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我国大陆的农家乐开始具备现代民宿的基本特征 农家乐与民宿的区别
中国的民宿有哪些特征
特征一:有范儿—民宿的文艺与小资
如果把星级酒店比做豪华大餐,那么民宿就是回味无穷的私房小菜。感受家的温暖,享受自由的感觉。恬静中带着亲切,让身心都放轻松,远离工作的烦恼。



特征二:有性格—民宿的魅力与魄气
相对于传统酒店来说,民宿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诠释的恰恰就是个性、自由、随性的生活态度,一千个民宿有一千个民宿的特色,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选择民宿的理由,正是说明了一家民宿就像一个人,是有性格的。
有人曾说非标准住宿即民宿,虽然不确切但也说明了民宿注重个性化的需求。每一个民宿都有自己的主题和特色,没有统一的装修风格,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间,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或是童话卡通主题、或是浪漫情怀、或是乡土风情、亦或是怀旧小资情调……几乎每一类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每一种心情也能找到合适的归属,这就是民宿,用性格诠释它的魅力与独特。




特征三:有贵气—民宿的高端与时尚
民宿的生命力在于体验,体验一种别样的生活,
这种别样生活需求是民宿走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传统民宿蝶变,高端华丽升级。传统农家乐转型为民宿,花费了与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同等的时间,然而传统民宿向高端民宿的蝶变,则看上去瞬息万变。精品化、品牌化、组织化、主题化等都是民宿蝶变的过程和手段。
民宿发展现状与特点?
欧洲乡村民宿: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包含了观光体验、休闲农场、户外骑行、家庭活动等多种体验形式,并在管理法规、产品开发以及专案策划上,形成了成熟的乡村民宿经营模式。澳洲乡村民宿: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结合自身发达的畜牧业与优质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以体验农场生活和观光农业为主体的旅游形式。美国乡村民宿: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长时间停留的度假休闲方式,采用以农舍为据点向外从事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亚洲乡村民宿: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绿色旅游、社区发展的形式,增强乡村居民的参与性。 目前我国的民宿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占有少量份额,民宿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周边,依托于旅游景点,以景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形成了过分集中于景区的特点。主要的形式有家庭旅馆、客栈、农家乐、青年旅舍、乡村别墅、酒店式公寓。据国家旅游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民宿53852家,而在2014年和2015年,我国客栈民宿的数量则为30231家和42658家。预计到2020年,民宿市场能达到300亿规模。
民宿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民宿不应该等于乡村游
对于很多二三线的城市来说,旅游的人完全可以住在市区内高档的酒店里,然后租车进行周边的乡村游——如果是这样,那么民宿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乡村游更多地强调是游玩,而民宿应当强调的是体验,乡村游所带来的冲击是感官层面的,而民宿所带来的感受则应当是心灵层面,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选择民宿旅游的原因。对于喜欢民宿游的人,需要的不是标准化、商业化的服务,而是融入环境之中的那种感觉。在我看来,民宿文化是包含感情的。
民宿必须跨地域
作为一个居住了几十年的北京土著,北京周边的民宿再原生态,对我的吸引力也不会是很大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新鲜感”。
如果民宿是一种融入式的旅游的话,我想这个融入绝对不是融入到“我们本来就属于的环境”当中,民宿的融入,应该是一种具有“新奇感”的融入——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吃着没怎么吃过菜式,听着半懂不懂的语言……,这种融入会满足人们对于旅游的“猎奇”心理。
介绍不该酒店化
民宿旅游容易被忽视的差异化方面实际上是在市场营销层面:既然民宿是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方式,为什么在网络上查到介绍没有什么区别呢?
确实,我们选择民宿方式出行,也是会关心住宿条件和居住环境的,但是选择民宿,我们首要关心的肯定不是这些方面,而是有关“原住民”的一切:我要融入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那里有什么别处没有的好吃的、好玩儿的?那里的人说什么话?我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一周没有电脑的日子……,这些肯定还不够,如果没有这些“原生态”的内容,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民宿呢?
不要破坏原有的一切
小标题里虽然说的是“不要破坏”,但其实我想说的是“不要建设”。人们选择民宿,绝对不是因为那里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北海公园同款的凉亭;也绝对不是因为当地仿造了埃菲尔铁塔;更不会是为了五星级酒店的享受。
当你建设起新的东西的时候,其实原有的已经被破坏了。这就好像遗迹修复一样,当一处古迹已经完全由现代工艺修葺过了,也许它的外观和800年前一样,但他还是古迹吗?现代人的仿古画作难道能够和真迹具有一样的价值吗?
中国民宿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民宿?该怎么办民宿?
一、民宿的概念:
狭义的民宿强调主人文化,强调类似“回到家”这样一种温馨感觉,认为民宿并不是一种主业,而是主人利用自有空闲房屋,提供给游客当地文化与自然生态等乡野体验的场所,是不需要专业运营的。
在“民宿标准”这一文件中有明确的表述,“旅游民宿——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这里,我们重点关注三个关键词,民宿前的“旅游”二字、“民宿主人”、“住宿设施”。
二、为什么会出现民宿:
(1)五位一体顶层设计下的宏观政策引导
国内民宿于2014至2015年间迅速兴起,尤其在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五位一体顶层战略设计,把生态建设、乡土文明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出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会议文件的一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几乎精准的概况了民宿产品的全部精神内核。
(2)消费升级之后反向催生新的产品需求
目前,旅游度假为代表的服务性产业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广大中、上层社会群体的旅游消费习惯发生变化,逐渐抛弃星级酒店和低端农家乐这样两级产品,寻找不同的旅游体验感受。
三、怎么办民宿?
(1)群模式。一是实体群,构造民宿体系。二是网络群,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终端。在每一个点上形不成,但在一个面上、在一个域上,可以聚集,最主要的就是靠现代技术,也契合城市人的习惯。
第二,制度化,设立上下线,管理有弹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第三,法制化。第一,法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第二,提倡契约精神,这是基础保障。要通过法制化的基础和乡规民约的提升,来促进整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