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气预报时温度总是写成例如:1~20℃,而不是1℃~20℃?
为什么温度表上有摄氏和华氏?
每天报的天气是摄氏温度,这是我国多数人的习惯。看华氏的人较少所以每天的天气预报就不采用拉。
墨迹天气预报15到20℃,但下午三点的实时温度为什么是25℃?
墨迹天气数据来源是气象台。一个是全天预报数据,较为稳定不会改变;另一个是当前实时监测数据,有时会因为实际天气变化较大而超出预报的范围,这是属于正常情况。
为什么每个天气预报的软件报出来不一样
天气预报是根据一定原理来推测天气变化,但有一定程度上因为多种原因,使得天气多变,造成天气预报不准。例如:
1. 蝴蝶效应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模型模拟天气的演变。他原本的意图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均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小朋友们大概都听说过吧,而根据这一理论,天气预报是不可能做到100%准确的。
2. 数值天气预报 现在的大多数天气预报,可不再是“看云识天气”,而是有强大的计算机和很复杂的数学模型做后盾的。数值天气预报把大气的演变规律近似表示为一组数学方程式,根据从有限观测中得到的当前大气的初始状态,通过求解这一组方程式的解,得到对未来的天气或气候状况的预报。这可不是在数学课上学的方程哟,这方程的复杂程度,要用每秒运行数千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一刻不停地进行运算,才能求出近似解——你注意到了吗,“近似”这个词出现了两次,也就是说,无论是方程式,还是最终的解,都并不完美,所以有时在最终结果上有一些误差,也是难免的啦!
3. 小范围突发极端天气 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天气预报,对于像台风来袭、冷空气南下这样大范围天气影响的预报还是很准的,这可都是天上的气象卫星的功劳,气象卫星每天发回的卫星云图,帮助预测大范围天气的走势,但是气象卫星的观察范围至少也有一个省那么大,并且担负着观测全国天气的任务,不可能一直盯着一个城市看,于是那些在小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极端天气,比如雷阵雨、雷暴、冰雹、龙卷风,卫星可就无能为力啦——这也是这些小范围突发极端天气难以预报的重要原因。
天气预报的气温为什么与实际测出的温度差异这么大???
气象专家昨日对此解释说:“这主要是测量方法和环境不同导致的”。目前,我市气温监测数据来自相关区县的观测站或观测点,这些都是按照国家的标准设置的,而且市气象台公布的气温是距地面1.5米高处所测得的大气气温。市民的测量方法,更接近于户外活动市民的体感气温。
而在监测环境上,市气象台是模拟的大自然的状态,这必须包含地面是草坪、阳光不直射、百叶箱通风等,其中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面,测出的气温才是大自然的实际温度。市民在房间里或室外测出来的温度,肯定要受这些环境影响,所以会不一样。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天气预报预报的温度起码要+7℃才是我们承受的实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