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津城和滨城是什么关系?一个城市为什么会有两个城? 彭州属于几线城市
- 想问一下,天津城建集团和天津城投集团是一家公司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天津和滨海新区现在是什么关系
- 京津冀在地图上呈什么形状。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吗
- 请问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和杨柳青是什么关系?这两个地方有所属关系么?
想问一下,天津城建集团和天津城投集团是一家公司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大家不是一家公司,没有什么关系。城建是施工单位,城投是天津市政府直属的投资单位。也就相当于甲方,城建属于乙方。在一些工程上可能会有合作
天津和滨海新区现在是什么关系
天津未来归划方案就是由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构成的两大城区,且有几个发展带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滨海新区如楼上所说包括塘沽汉沽大港,它只是与中心城区并列的说法,如同塘沽VS南开。
京津冀在地图上呈什么形状。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吗
京津冀在地图上呈一头在华北平原上耕作的勤劳忠实的牛头。河北邢台、邯郸是牛嘴,石家庄、衡水是牛鼻子,保定、廊坊、沧州、天津是牛脸,唐山、张家口是牛眼,承德、北京是牛鼻梁,秦皇岛、张家口部分是牛耳朵。
其中北京市属于被河北省包含,其中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环抱北京;
天津市属于被河北省半包含,其中廊坊、唐山、沧州以及渤海环围天津。
三者关系:
京津冀不但是邻居,而且是亲戚
清朝:京师(北京),天津都属于直隶(河北),河北(直隶)是省级单位,北京(京师)和天津是河北(直隶)的一部分。
民国(定都北京时期):北京属于京兆(京兆为省级单位。这时发现的北京猿人,当时房山属于京兆,因此命名为北京人),天津属于直隶(直隶为省级单位);这时京兆(北京)和直隶(直隶包括天津在内)是并列的省级单位。
民国(定都南京时期):北平(北京改名为北平),天津同属于河北,河北是省级单位,北平(北京)和天津是河北的一部分。
京津冀今日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先是国家战略规划京津唐经济三角区,和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功能以及概念类似。
现以首都地区的观念,塑造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
未来京津冀地区空间发展的大趋势和基本战略包括:
(一)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带,共同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
(二)以中小城市为核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变“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状况,促进首都地区的社会和谐。
完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走廊
根据北京、天津、廊坊三市的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由北京、廊坊、天津组成的京津走廊以16.09%的土地面积,集中了京津冀两市一省31.52%的人口和53.95%的经济总量,在京津冀地区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可以称之为京津冀地区的“脊梁”。京津走廊的持续发展是提高京津冀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未来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发挥京津整体优势,共同建设世界城市地区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期报告)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年-2020年)》将“世界城市”作为城市四大功能定位之一,天津滨海新区在国家战略中也有很高的定位。但必须看到北京、天津两市距离“世界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两座城市都有自身不具备的必要条件(比如北京缺乏海港,天津缺乏枢纽机场)。国家对京津两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不仅是对各个城市的定位,也是对京津关系的定位,《批复》强调了北京的首都职能和天津的区域经济中心职能。只有发挥北京、天津双核心各自的优势,在交通、产业、人才等各个方面形成互补,共同建设“世界城市地区”,才是实现各自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
2.重视北京、天津空间发展的集中与疏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中心空间体系
第一,抓好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布局的落实,并研究更长远的发展战略。
第二,落实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并由国务院批准为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见图3-2)。天津滨海新区不仅仅是天津的滨海新区,也是北京、河北的滨海新区。未来滨海新区宜在以下方面开展一些工作:(1)以滨海新区开发为契机推动综合交通的统筹协调,研究天津港自身的功能内涵,推动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协作与整合,规划疏理南北向大交通,谋划建设“曹妃甸-天津-黄骅”滨海通道;(2)协调与完善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的规划,形成既有整体,又相对独立的功能组团,把握好发展时序,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希望能够集中开发,不要遍地开花;(3)保持好城市南北两大湿地和海河生态景观,确定地域国家公园体系,进行地景设计,避免只注重工业项目,而忽视生活质量的提高;(4)确定滨海新区核心区的空间骨架,进行艺术再创造。对于工业用地、废弃铁路用地和港区用地进行整体设计,探索盐碱地上的景观设计和实践方法,以较少的投资实现较好的效果。
3.充分发挥廊坊的区位、资源优势
廊坊需要更高瞻远瞩的、面向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未来该地区会有很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因此空间发展战略非常重要。高速铁路车站的选址、行政中心的迁移、万庄地区的开发,都要服从于这个战略。在空间结构上,廊坊要继续发挥组团式布局优势,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变传统的环路加放射的规划理念,重新组织组团间的联络线;仔细研究区域性交通同地方交通的关系。
4.有计划培育京津周边既有中小城镇,作为带动周边地区的增长点
提高京津周边城镇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吸纳更多就业和居住人口,使京津走廊从单纯的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的线形区域结构,拓展成为多中心的网络化结构,从而减小中心城区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以燕郊为代表的廊坊北三县地区和北京西南的涿州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顺义、通州、亦庄、房山等新城不必规模太大,可以将一些职能疏解到更大的空间。
积极培育环渤海湾新兴发展带——“大滨海新区”
京津冀地区有着丰富的滨海资源,但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滨海地带。随着天津港和滨海新区的崛起,以及曹妃甸港和新首钢的建设,未来沿海地区的发展必将成为新的趋势。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秦皇岛、唐山、沧州滨海地区为两翼的“大滨海新区”理应作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发展的引擎。
1.推动京津冀地区战略重点向滨海地区转移,研究大滨海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许多沿海省市抓住机遇,将产业重点向沿海地区转移,在经济上获得了成功。日本、韩国以滨海地区产业发展为主的工业化进程也是成功的案例。京津冀地区战略重点的转移,应从传统的山前地区的内陆经济为主,转向海陆两条线并重的构架。
2.推进港口合作和沿海通道建设,带动临港产业的集聚和港城的发展
京津冀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相互支撑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河北省沿海地区城镇发展比较慢。除了秦皇岛中心市区是真正的临港城市以外,唐山、沧州中心市区距离港口都有70公里左右的距离。应通过沿海港口合作和沿海通道(包括沿海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提高滨海发展带的交通可达性,促进沿线的黄骅、大港、天津滨海新城、汉沽、宁河、南堡、曹妃甸、静海、滦南、乐亭、京唐港区、昌黎、赴宁、秦皇岛等城市的城镇化,形成沿海港口和沿海城镇的相互支撑,以带动工业和多种城市职能的聚集。
壮大山前传统发展带
山前传统发展带是指燕山和太行山山前城镇密集区,包括北京市和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保定、廊坊、石家庄、邢台、邯郸七市中位于山前京广铁路和京秦铁路沿线的县市。
根据《河北省统计年鉴2005》,河北省山前七市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9%,其中石家庄、唐山、保定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l633亿元、1606亿元、1107亿元和900亿元,接近全省生产总值的60%,是河北省发展基础最好,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区。未来山前传统发展带的发展方向集中于经济发展、空间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和文化发展四方面:
在经济发展策略上,一方面要继续增强山前传统发展带的带动作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全面发展服务业,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带。另一方面要尽早对传统资源性产业进行战略调整。长期以来传统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对山前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随着京津冀地区重化工业和钢铁等基础产业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以及规模扩大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些传统产业应尽早对空间布局进行战略调整。
在空间发展上,要增强石家庄和唐山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冀中南和冀东地区的发展。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纺织、医药、建材、机械等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与首都地区有明显的互补性,与邯郸、邢台、衡水等共同构成冀中南部的省会经济圈。为更好地发挥省会的带动作用,应加快石家庄市的发展速度,建设现代化的组群城市,以提高省会城市在全国的地位。唐山是京、津、唐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国际化进程,与京、津一起形成环渤海的经济增长极。
在交通建设方面,应增加京石、京秦方向的高速公路,推动京石、京秦城际客运专线的建设,形成由两条高速公路、一条国铁、一条城际客运铁路构成的复合交通通道,带动沿线城镇的发展。目前山前传统发展带仍处于以京珠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为交通干道,以沿路城镇为主要发展点的线性空间结构,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等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城的辐射作用相对较弱。随着未来张家口至石家庄的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京哈公路(102国道)的升级,位于京珠高速公路西侧和京沈高速公路以北城镇的交通条件将有所改善,目前较为薄弱的线性空间结构可能形成更为宽阔的发展走廊。
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掘山前传统发展带的文化资源,形成京津冀地区的文化主线。山前传统发展带是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传统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文化遗产也最为丰富,京津冀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多位于山前地区。无论是京津冀的区域景观体系,还是区域旅游体系的构建,山前传统发展带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山区生态文化带,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
京津冀北部的燕山地区和西部太行山地区历来是“畿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京师”唇齿相依,是“京师”的外围屏障。这里也是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保障,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京津冀地区生态和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带。但这些地区在经济上同京津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张家口、承德、保定的山区还有很多国家级贫困县,巨大发展落差影响了这些地区发挥“新畿辅”的作用。建议充分发掘京津冀地区生态文化带的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1.改善张家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带动冀西北和谐发展
张家口位于京、蒙、晋、冀交汇之处,是京津联系晋、蒙乃至西北的重要枢纽,也是确保首都安全的战略要地。张家口可以依托煤炭资源和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建设能源基地。利用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扩大坝上肉奶基地规模,着力打造以绿色品牌为标志的特色食品加工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滑雪、草原风情等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另外,张家口文物遗迹众多、民间艺术丰富,应充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积极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在城市建设上,可以加快张家口南新区和“黄金岛”开发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成为京津联系晋蒙乃至西北的重要枢纽和中介城市。
2.发掘承德地区的文化、生态资源,带动冀东北和谐发展
承德自古以来是京师通往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源,在京津冀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承德可以强化中药材研发能力,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形成特色中药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做好绿色食品加工业。在城市发展方面,依托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建成旅游名城。
3.发掘保定地区的文化、生态资源,带动京南腹地的发展
保定是北京通往华北、华中、华东的重要门户,可称之为“京南腹地”。保定还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必须仔细研究保定的发展战略,其中关键点有三:第一,是在战略高度看待保定的文化,重视保定及其周边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可以说“文化保定”是保定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第二,特大城市周边200公里的空间范围内,都是可能的中心城市的功能疏解地区,对于保定来说,保护好白洋淀,成为未来首都地区某些功能的潜在转移地区,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意义;第三,重视保定的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第二条京石高速公路、京石城际客运专线和“天津-保定-大新”铁路的建设。
协调城乡发展,做强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
在京津冀地区空间发展中,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构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1.积极发展河北省中小城市,做强县域经济
发展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固然益处多多,但从河北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在短期内缔造若干大城市则非常困难。
河北省中小城市较多,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发展中小城市的效果可以比较明显。应以中小城市为中心,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见表3-1),从而改变“发达的城市,落后的乡村”的局面;以优化空间布局为目标,加强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以产业聚集为基础,增强城镇发展动力;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以丰富文化内涵为途径,塑造城镇建设特色。
2.培育产业集群
得益于历史传承,河北省拥有多种多样的传统产业,有力地支撑了地方的经济发展。这些传统产业能否得以重新振兴,如何拓展,应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课题。
今后应继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升县域特色产业技术层次,延长产业链条。引导区位和交通优势显著的县(市)培育壮大高新技术加工配套产业,按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要求,加速县域特色产业集聚,推进工业小区建设。
3.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和农村发展仍然艰难。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还未能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根据2005年河北省统计公报,当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了14.5%,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8%,比城镇低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2.62∶1。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形成真正的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局面。三是人居环境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治理,部分耕地遭受重金属和工业“三废”的污染,严重危及农产品(14.15,-0.15,-1.05%)质量安全。四是这一地区新农村建设非常复杂,其村庄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山区、平原、滨海农村各不相同,农业地区、城郊地区的乡村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未来京津冀地区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广泛参与、共同行动,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京津冀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村庄规划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应仅以单个村子为对象,而应在一个比较大的“农村地区”进行统一规划。
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区域空间发展
综合交通体系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当前京津冀地区缺少枢纽机场、枢纽港和区域快速交通系统等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这些交通设施相当关键,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奠定基础,关系到整个区域的未来。
建设枢纽机场迫在眉睫
2005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100万人次,远远超过3500万人次的设计容量,2006年上半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255.1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4%,保持了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势头。但空域的限制,降低了首都机场的服务质量,民航总局在2006年夏季采取的削减首都机场定期航班的举措表现了对首都机场目前飞行条件的担忧。
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纲要文件征求意见稿》预测,到2020年京津冀北地区航空客运量将达到1亿~1.5亿人次左右,扩建后的首都国际机场也将在2010年左右达到设计容量。从空域、地面(集疏运系统和用地)、环境(噪声污染)等角度来说,首都机场现在的位置不宜,也不可能再做大规模的扩建。从安全、可靠性的角度来说,首都地区需要一个新的枢纽机场。
1.尽快推动首都第二机场选址于京津走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3年8月30日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中明确指示:“从长远发展看,首都应建设第二机场,请民航总局、北京市尽早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第二机场的选址论证工作,力争在2010年开工,2015年建成。”然而到目前为止,首都第二机场选址仍悬而未决,首都机场已经超负荷运转。根据国内外经验,大型机场的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可以说进行第二机场选址已经迫在眉睫。
京津走廊是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理应成为首都第二机场获得客流量的最佳选择。综合京津冀地区机场分布的现状、地势地貌、气象条件、空域状况、地面交通条件,以及京津冀两市一省的发展意愿等要素考虑,应尽快在已有几轮选址工作的基础上,在北京、天津、河北省三方,以及民航总局、中央军委和首都机场集团等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促成首都第二机场早日定址于京津走廊(见图3-3)。
2.以全天候运行的枢纽机场标准规划建设首都第二机场
首都机场的终端规模已由国家发改委专文明确,为适应2015年后京津冀地区航空需求,首都第二机场的市场定位应为大型国际机场,满足“24小时全天候运行”的要求。为适应航空市场发展,首都第二机场远期规划目标定位为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l亿人次、货运吞吐量500万吨,远期用地规模控制在40~45平方公里左右。京津之间正在建设的京津第二条高速公路、京津城际客运专线,以及未来要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等区域性交通设施,为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必须在规划建设中为首都第二机场留出充足的空间和交通接口。从远景来看,再增加一条轨道交通也是必要的。
3.规划建设首都第二机场航空城
根据国外枢纽机场临空地区的发展经验,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必将带动周边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改善,从而吸引临空产业的聚集,创造就业机会和居住需求。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功能逐渐丰富,各种配套生活设施逐渐发展起来,从而成为首都地区新的城市节点。以交通条件最为成熟的武清太子务场址为例,以首都第二机场为核心,附近的廊坊市区、天津武清、北京永乐三地应该统一规划,形成一个以首都第二机场为核心的现代航空城。这三个地区应尽早为迎接首都第二机场的到来做准备,协调三个地区的内部交通同区域大交通的关系,提高航空城同机场之间的便捷程度,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与机场的关系,选择适当的产业类型,在加工制造业、高科技研发、会议展览、物流、商贸、服务业、现代农业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避免一拥而上造成恶性竞争。
推动渤海湾港口群的形成
1.建立天津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和黄骅港组成的渤海湾港口群
当前全球的港口布局,呈现出主辅相配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以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港口为主体,以地区性枢纽港和支线港为辅助的港口网络已经或正在形成。通过行政管理、产权纽带、联盟经营等多种渠道结成的“组合港”正在成为世界各港口着力探讨的话题。大区域内港口的协作与整合,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2005年天津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准箱,吞吐总量居世界港口前十名。但整体上看,环渤海地区各港口之间还相对缺乏协作,也没有确立喂给关系,这样既不利于整个环渤海区域港口群整体实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各港口的壮大。
应充分发挥天津港的带动作用,加强与曹妃甸港、黄骅港港口的战略合作,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港口群。其中天津港应具有强大的远洋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中转及现代物流功能和贸易服务功能,发挥核心作用,黄骅港主要以发展煤炭等能源运输为主,曹妃甸港以发展矿石、原油等大宗散货为主。各港口之间通过资产重组,整合区域港口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节约成本,避免无序竞争,实现“双赢”、“多赢”。通过开放中转通道,合理设置港口间的外贸中转支线,推动形成互为中转的发展局面(见图3-4)。
2.加强疏港交通体系的建设,积极拓展腹地
顺应港口物流基础平台协调化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集疏运通道的建设,拓展腹地,特别是加强铁路线路建设,增加疏港中铁路运输的份额。梳理整合滨海大交通,以及通往西北的通道,扩大与西北地区的能源运输通道联系,为未来铁路集装箱发展打基础。
3.塑造良好的港城关系
良好的港城关系有利于确保港口运输效率,提高港口服务水平,而京津冀地区的港口和城市之间尚不具备良好的港城关系。曹妃甸港、黄骅港都是以专业港口起步,尚处于“有港无城”的状态;天津港和秦皇岛港这样历史悠久的港口和后方城市之间在交通、用地、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两个亿吨港的存在已经对城市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城市品质提升的要求也限制了港口的发展。
未来黄骅港和曹妃甸港必须注重综合性城市职能的培育,在规划中战略性的考虑生活服务职能区的选址和布局,兼顾港口发展早期的生活服务和未来良好城市生活环境的创造,在专业化港口之外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产业类型,吸纳更丰富的就业人群,尽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临港城市。天津港、秦皇岛港未来应将一些污染较为严重、占用土地较多的港口和工业用地调整出去;在城市外围解决疏港交通,避免穿城而过;协调临港工业与港口争夺岸线的问题,并为城市发展保留适当的生活岸线资源。
整合综合交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
l.构建综合交通通道,提升综合能力
完善京津、京石、京秦、保津、津唐交通通道的能力,培育京沧、津蓟、京张、京承和沿海通道。合理布局货运通道,在部分交通通道上实现客货运分流。调整高速公路网络同区域性干道、城市快速路之间的关系。协调交通与用地的关系,尤其是京津走廊地区,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对用地的分割比较明显,需要处理的问题也最多(见图3-5)。
2.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
城际轨道交通是大运量、高速度、高频率、高准点率、可直达城市中心的大众出行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之间的通勤交通也将日益增加,客观上要求缩短交通时间,提高交通效率,建设完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成为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见图3-6)。
3.加强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方式也不断丰富,私人小汽车的数量迅速增加,北京、天津的地铁线路也不断增长,城市交通系统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同时,区域交通需求也在飞速增长,铁路、航空等区域交通体系持续扩大,还出现了城际铁路、郊区铁路等新兴交通模式,这些区域交通同城市交通之间的顺畅对接越发显得重要,这就出现了容纳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
目前北京、天津的区域交通枢纽(如北京西站)由于历史、体制原因,同城市交通的配合都有所欠缺,难以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未来首都机场的扩建、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既有车站的改扩建等,为建设效率更高的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机会。未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中,打破部门间的分隔,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进行枢纽地区的商业开发,建立大型交通枢纽的安全和防灾体系,都是亟需研究的课题。
请问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和杨柳青是什么关系?这两个地方有所属关系么?
同是西青区的两个镇。只是区政府,在杨柳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