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

如何整改城市中的“逢雨必涝”现象?

如何整改城市中的“逢雨必涝”现象?

如何从水文学角度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内涝灾害反映出城市原设计排洪能力不足,应急措施不力,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从水文学的角度重新考虑城市规划,改进、完善配套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高由于超标准短历时暴雨洪水引起城市涝灾的应对能力,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 城市水文学研究的特性 城市水文学是研究发生在大中型城市环境内部和外部,受到城市化影响的水文过程中,为城市建设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供水文依据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化的水文效应、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城市水文气象的观测实验、城市供水与排水、城市水环境、城市的防洪除涝、城市水资源、城市水文模型和水文预测以及城市水利工程经济等,对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市政管理以及工商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都具有现实意义。 城市水文学涉及水文科学、水利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和城市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同时,由于城市地区的人类活动十分频繁,城市建设发展随时而变,因此城市水文学在研究较长时间内的准平衡状态时,还须着重考虑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1851年T.J.摩尔凡尼提出的计算洪峰流量的合理化公式可看作是城市水文学的开始。185l—1967年为城市水文学的早期发展阶段,主要沿用一般的水文学方法来处理城市水文学问题。1967年以后城市水文学发展较快,逐步建立了一些具有城市水文特点的分析方法,先后提出了多种能统一考虑防洪、排水、供水和水质控制的城市水文学模型。城市水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水文气象、城市暴雨径流及防洪、排水,城市水资源及供需平衡,以及城市水质评价及水污染控制。 在城市防洪和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中,首先需要解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关系。以往都用超过某一量级的暴雨和洪水流量发生的频率或重现期作为设计标准。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设计标准不仅要考虑重现期,而且要考虑风险率和可靠度。 形成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大多兴建于依山傍水、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过去人类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所以中国古代的城市在建设时很注重防火防水,而近代特别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却忽略了城市建设中的防洪问题。 城市规划中对地下排水设施考虑不足。现代城市发展更注重地面建筑物的精美、环境绿化、道路交通,对地下排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城市建设发展更注重短期效益。城市建设大多都先修好道路,发现问题再破路修改地下排水设施。现在我们居住的城市确实美化了,但是抵抗水灾的能力却下降了。 城市丧失调蓄能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土地的升值,市区里面原有的洼地、坑塘等自然储水地被挤占减少,甚至消失。这些天然储水地的消失也是城市抵抗水灾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乏对城市暴雨风险的评估。在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对城市的地理地貌做出精确的勘测,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收集、积累、掌握相关信息,作为今后城市防洪的基础资料,制作城市防洪风险图,建立预警防灾机制,这正是现在城市发展建设被忽略的“软件”问题。 城市内涝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城市流域暴雨径流模拟。城市中的道路、建筑物、硬化地面都是不透水的。因此处理这些地区的降雨损失比较简单。城市排水系统一般由管网和排水河网组成,城市集水面积上产生的暴雨洪水通常先排入管网,然后排入河网。用于城市流域暴雨洪水计算的模型可分为三类:一是只给出洪峰流量;二是既给出洪峰流量又给出洪水过程线;三是多用途模型,可根据具体城市情况做出选择。 城市供水及优化调度。城市中工业和居民用水量很大,用水规律有自身特点,对水质也有一定要求。城市供水水源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有些城市依靠单一水源供水,也有一些城市依靠两种水源联合供水。无论利用何种水源供水,都存在水资源量的估算、质的评价和供需平衡分析等问题,还要考虑暴雨洪水期间水源污染,如何保证使用水资源和探求最优的供水方式问题。 城市污水排放及处理。城市中工业排放的废水和居民生活垃圾都是水污染源。城市中的污染源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两类。点污染源是在离散点上的废水的集中排放;非点污染源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堆积于街道上再由暴雨径流沿程运送到河流、湖泊而形成,是城市污水处理中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城市废水的集中排放与暴雨排放的不利组合,也可促使形成城市洪涝,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合理解决。 内涝正成为水灾城市化的现象,积涝成疾,年年治理不息,岁岁水浸不已。“逢雨必涝,遇涝则瘫”成了中国许多城市常见的雨季疾患,已经是中国城市治理和城市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城市水文研究,城市建设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城市防洪因素。加强城市防洪减灾软环境研究与建设,如加强城市短历时暴雨洪水的形成规律、成灾机制、预警和避险的应急措施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必要的。

针对西安大雨来袭时,怎样避免城市内涝,你有什么建议?

1重建设,同时重维护,对排水管网进行必要的维护与改造,及时清掏官大沉积物制定相应的维护规范。

2改善雨水口构造,设置环保雨水口,定期对雨水口进行清理维护,防止下水不畅。

3改变传统以排为主的理念,构建生态和谐的排水系统,改变指导思想,引入LID(低冲击开发理念)

4引入雨水排放证制度,进行科学评估,对项目建设后开发后排放的雨水排放量进行评估,要求开发后采取合理措施使开发后的排放量不大于开发前。

5对于长期积水且难以改造地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造泵站和雨水调蓄池等结构(不推荐大规模扩建,成本太高,适宜重要且空间紧张地区)

6清理管线衔接关系,避免混接错接现象,充分利用排水系统

7倡导雨水利用,有条件小区和新建小区可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以降低对自来水的依赖,同时减少雨水外排量。

逢雨看海现象的原因

上海强降雨后的“看海模式”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看海模式,是指城市持续大雨天气,排水系统不畅,地面积水的现象。每年夏季雨量集中的季节,常常出现多座城市因降雨出现内涝,开启“看海”模式的现象,“城市看海”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学界和规划、建设部门的从业人士早已达成共识,大小城市频频出现“看海”的奇景。

2、主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规划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而已建成排水设施的执行标准普遍偏低。对于现在内涝频现,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建设城市的理念偏差也是问题之一。逢雨必涝,跟我们的建设方式也有关系,城市的硬化导致了生态的变化,过度工程化导致了很容易形成涝水。

3、从长远来看,建设海绵城市,是治理看海模式的方向。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立面、道路、城市景观、其他配套设施、排水体制及走向等问题,而且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把平时看不见的“雨水排除”,列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全面考虑暴雨强度、地形变化、汇水面积、合理的“重现期”的选择、地面径流系数、可能出现的凹坑和低洼地段位置、内涝风险评估、地下“储水池”的容量和分布等等,尽量考虑得细一些,不能到发生严重内涝时才临时抱佛脚。如能根据地形,合理分割汇水面积、设置必要的蓄水、调节和排除系统,就能避免发生严重内涝。

6月16日早晨,上海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暴雨,其中嘉定、宝山和浦东达到大暴雨程度。虹口、杨浦、宝山、嘉定等地有20多条道路积水达10-20厘米,10多个小区积水,嘉定、普陀等区下立交积水拥堵严重,上海多地被雨水淹没,复旦大学甚至出现了全民一起来捞鱼的景象。

我国逢雨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发展必然遇到的问题,当我国由发展中国家的低水平、低速度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高速度过渡时,过去的管理模式、观念、行政模式以及技术水平都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由此也会带来重重矛盾,而城市内涝正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