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母婴

年幼的儿童为什么会帮助或者伤害他人?(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攻击别人)

年幼的儿童为什么会帮助或者伤害他人?(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攻击别人)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攻击别人

文文和薇薇年龄差不多,又住在同一个小区,经常,妈妈们会约好了一起出去玩。刚开始的时候,文文和薇薇还能和睦相处,可是过不久,总是会传来薇薇的哭声。究其原因,不外乎文文又喊薇薇“小乖乖”,或者故意碰一下薇薇、摸一下薇薇的头发。

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生活在绝对权威或过度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绝对权威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疏于教导,孩子一旦犯错误,父母动辙就用拳打脚踢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在处理和同伴的关系时,也是一不如意就采取拳打脚踢的方式。

而处于过度溺爱型的家庭,每当孩子遇到小的挫折时,父母总会找别的理由来释怀。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父母就会说:“都是地板不好,把XX摔倒了,打它!”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久而久之,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找别人的原因,也就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二、电视媒体的影响

电视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电视中那些带有暴力行为的动画片或暴力的场面,无疑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为他们提供模仿的对象。特别是一些男孩子,更容易对暴力和动作片感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在生活中试用试用,这样就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三、个性形成的影响

如果孩子有了攻击性行为,父母不加以合理地引导,就会使孩子偶然性的攻击性行为变成习惯性的攻击性行为,从而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一定要合理地引导,让这种行为消失在萌芽状态。

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为什么会出现攻击行为

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一、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

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4、大众媒介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

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

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6、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

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二、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教师应该对儿童一视同仁,尽可能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

持和关怀,不以自己的喜恶影响幼儿与同伴的关系,即使幼儿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作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耐心去引导、教育,而不能因此去歧视、甚至冷嘲热讽幼儿。这样做只能加剧幼儿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会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2、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

教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要让幼儿不要用破坏性的方

式去发泄情绪引导他们采取被允许的积极的方式去表达或去发泄情绪,教师首先要日幼儿学习认识各种情绪特征及其后果,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其次,教给

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法,如可教幼儿用语言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运动也是一种调适幼儿情绪的好方法,如打球、扔沙包、玩水、玩沙、唱歌、跳舞等,这些运动同样会使幼儿表达或发泄情绪。另外,还可以专门开辟“发泄角”,在其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

3、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幼儿园里由于人多空间狭窄,人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易暴

发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因此,幼教工作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如在活动中可采取分组进行大的形式,避免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在提供材料时,尽量保证幼儿人手一样。这样一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就会减少了。

4、让幼儿学会分享和懂得谦让

在幼儿园里,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于独占争抢玩具、图书、

椅子而引发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布置、主题活动、一日生活渗透分享和谦让教育,例如,让幼儿带糖果、蛋糕来幼儿园过生日,体验分享后的快乐,通过故事《谁撕的书》、《小羊过桥》,懂得同伴之间不谦让所造成的后果,班上买了新玩具让幼儿讨论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才能都玩到新玩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和谦让。

5、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经常被攻击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他(她),哭、

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要想办法去阻止别人的攻击,教师并有意识地教给被攻击者自我防御的能力。当别人看着你,想打你时,你可以大胆提醒他不许打人,或直接把他(她)的手推开。如果是冷不防受攻击时,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可以适度的反击,这样,既可以引导幼儿自我保护,也让攻击者受点挫折,同时,攻击者的行为受到同伴抵制,教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被攻击者通过反击,成功地阻止了别人的进攻,但再有人侵犯他时,他就不会再退缩了。

6、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组织丰

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的等待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如果等待的时间过长,幼儿就会无所事事,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教育者在组织活动时要做到:一日活动动静交替、室内室外交替、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结合,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幼儿有事可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了。

7、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针对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教育者有责任帮助

家长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亲子观、成材观,并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养水平,因人而异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多看幼儿的优点,以正面教育为主。并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使攻击性较强的幼儿也能转变为积极向上的好幼儿。

究竟什么原因让幼儿有这么多伤害同伴的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敌意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就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一、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

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4、大众媒介的影响

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

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5、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

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6、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

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

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容易被伤害的原因儿童容易被哪类人群伤害陌生人行骗的手段有哪些辨别陌生?

儿童由于年幼无知,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相信人,被人骗是很正常的。比如我带你去找爸爸妈妈,我给你买糖果等手段,就可以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