进行的,一天的生活是松散型的。而上小学以后,学习的模式成为课堂教学,课间休息时要自己整理书本,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等,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因此,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

三、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劳动的能力 在入小学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也就是说要学会生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铺床叠被,自己起床,脱穿衣服、鞋、袜,学会洗脸、洗脚、漱口、刷牙,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它用具等。

四、孩子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玩教具等。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书包。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在上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来,我们知道,对于学生来讲,听讲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在上学初期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生涯会千万很大困难。因此,家长要在学前期多与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有益处。

六、培养孩子生活规律化 幼儿园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孩子来园时间虽然有要求,但也不是很严格,这主要是从方便家长的角度考虑的。但是,孩子即将上小学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了,那么,从现在开始,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看电视和玩。要让孩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的习惯,使生活有规律忙适应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节律。

七、要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分享、合作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随挫折的能力。比如,在学校里,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产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尴尬而受到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么办?学会随要让孩子知道,谁都会遇到这些事情,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些事情,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必太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伴,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片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一大堆成人的簇拥下成长起来的,分享、合作的意识普遍较差,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成人要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在平时制造一些机会,培养孩子的忍耐、分享和合作能力。比如:晚上,孩子看完动画片还想看,家长要制止他,告诉他今天不可以看了,明天再看;吃东西时要想到别人,要与家中的其他人一起吃等等。

总之,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仅仅指提前教会他们汉语拼音,让他们多认识几个字,会算几道算术题,而应从心理、情感、自理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的培养和教育。

孩子上一年级之前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孩子上一年级之前不要在意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更关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观察能力,学习的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好的基础,要重点培养。如何培养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培养孩子看图说话的能力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今天或昨天所经历的事情,包括事情的名称经过等。

2、每天固定时间坚持和孩子亲子阅读,比如每天晚上安排15-30分钟的时间,时间固定有助于养成习惯。

3、给孩子创造学习文字的环境。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将家里的玩具、生活用品、电器等物品贴上文字标签,外出时和孩子一起认读周围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汉字。

4、从生活中引导孩子对数

孩子上一年级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孩子能够适应小学生活吗?孩子成绩会怎样呢?老师会喜欢孩子吗?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难怪林夫妇会如此紧张了。林的话是我想起在学校门口看到的一幕幕情景:新生入学那天,孩子们带着一份憧憬,一份向往,在家长的千嘱咐、万叮咛中蹦着跳着迈进了校门口,而家长们却依然目送着孩子幼小的背影,不肯放心地离去。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必如此紧张。这里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够给您一点帮助。

  一、 好的习惯是孩子最为重要的品质。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好的听课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等。)、作业习惯(包括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不拖欠作业,有正确的写字、握笔姿势等。)、卫生习惯、纪律习惯等。

  可以说好的习惯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在低年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教过不少的孩子,从智力上说,相当不错,但却由于在低年级没有养成好习惯而成绩平平,有的甚至成为差生。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东张西望,有的上课咬手指,有的咬笔头,有的孩子做事拖拖拉拉,作业边做边玩,有的边做作业边吃东西或看电视,有的不完成作业等等。而这些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想纠正决非易事。所以说当孩子上了学,家长不但要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二、 班集体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育孩子要热爱它。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依赖性强、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等缺点,班集体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都要依赖于班集体。家长要教育孩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在集体中与同学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环境。

  三、 与老师密切配合,取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和支持老师的工作,努力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特别是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老师的权威性。孩子接触最多的是老师,对孩子最了解的也应该是老师。但老师的了解毕竟有其局限性,你可以通过与老师的交谈,将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家中的表现告知老师,同时也可以从老师那儿了解到孩子的在校情况,以便家校双方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更需要与老师的沟通。

  四、 倾听孩子的心声,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

  当孩子上学以后,大部分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少于关注孩子的心灵。其实孩子也有喜怒哀乐,也会有痛苦,也会有烦恼,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做孩子最为知心的朋友,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从孩子那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中触摸到孩子心灵的轨迹,及时发现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准确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给孩子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五、 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教育孩子胜不骄,败不馁。

  孩子上学以后,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考试的检验。而考试成绩也往往成为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孩子考得好,皆大欢喜,有的还对孩子施行物质奖励。可怜的是那些成绩差一点的孩子,轻则受到一顿训斥,重则遭到皮肉之苦。在这里,笔者提醒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眼睛不要只盯着卷子上的分数,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考试作为一种教育的检测手段,反映的只是孩子一个侧面的情况,而有的家长却“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从此对孩子冷眼相看,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和畏惧心理,而且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他便会成为真正的差生,这对以后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值得提倡的做法是,当拿到孩子的试卷时,要认真地看一看,了解一下孩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孩子分析一下本次考试的得与失。孩子考得好,教育孩子不要骄傲,再接再厉。孩子考得差一些,也不要大光其火,要心平气和地帮孩子总结一下经验教训,鼓励孩子不要气馁,下次考试迎头赶上。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使得孩子可望而不可及,其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还有的家长存在一种攀比心理,给孩子以很重的心理压力,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也要和孩子共同提高,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做教育孩子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