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机器人怕什么物质?(有纳米机器人?)
有纳米机器人?
有的,已经研究出来了。
百度百科资料:纳米机器人,外形仿照大肠杆菌。科学家将在2015年进行临床试验。纳米技术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积极探索这项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例如水处理或者环境治理。将来可能会操控数百万个纳米机器人,让它们穿过被污染的水域,寻找和处理污染物而后将它们收集在一起。
在治疗心脏病时,纳米机器人将穿过一根直径2到3毫米的导管,进入需要治疗的特定部位。这种导管技术也可用于大脑以及其他部位,例如肠道和尿道。进入这些部位的最大难度就是一定要达到极高的精确度。出于这个原因,纳米技术长久以来一直被誉为未来对抗癌症的最理想武器。
纳米机器人在绝对无尘室制造,防止它们感染细菌。这种制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电脑芯片类似。尼尔森指出这一次的成功测试给了他们很大鼓励,促使他们探索纳米机器人的其他应用,例如治疗心脏病。
科学家在极为脆弱的环境下对纳米机器人进行活体测试,这个极为脆弱的环境便是眼睛。测试中,它们穿过玻璃体——充满视网膜与晶体之间眼球的无色透明胶状物质——将药物送入视网膜,治疗与衰老有关的疾病,例如黄斑变性。黄斑变性可导致失明。
尔森的纳米机器人可能并不携带一把微型手术刀,但它们拥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东西。它们的外形仿照大肠杆菌,利用被称之为“鞭毛”的旋转尾巴驱动身体前行。
个装有大肠杆菌的培养皿。细菌拥有一个回转马达。现在,我们还无法制造这种马达,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但我们能够借助磁场实现相同的目的。我们采用了鞭毛的设计,对其进行磁化,允许机器人游动。
什么是纳米机器人?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吗?
纳米机器人是指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它确实非常厉害,在医学方面已经做到非常好了,可以帮助医生解决一些病症。
纳米机器人——小到肉眼不可见的机器人平时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而纳米由于在生活中非常少见,所以我们很少使用,因为它实在太小了。而纳米机器人,自然就是小得我们肉眼都看不到的机器人。不过它虽然身材小,但是能力可不小。
进入到器官组织之中动手术。纳米机器人由于非常小,所以比较容易进入到人体内部,可以从容地帮助我们清除高血脂患者中的血脂,也可以帮助心脏病等病人对一些损伤的器官进行修复……通过这些小机器人,一些单靠人力很难完成的手术得以施治。
而适用于纳米机器人的医疗应用实在太多了:清除癌细胞、驱除寄生虫、粉碎身体内的结石等等……这样的工作,使用纳米机器人来完成的话,它们可以做得非常完美。
举个例子,癌细胞跟普通细胞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当纳米机器人进入到人体内,到达病灶部位之后,我们普通的手术切除,只能把所有的部位都给切掉,而且无法做到准确清除掉所有的癌细胞,有时候动完手术,癌细胞反而扩散就是这个原因,而纳米机器人则不同,它们的精密度非常高,能够准确地杀死癌细胞……
当然,目前能够使用到纳米机器人进行手术的人,还是太少了。这样的技术属于尖端前沿技术,每次手术的费用也会比较高,所以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只能等待纳豆机器人的技术不断发展,不断普及,才能真正应用到所有人身上。
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可能存在什么利与弊?
实际上,细胞就是一台纳米机器,只不过纳米机器要受我们人类的控制,而细胞有它自己的指挥官——基因。我们知道细胞能够进行分裂,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各种各样的缅胞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就能形成一个生命。上述细胞的分裂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假如我们能够制造一个纳米机器人,但是我们要知道物质世界里的原子数是数不胜数的,经过简单计算,即使这个机器人能以每秒10亿个原子的速度全速生产,还是几乎毫无用处,因为一个纳米机器人哪怕只生产一小批产品也要花费数百万年的时间。尽管从科学角度而言这样的纳米机器人装配工很有吸引力,它本身在宏观的“现实”世界里却不会有多大用处。怎么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中国有句古话:人多力量大。假如有很多这样的机器人一起工作,那么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要是纳米机器人也能够自我复制就好了。目前人类正在努力使纳米机器人能像细胞一样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我们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纳米机器人由10亿个原子按照超乎想像的精密结构组合而成。而且它们组装的速度仍是上面说的每秒10亿个原子,并且它能够复制自身,那么每个机器人完成自己的一个复制品仅需1秒钟。然后新的纳米机器,人克隆品将被“启动”,又开始自我复制。在这个忙碌的克隆过程进行60秒之后,将出现2的60次方个纳米机器人,这是巨大得难以想像的18位数字,或者说是10亿个10亿。这支纳米机器人大军能够在0.6毫秒内生产30克产品,即每秒生产50千克。现在我们谈论的真的不再是毫无用处的小家伙了。
普通的纳米机器人用于大批量生产的想法并不是特别诱人,但是能够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确实令人心动。如果这是可行的,那么在瞬间生产出从CD机到摩天大楼在内的任何东西的想法似乎也并不牵强。大量复制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分解垃圾,吸收并分解空气中的有毒污染物,如果成功,那么环境污染的问题可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但是,这些能够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人也可能是非常可怕的。它们也许就相当于一种新的寄生物,没有人能阻止它们的无限扩张,最终全世界都会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灰色浆糊。更加可怕的是,它们可能根据设计程序或者通过随机突变而具备彼此交流的能力。一位作者在作品中对纳米机器人繁殖扩张非常害怕,未来人类的领地可能要被这些小机器人侵占了。
但是,假如纳米机器人忘记停止复制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一些放在纳米机器人内部的停止信号,纳米机器人忘记停止复制,无穷尽地复制自身,产生灾难不是没有可能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快速复制能够比癌细胞扩散还要快地布满正常组织;一个发疯的制造食物的机器人能够把地球的整个生物圈变成一块巨大的奶酪。
纳米技术学家没有回避危险,但是他们相信他们能控制灾难的发生。其中一个办法是设计出一种软件程序使纳米机器人在复制数代后自我摧毁。另一种办法是设计出一种只在特定条件下复制的机器人,例如只有在受到某些刺激比方说只有当某种化学品的浓度高于一定限度后才进行复制,或者在一个很窄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才能复制。
科学家设想可以有两种类型的纳米机器人,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叫自我复制工,如同蜜蜂中的蜂王;一类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叫普通装配工,就像蜜蜂里面的工蜂一样。这样就更易于控制纳米机器人的复制。
就像电脑病毒的传播一样,所有以上这些努力都无法阻止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有意释放某种纳米机器人作为害人武器。事实上,一些批评家指出纳米技术可能的危险要大于它的益处。然而,仅仅这些利益就已经太具诱惑力了,纳米技术必将超过电子计算机和基因制药而成为新世纪的技术发展方向。世界可能会需要一个纳米技术免疫系统,这个系统中有一些纳米机器人要来充当警察,他们不断地在微观世界中同那些不怀好意的机器人进行战斗。
纳米机器人有什么用
纳米机器人可以与军事领域和医学领域相结合,发挥作用。
1、军事领域
军用纳米机器人,俗称为“蚂蚁士兵”,是一种比蚂蚁还要小的靠太阳能电波驱动的具有惊人破坏力的机器人。它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潜入敌方的军事要害部门(司令部、兵工厂、元首办公室和秘密基地等)开展侦察活动,甚至直接攻击目标。
比如,用特种炸药引爆目标,破坏敌方的电子设备与电脑网络(如使其短路毁坏),施放各种化学制剂(如使金属变脆、油料凝固,或使敌方人员神经麻痹失去战斗力),甚至埋设微型地雷和充当爆破手。
这种纳米机器人还可以充当潜伏特务,平时相安无事,无声无息,一旦战事爆发,通过微型遥控装置可以诱发它们群起而攻之,迅速破坏敌方作战系统。
2、医学领域
(1)高灵敏度、精确的生物纳米结构与特性的探测技术,如疾病早期诊断的纳米传感器系统。
(2)治疗药物的纳米化以及新型药剂学的发展。
(3)结合微创医疗的精细治疗手术,如血管内的纳米机器人手术等。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1、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
2、1981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我们揭示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3、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
4、2001年,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 。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发重点。
5、2010年5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构成的纳米蜘蛛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跟随DNA的运行轨迹自由地行走、移动、转向以及停止,并且他们能够自由地在二维物体的表面行走。这种纳米蜘蛛机器人只有4纳米长,比人类头发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还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米机器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