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旅游

朱家角古镇有多长的历史?38? 朱家角古镇名人

朱家角古镇有多长的历史?38?朱家角古镇名人

上海四大古镇的朱家角镇

朱家角镇位于青浦镇西6公里处,淀山湖东。旧称珠溪镇、珠街阁。镇于明万历年间形成,初名朱家村,后因商业日盛,至清末民初遂成大镇,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区东起南港大桥,西至接秀桥,北滨大淀湖,南靠青平公路,面积1.25平方公里,形如折扇面。镇内河港交错,现有桥梁30座,为江南水乡集镇。镇东北部的井亭镇原属江苏省昆山县境,解放初划归朱家角镇。全镇居民4492户,12108人,其中市、县、镇属企业职工3936人,镇设1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公路有沪朱、青平、青枫、青商等线,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

镇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旧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说。民国时米市极盛,青角薄稻米名满遐迩,其时漕港两岸的米厂、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届新谷登场,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其盛况可见。加以镇上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布,货源充沛,营业兴盛。现设有74个门市部,职工673人,1985年社会商品销售额达3172万元。工业有仪表、冶金、塑料、造纸、酿酒等5家市属厂,食品、油脂、印刷、仪表、服装、家具、制绳、碾米、饲料等12家县属厂。镇属工厂9家,1985年职工526人,产值638.91万元,获利88.37万元。淀山湖酒厂的蜜清醇、上海黄酒、淀山湖啤酒深受消费者欢迎,义仁泰食品厂的酱油、乳腐等产品远销海内外。

镇区有中学2所,小学2所,幼托设施完善,还有灯光球,982年以来连续3次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城镇。

镇上有横跨于漕港上的明代建筑五孔石拱桥放生桥,造型优美,极为壮观,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西北有马氏课植园,亭台楼阁,风格各异,布局稀疏得体,有望月楼、五角亭、逍遥楼、宴会厅、打唱台、书城、书画廊等建筑。还有城隍庙、共青公园等处胜迹。镇西滨淀山湖,离大观园游览区极近,又以水乡集镇风光吸引中外游客。著名土产美味醉蟹、鳝燠面、五香熏鱼、卤汁豆腐干等均已恢复生产供应,市场更加繁荣。

朱家角镇“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朱家角镇位于青浦镇西6公里处,淀山湖东。据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已形成集市,明万历年间正始建镇。朱家角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全镇占地47平方公里,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桥古风犹存。有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北大街,集江南豪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的席氏厅堂、清代“吴中七子”王卂纪念馆、更有古色古香的“江南第一茶楼”和极具江南水乡风情的水上“游船茶馆”...石板老街、深巷幽弄、拱形石桥、咿呀小舟、无不折射出古镇朱家角的水之美、桥之古、街之奇、弄之幽,真可谓“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也。

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显现出江南水乡之特色,山名叫淀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为浙西天目山余脉,此山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赏。湖,即天然淡水淀山湖,面积达62平方公里,湖东区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区,有11个杭州西湖面积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区芦苇轻摇,惊起野鸭水鸟,顿觉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名镇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如果说九百岁的水镇周庄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镇朱家角则具气势磅礴、大家闺秀的风采。

首先朱家角古镇面积达1.5平方公里,为周庄面积的三倍多。漕港河将朱家角分成两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两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岗岩石的街面,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一桥,指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也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五孔大石桥,气势磅礴。站在桥顶,看七月廿七摇快船,是再好莫属,而其他三十几座古石桥之壮美也并不逊于周庄,论构筑和工艺,朱家角中和桥和西栅桥较周庄双桥更坚,而那些特色桥更是周庄无法比拟的。三步之遥的“高低桥”,“微缩景观”的课植桥,“咭咯”作响的戚家桥,“纪念国耻”的永丰桥……。

一街,那是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经沧桑,还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线天”独特构筑,令人啧啧称奇。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之称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红灯笼高挂,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镇所望尘莫及的。

一寺,是报国寺,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内缅甸白玉雕成的释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赠送的第一尊白玉观音及千年古银杏,称为报国寺“三宝”。

一庙,是城隍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城隍庙,青瓦黄墙,飞龙翘角,吉祥葫芦,花格落地长窗,呈现古意盎然、香烟袅绕、肃穆壮丽的景象。其中“斗拱戏台”、“木刻横梁”及“中堂画轴”(现已废)被称为城隍庙“三宝”,十分罕见。

一厅,是席氏厅堂,集江南豪门大富人家建筑之大成,特别“墙门砖雕”堪称一绝,其图案优美,雕花之精细,技法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一馆,即是“王昶纪念馆”,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进士、刑部右侍郎,称为“吴中七子”的王昶的蜡人蜡像、诗字画、碑刻、织布机、老式床等近百件实物展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晶位极高。

二园,是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一个庞大,一个精巧,相映成趣。课植园是一处庄园式园林建筑,占地96亩,园由马文卿建于1912年,乃寓“一边课读,一边耕植”以应园名,园内建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20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构思精巧,在私人园林建筑中实为罕见。而珠溪园,则建于1956年,占地70余亩,小巧玲珑,景色优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园,各具特色,还辟有儿童乐园、餐厅、茶室、商店,为休息、进食、购物、游玩于一体的理想场所。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今,“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名镇朱家角迷人之处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三是河埠、缆石、茶馆多。朱家角是水的故乡,水多桥多,河埠多,紧挨在一起的缆船石,也不计其数,那造型各异的水桥,那千姿百态的缆船石,布满全镇的大河小巷,这些江南水镇特有的景观,细细欣赏观察,不觉令人兴趣盎然,耐人寻味,简直是历史、文物、建筑、风情、艺术等内容构成的综合体。有凸出石驳岸的“两面河滩”,有凹进石驳岸的“单面河滩”,更有“人从前门进,河滩从屋后出”的“隐身河埠”。而那些镶嵌在水巷石驳上的花岗石浮雕缆船石更是琳琅满目,趣味无穷,有的雕成牛角,有的凿成宝剑,有的刻成怪兽,面目狰狞,有的琢成如意,呈现吉祥、古朴的美,这些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雕刻艺术将古镇点缀得更具风韵。古镇茶馆,大多集中在放生桥、北大街一带,不下十几爿之多,有豪华型新辟的“放生桥茶楼”,有年代久远古老的“俱乐部茶楼”,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楼”,也有排门板门面、几张桌子几条长凳,简易廉价的农家茶馆,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馆开到游船”上的“游船茶馆”,分为两层,舱内顶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还备有电视、扑克、象棋、干湿点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桥、看水景、听流水,煞是优哉悠哉,不亦乐乎。

朱家角的传统特色有:玫瑰豆腐、双套晒油、无铅皮蛋、五色汤圆、小笼馒头、炙毛豆、鲜肉棕等。每逢金秋菊黄蟹肥时候,在这里还能尝到鲜美的淀山湖大闸蟹。

请问朱家角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来自哪一个朝代?(急!!!)

朱家角的建筑风格:分为两大类:1、中国传统式历史建筑;2、中西合璧式历史建筑。这两种种建筑风格的产生、发展在时间上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又有一定的重合性,因而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

中国传统式历史建筑

朱家角传统风貌区中90%以上的建筑都是中国传统式历史建筑风格,其建成年代跨度可以从明代一直到民国时期,继承了传统建筑形式的特点,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下几点:

a) 建筑结构特征:传统木构形式,主要梁架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或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的形式,砖墙起填充作用,不起结构性承重作用。

b) 建筑布局:纵向布置发展的传统院落式,平面形式主要表现为:“凹”字型、“L”字型、“H”字型等。

c) 建筑细部及装饰:屋顶、墙体及墙面处理、门窗形式、铺地形式等方面,在材料的选择上、匠作工艺上,都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

中西合璧式历史建筑

朱家角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主要建成于清末民初及民国三十年代左右,它不像中国传统式历史建筑风格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而是以个别厅堂宅第的形式出现。

中西合璧式建筑历史建筑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下几点:

a) 建筑结构特征:从清末民初至民国后期,随着建筑建成年代的不同,建筑的结构不再是完全的传统木构形式,砖及混凝土材料也渐渐从辅助的装饰材料发展成建筑的承重性结构材料。

b) 建筑布局:这个时期产生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布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沿袭了传统建筑布局形式,既院落式布局;另一类是受上海近代建筑影响的里弄式布局,建筑呈“一”字型排列。

c) 建筑细部及装饰:中西合璧式历史建筑中,一方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建筑构件,如挂落、仪门等;另一方面,西式山花、卷草雕饰、水刷石线脚等细部处理开始出现,并对建筑立面及装饰风格产生影响。

上海朱家的放生桥名字的来历

放生桥

  【简介】

  上海淀山湖畔,静卧着名闻遐迩的江南古镇朱家角。36座古桥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河港交错的朱家角各处,最负盛名的当数放生桥。

  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的放生桥,位于朱家角镇东部,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五孔石拱桥,也是包括周庄、乌镇、同里等在内的“江南十大名镇”中惟一的大型古桥。

  放生桥全长70.8米,宽5.8米,高7.4米,桥身中间最大的孔径达13米,两侧孔径各10米上下。承重结构采用超薄型桥墩,桥墩厚度约100厘米。大桥造型秀美,壮观而不失精巧,历数百年风雨沧桑而依旧保存完好。放生桥长如玉带,状如彩虹,远远看去,在平静如镜的河水倒映下,5个半圆形桥孔变成完整的圆孔,相映成趣,别有洞天;旧称“井带长虹”,是当地著名的“十景”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镇朱家角的标志性建筑。

  江南古镇的一些石拱桥走势陡峭,使过桥有如登山,备感吃力。放生桥的走势却显得平缓舒坦,它的台阶特别薄,最薄处厚度仅有3厘米,一般不超过8厘米,因此凡过放生桥如履平地。放生桥南北两面台阶合计达122级。这么多的级数在江南石拱桥中是非常罕见的,可见古代造桥者的聪明才智和对路人的一份人文关怀。

  放生桥桥体庞大,状似巨龙,给人以非常“大”气的感觉。它的建筑技艺与风格“大”而不“粗”,处处体现出精致、细微、周到。往上走去,台阶显得宽阔而平整,组成桥栏的高近60厘米的石块沿斜坡紧紧相连,天衣无缝,非常坚固,成为确保行人安全的屏障;桥顶龙门石桥面上微微突起八条盘龙,中间缀有一颗耀眼的明珠,精雕细刻,手艺不凡;正中两侧桥栏顶端对称地“蹲”着四只石狮子,小巧玲珑,造型优美。

  【名称由来】

  明清时代,每逢农历初一,当地僧人都要在桥顶隆重举行仪式,将活鱼投入河中放生,以此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放生桥”之名即由此而来。

朱家角一日游

值得去的亮点是放生桥不必多废话,桥上有卖放生的小动物,尽量买便宜的走个形式就OK。小吃么在放生桥南方向街转角有一个卖臭豆腐很有名的。十块钱十块。贵是贵了点,味道确实不一样买的人也蛮多的,还有么是扎肉和粽子,比较多的是在放生桥北面,买的时候注意看一下有些可能已经很长时间了,找新鲜的买价钱不贵大概一块四五块钱吧,还有有特色的是麦芽糖,到处都可见比较好的是在北向进来的转角处的茶馆那里的比较好。贵重物品要保管好,不要穿底滑的鞋子,那边都是青石板路,古镇里有很多小店卖别致的东西,最好是多砍价,据说人家利润是很高的,古镇里也有咖啡店,很有情调也很别致在古镇北方向,里面有摇船的,不及乌镇愉快,也有蹄髈卖,不及周庄正宗,出了古镇往南走出口有公交车站,也有肯德基,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店,大多纪念品,古镇莉也有卖椰子的,哪个别买,十块钱一个,外面上漆的,而且出古镇就有水果店卖。不划算。至于车子,镇北面有一个蛮大的停车场,自己开车的话建议路线:停车场—入口—咖啡店—茶馆—扎肉铺—向东—小店逛逛—折回来—放生桥—臭豆腐—然后往西面折—一路上有很多小店和饭馆,一直走下去还有泰安桥和一座木桥。公共厕所在西门口有一个,厕所边上有个小庙,进去烧烧香什么的也不错,其他的我觉得和国内其他景点都差不多,专门租衣速拍留影的。我建议自己带个相机,景色确实不错。小柳树沿岸婀娜多姿,很愉快。祝你行程愉快。我在朱家角读书。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Q815999163,加的时候说一声是来朱家角玩的。或者百度HI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