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们是怎么给汉字注音?如“果”字为什么是“guo”?(以前的中国人是怎么标识汉字读音的?)
以前的中国人是怎么标识汉字读音的?
汉字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
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当然,这种注音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因此在学习汉字的启蒙阶段,汉字的读音是要靠老师口授的,然后让学童反复的读,所以私塾里面总是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当然在传播过程中有所失真,因此导致各地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汉语的语法结构却仍保持一致。
以前的中国人是怎么标识汉字读音的
西周造形声字时,最初各声旁的对立体现的就是字音的对立——谐声时是按“声基”来判断的——汉字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3373738一个字的字音在那时是“辅音前缀 + 主干辅音 + 辅音中缀 + 元音 + 辅音韵尾 + 辅音后缀”的结构,音基是指其中的“主干辅音”类别相同(比如是 t/th/d/n/l 是一类)、元音相同、韵尾相同。也就是说,最初的字音由声旁的不同来体现。不过那时尚无拼音。
汉字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
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东汉到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但须要注意的是,这个相拼是拿当时的字音来拼的,不能用现代音去拼)。
反切刚出现的时候,是零散地不成体系地进行拼合的。但到了南朝时,反切这种拼音手段已经非常流行并逐渐系统化。分析当时的字书里的反切,可以发现实际多数反切已呈系统化,反切用字的范围逐渐缩小;当时那些反切规则比较有规律,似乎是建立在对声纽、韵部的类别的详细分析上的。
而南北朝到隋唐的韵书,则是对这些反切用韵部分类的形式作了字音分类。同一韵的都摆在一起,然后同韵不同声纽、介音的,又各自分开。
唐之后,还开始流行“韵图”,就是将字填到一个分析当时字音的表格里——纵列是声纽,横行是韵部、介音、声调这些信息。韵图实际展现的就是拼音。但由于汉字的学习需求主要还是来自于汉语本身的使用者,所以实际学字时基本用不上(要学汉字,直接对应口语和汉字即可),因此一般只用于分析音韵与辨明训诂的用途。
注音字母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用来标注汉字字音的音标,采用笔划简单的汉字,有的加以修改。有二十四个声母,即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ㄌㄍㄎπ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其中万π广是拼写方言用的),十六个韵母,即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也叫注音符号。
古代怎么给汉字注音
主要的有: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
直音法:找一个与要被注音的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以前最常使用。如:笄,读若急,甜,音田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拼音,是名符其实的“拼音”。自东汉以来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上字,代表用的声母,再找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代表用的韵母和音调。如:田,徒[t]年[ian]切,东,德[d]红[ong]切
注音字母(注音符号):是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套国家法定使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注音字母采用独体古汉字的笔画式符号,在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停用。如京,ㄐ丨ㄥ,中,ㄓㄨㄥ。
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8年正式公布实施的给汉语字词注音的方法,目前也称为为联合国规定的世界范围内标注汉语语音的国际标准,就是现在用的注音方法,不举例了。
没有汉语拼音以前,中国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较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红,胡笼切",即取"胡"字的声母"h",取"笼"字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红"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