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是为什么 俾斯麦为何觉得殖民度是累赘
说起德国历史人物“俾斯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四个字“铁血宰相”。在我们的历史课本当中对脾斯麦的介绍比较局限性,主要就是围绕着普鲁士崛起中的三次战争而展开介绍的。所以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俾斯麦是个战争狂人,但实际上如果你细度俾斯麦的个人传记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你会发现其实俾斯麦根本就不是这么一个人。
1、真正的俾斯麦并非战争狂人,而是一个狡猾至极的政客
实际上,俾斯麦是一个狡猾至极的政客,也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家,从1871年的崛起到1890年卸任,实际上他把欧洲的政治玩弄在了股掌之间。他有几句著名的话,如:国家是时间河流上的航船,意思就是德国要顺着时间走,只要时间允许德国就一定会崛起。因此德国在时间河流上航行的时候要看准大趋势,看时间站在谁的一边,在这个过程中要寻找德国的生存空间,而不是主动挑起战争。
又如,俾斯麦曾说“什么叫政治?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对于俾斯麦来说,他从来都是在可能性上做文章,不把任何事情都做死,给可能性留出充分的余地,这就是俾斯麦执掌德国期间的整个外交策略和战争政治策略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要理解俾斯麦为什么会认为殖民地不但没用而且是个累赘,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问题放到当时德国所处的大环境才能解释清楚。
2、俾斯麦清晰地认识到,德国的战略地缘状况很差
当时的德国处在欧洲的中部,俾斯麦认识到这个地缘使得德国的战略处境非常艰苦,西边是德国的世仇法国,在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两块法国领地,法国人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想找德国复仇;隔着英吉利海峡是强大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东边是庞大的俄罗斯帝国,这个国家虽然比较落后,但好歹有着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丰富的资源,这就导致俄罗斯的战争潜力几乎是无尽的,无论是之前的拿破仑和之后的希特勒都栽在了俄国手上。
而德国的盟友呢?只是一个不争气但是麻烦不断的奥匈帝国,但是德国又不能放弃奥匈帝国,因为准确地说他们都是一个民族,都是德意志人。再往南边就是脓包的意大利,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就是以坑德国而著称的,一战时期本来是德国的盟友,后来见风使舵加入了协约国,二战时期就更不用说了,直接把希特勒给坑死。这就是俾斯麦面对的格局。
所以俾斯麦在面对着这样一个格局的时候,他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在玩一种可能性的艺术,当然俾斯麦一生的外交策略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此就不多说,简单来说他是这样操作的:法国人肯定是我的敌人,所以我要避免两线作战,所以一定不能让俄国成为敌人。但是如果跟俄国同盟也不行,因为俄国的全球利益太大,不但在欧洲有利益,在亚洲也有利益,跟各个强国到处打仗,跟俄国人同盟就等于得罪了全世界的人,德国不能绑上俄国人的战车,所以就不能跟俄国人简单地结盟。于是就跟奥匈帝国结盟,而奥匈帝国和俄罗斯之间有很大的矛盾,因为德国跟奥匈帝国是盟友,所以俄国遇到事情要跟奥匈谈判,就只能找德国。俾斯麦就利用了这种微妙的关系,后来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三皇同盟(三个国家的元首都是皇帝),然后就利用三皇同盟,就跟英国人眉来眼去,因为英国人跟俄国人之间矛盾重重,所以英国人要找俄国谈判,也要通过德国,就等于用俄国去牵制了英国。反过来对法国人俾斯麦也是玩的这一套,他在整个执政期间对法国人也是有打有拉。
就靠着如此圆滑的外交手段,在俾斯麦执政德国的20年期间,无论什么外交危机,如两次摩洛哥危机、两次巴尔干战争等等,所有这些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俾斯麦就是一个玩着五个球的魔术师,所有国家的关系都跟他有点摩擦,又有点共同利益,所以他就能把外交玩的非常好,把列强都玩弄在了股掌之间。
理清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俾斯麦的殖民地政策就不难理解了。
3、非洲殖民地状况
我们先看下当时非洲殖民地的情况,因为德国崛起的很晚,所以在1871年德国崛起的时候,非洲的殖民地早已基本瓜分完毕,主要成为了英法的殖民地。虽然后来德国也到非洲去占了点殖民地,但主要也只有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和喀麦隆这三块地方,意义并不大。如果德国要扩张在非洲的殖民地,那么肯定会跟英法干起来,这样一来就彻底得罪了英法,俾斯麦的可能性的外交就玩不转了。
亚洲也同样如此,能抢占的殖民地早已被老牌列强瓜分,德国只抢到了我国胶州湾这块地方,再加上德国本身不是海上强国,本土距离亚洲太远,也影响不到亚洲,要在亚洲抢殖民地,不但要面对英法,还要面对新崛起的日本和雄踞远东的俄国,彻底得罪任何一方,可能性的艺术都玩不起来。
对于俾斯麦来说,德国最大的利益就在欧洲,只要欧洲的政治搞好了德国就能顺利地在时间这条河流上航行,最终到达兴盛的彼岸。而且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说,殖民地也确实如俾斯麦所说,不但不是资源反而是累赘。占领了这些殖民地没多少经济利益,而为了维持这些殖民地还要跟各个列强国家去周旋,稍微搞不好就会彻底得罪人。
4、最信任俾斯麦的威廉一世去世后,俾斯麦的政治生涯也走向了终结
1890年,俾斯麦服侍了一辈子的德皇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儿子登基也几天也挂了,之后就是威廉一世的孙子,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威廉二世的政策就跟俾斯麦的政策完全不同,他看不起俾斯麦整天在欧洲各国之间玩阴谋诡计,也看不惯俾斯麦整天把重心放在了欧洲,他认为德国已经够强大了,德国不仅要称霸欧洲还要称霸世界,要搞世界政策。凭什么全世界的殖民地都被英法给分了?我们德国也要分一块,我们德国也要阳光下的地盘。
于是在1890年,与威廉二世不合的俾斯麦就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在家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八年,德国进入了威廉二世时期,德国的政策就由模糊转向了明确。
PS:如果你翻看俾斯麦时期德国的外交政策文件,你会发现其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俾斯麦的每一个外交批示,每一个外交指示信函都是一篇精彩的战略文章,他在大战略思维上的清晰和在实践过程中的那种灵活多样的手法,是极为高明的。俾斯麦离任后,德国的整个外交水平就发生了断崖式的下跌,期间错误百出,行文之晦涩,思维之僵化,也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5、相对于老谋深算的俾斯麦,威廉二世还是太嫩了
威廉二世明确的外交战略就是分清楚敌人和朋友,他把奥匈帝国当朋友,把俄国人当成了敌人,于是三皇同盟解体,俄国彻底倒向了法国,使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同时为了在全球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利益,威廉二世就认为德国与英国将必有一战,在这样的政策下,德国与英国的外交也走向了明确的敌对关系。
就这样,威廉二世将德国拖入了战争,一战也就在这样的格局下爆发了,这场战争最终毁灭了德国,也毁灭了威廉二世的统治。
6、总结:
在俾斯麦看来,外交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并不一定非要跟某个国家为敌。俾斯麦时期德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他的外交是与任何列强都有点摩擦,但与任何列强都有共同利益,使德国能够左右逢源,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当德国崛起的时候,世界的殖民地已经基本瓜分完毕,德国也没抢到多少殖民地,在殖民地方面德国的利益并不大,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俾斯麦为了维持可能性艺术的外交,并不注重海外殖民地的扩张。
而威廉二世上台后却彻底改变了德国的外交策略,明确了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同盟,也明确了与俄国、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敌对。他认为德国已经够强大,便实行了全球扩张的战略以寻求世界的霸权,在这种外交思维的影响下,德国最终被卷入了一战,也走向了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