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苏州古莲华寺是佛教吗 佛教寺

苏州古莲华寺是佛教吗佛教寺

苏州寺庙介绍

1.寒山寺(Hanshan Temple)

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唐朝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千载流传,寒山古刹因此名扬天下。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寺内景观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 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了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

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被头散发,憨态可掏。

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后来又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样和吉庆的象征。寒山与拾得皆喜吟诗唱偈,寒山有《寒山子诗集》存世,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有“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之说,后人又收辑拾得的诗附于其后。寒、拾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这部《金刚经》是他为追荐亡父而书,苍劲古拙,透出英武刚烈之气。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神采纷呈,各有千秋。

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名闻退还的钟楼。关于“夜半钟”的说法,历史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欧阳修认为唐人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

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人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葵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l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2.西园寺

位于苏州金门外下塘街,留园西侧不远处,西园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园放生池的总称。

该寺始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本名归源寺,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观音殿和藏经楼等建筑。其中罗汉堂特点突出,堂中央有一尊用整根香樟木雕成的13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在它不远处,还有一尊特殊的佛像,四面有四个不同面相的脸,据说代表了佛教的四大名山及主供神,即:五台山文殊菩萨、九华山地藏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堂内还塑有大肚弥勒像,寒山、拾得像,关公、韦驮像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疯僧”、“济公”两像,其传神与妙趣横生令人惊叹不已,堪称杰作。

西花园的放生池同样引人入胜,池内有很多鱼和鳖,大都是佛教徒所放生。其中五色鲤鱼可与杭州玉泉媲美。池中还有一只三百多岁的大鼋,只有在炎热天气才出水一现。

交通:游1、2、3线,6、10、11、17路可达。

门票:15元

食宿:西园路口的功德林素菜馆及街对面东南角的小小得月楼享誉中外,值得品尝。

佛教四大佛圣地是…?

佛教四大佛圣地1、佛诞生地兰毗尼园

  兰毗尼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尼泊尔西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兰毗尼是梵文“可爱”之意。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因而得名。相传公元前623年,附近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妻摩耶夫人,在尼历正月月圆之夜,归宁途中,在兰毗尼花园里的娑罗双树下,手扶娑罗双树,生下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尊称,为“释迦族圣人”之意)。在释迦牟尼诞生处,今建有白色方型两层的摩诃摩耶夫人庙,庄严肃穆。庙旁有一泓池水明澈如镜,相传是摩耶夫人沐浴处。池边长着一颗娑罗双树,树身粗约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态华敷。 

  中国高僧晋代法显和唐代玄奘分别在公元405年和633年到此瞻礼,在《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均有记述。法显是最早来此访问并留有真实记录的第一个外国人。由于岁月悠久,胜迹沦堙,正是凭借他们的记述,近代才得以勘明兰毗尼的原址,并加复建。原池边的娑罗双树,在玄奘来访时已“枯悴”,现存此树是后人补种的。附近有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圣时所立石柱。庙南有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佛堂墙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壁画。此外,兰毗尼现在还建有文物馆、中学、宾馆、马亨德拉国王纪念碑等。

  每年尼历正月望日释迦牟尼诞生日,这里要举行盛大庙会,佛教徒云集朝觐。尼泊尔王国政府为了保护历史古迹和发展宗教旅游,从1968年开始了兰毗尼的复兴建设,拟建面积约为七、八平方公里的兰毗尼花园,周围有65平方公里的陪衬地带。

  2、佛成道地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圣地,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比哈尔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处,东距加尔各答约150公里。因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地,故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据说,城内著名的佛塔寺为阿育王所建。佛塔寺它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高50米。底层是边长15米的方形,从中部开始,层层上缩,顶部为圆柱状,上立一铜制螺旋圆顶。塔身第一层四角有四个小塔,形似主塔,呼应而立。塔上供有形态各异的佛像。寺内供有金身佛像一座,光彩照人,佛像不是很大。大菩提寺尽管在印度寺庙中算不上巍峨博大,但其独特的构制充满了庄严和壮丽。

  在塔寺西面不远处有一棵菩提树,树下有一红砂石,即佛教的“金刚座”。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这棵树下悟得真谛,创建佛教的。周围有中国汉地及西藏地区、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遗址和释迦牟民留影窟遗址。近代曾在此发现五方北宋前期的汉文碑刻,现存加尔各答博物馆。

  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过这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内写道:“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3、佛初转法 轮地鹿野苑

  鹿王古字为沙朗那 (Sarang nath) 后简称沙那 (Sarnath)。鹿野苑系中文意译。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道后,首先来此传教并收度了5个门徒,故佛教将此处称为“初转法 轮之处”。

  当然,鹿野苑之所以成为佛教胜地,并不只是因为这一传说。佛陀在离此地不远的菩提伽耶证了正觉之后,首先来到这里进行他第一次传教,并在这里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经讲法。佛陀也是从这里开始,住世说法四十五年,凡讲经三百余会,化度弟子数千人。从那时起至今两千多年来,他所倡导的佛教教义已经传遍全球,全世界的佛教徒已经超过5亿人之多。

  据说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此地,鹿野苑当时的胜景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玄奘描述这里是"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他在这里还看到了30所寺院,3000名僧人,以及真人般大小的佛祖铜像。 

  鹿野苑现在的主寺正门是座菩提伽耶式的现代建筑,四周配以花圃草地树林和鹿园,是个花园式的寺院。据说最早的寺院修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笈多王朝时曾于重修,莫卧尔时期阿克巴大帝曾于再修。现在的寺庙建于1931年。寺庙东北面有一棵硕大的菩提树,树高数丈,青葱而浓密,据说还是从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而成的。传说佛陀当年就是在这棵树下第一次向5位弟子讲经的,现在树下有一佛陀向5弟子讲经的群雕,周围挂满了信徒们送来的花环、流苏。主寺西南有一座大圆桶似的高大建筑,这是这里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迹----达曼克塔。此塔高33米,下层石筑,上层砖砌,内为实心。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描写此塔时曾写道:“精舍(即寺院)西南有石翠堵坡(即达曼克塔。),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即阿育王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 

  许多亚洲的佛教国家在这里建有寺庙,中国的中华寺也是其中之一。原来是这里唯一的一位中国僧人。他叫羽清,自称是青海塔尔寺人。36年前与人结伴来印度取经,不幸半路得病,留下这半身残废。由于行走不便,通邮又不便,他与国内的亲人失去了联系。他36年来一直住在鹿野苑,既没有回过中国,也很少见到中国人。他说,中国使馆曾经派人看过他。只是他年岁已老,没有想头了,只望客死他乡,与佛陀为伴了。

  4、佛涅地拘尸那迦

  库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圣地,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地,位于印度与尼泊尔边界附近。

  佛在80岁时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从毗舍离城向西北走。从方向上看是想回家乡(今尼泊尔的烂毗尼)。但走到拘尸那羯罗,病情加重。涅(般下加木)的那天,他在河里洗了澡,在一个长满娑罗双树的小树林里安了绳床。他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头朝北,脚朝南,背朝东,面朝西,离世而去。所以,后来的卧佛雕像卧的方向都是这样的。佛涅(般下加木)后火化剩下的骨灰叫舍利,当时有8位国王分了佛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舍利塔就是这样起源的。

  中国唐朝高僧玄奘曾到过迦夏。据记载,他渡过佛祖洗澡的阿恃多伐底河,到了婆罗双树林。他还在那里见到阿育王建的涅(般下加木)塔,虽已倾陷,尚高200余尺。如今,这座涅(般下加木)塔已不复存在,代之以1923年由缅甸佛教徒集资修建的新塔,塔顶部呈馒头形,上有伞盖。塔前有座小庙,里面有佛涅(般下加木)的雕刻 。

中国的八大佛教圣地都是哪里啊?

应该是四大

五台山 :位于 山西 省 五台 县,为 文殊菩萨 道场

峨嵋山 :位于 四川 省 峨眉山 市,为 普贤菩萨 道场

普陀山 :位于 浙江 省 舟山 市,为 观音菩萨 道场

九华山 :位于 安徽 省 青阳 县,为 地藏菩萨 道场 四大名山中,五台山名气最大

苏州有很大佛像的寺庙

在太湖西山岛的大如意圣境,里面有大观音禅寺,后面山上有座大如意观音像,可能是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