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ao汉字咋读? er的四声汉字
拼音“er”怎么读?
拼音“er”的读音是“儿”
儿 [ér]
儿,是一个汉字,读ér、er、ní、rén。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同本义 [child, pl. children]
(3)ér:基本意义有小孩、儿子、年轻的人等。
(4)er:儿化音。
(5)ní:姓。通「倪」。
饕餮餍怎么读?
1、饕餮:拼音为 tāo tiè
释义:
(1)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鼎彝等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
(2)比喻凶恶贪婪的人。
(3)比喻贪吃的人。
2、餍:拼音为 yàn
释义:
(1)吃饱。
(2)满足。餍足(多指私欲)。
扩展资料:
饕餮(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怪物)
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
王爱君文集《饕餮》篇释义:吕氏春秋载:“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历代相传,就把在青铜器上这种睁着眼睛,张着嘴的纹饰,名为饕餮。至若在殷商时,是否把这种纹饰,也名为饕餮,则无从稽考。
有史以后的商周文化,已大有进展,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更不是随意点缀的,当有其深意存在;且多于礼仪器上着饕餮纹,虽是为祭祀鬼神,或也有求佑福与祓徐不祥的双重愿望。
饕餮纹,是以正视兽类的颜面为主要构图,左右相对称;为的对称,在带身躯时左右也各有一个。颜面为天然对称的图形,任何民族,对于动物和人类的颜面,都具有深刻的印象。因为颜面为无声的语言,不仅喜、怒、哀、乐的表情是在颜面上显露,而庄严、威武、仁慈、凶恶、阴险、神秘等态度,也莫不显露在颜面上。
饕餮多指负面形象,但在余光中先生的《当我死时》的“饕餮地图”中,“饕餮”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饕餮在以中国传说或玄幻武侠为题材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饕餮
百度百科—餍
"薏"这个字怎么读?
薏 拼音:yì
部首:艹,部外笔画:13,总笔画:16 ; 繁体部首:艸,部外笔画:13,总笔画:19
五笔86&98:AUJN 仓颉:TYTP
笔顺编号:1224143125114544 四角号码:4433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58F
基本字义
--------------------------------------------------------------------------------
● 薏
yìㄧˋ
◎ 〔~苡〕多年生草本植物,颖果卵形,灰白色,像珍珠,供食用、药用称“薏米”、“薏仁米”、“苡米”、“苡仁”。
English
--------------------------------------------------------------------------------
◎ seed of job's tears; lotus seed
普通话的儿化音怎么读?
普通话的儿化音读法如下:
a,o,e或以之为结尾的韵母后直接加卷舌动作。
例如:打杂儿 掉价儿 小说儿 空缺儿 粉末儿 山歌儿
结尾不是a,o,e但与a,o,e有关的韵母,失去韵尾后在a,o,e上加卷舌动作。
例如:名牌(ai)儿 花瓣(an)儿 抽空(ong)儿 八成(cheng)儿 钢蹦(beng)儿
zi,ci,si,zhi,chi,shi,ui后的儿化,[i]→ [ə];[ui]→ [uə]后,再加卷舌动作。
例如:瓜子儿 记事儿 没词儿 墨水儿 一对儿 跑腿儿
舌尖音以外的生母与韵母i,in,ing构成音节时,一律去掉韵尾n,ng后,i→ ie,再加卷舌动作。
例如:针鼻儿 小鸡儿 米粒儿 眼镜儿 脚印儿 赶明儿 舌尖音: 指舌的尖部靠近或顶住门齿、上齿龈、硬腭的前部而发的辅音。普通话语音中的z、c、s,d、t、n、l,zh、ch、sh、r都是舌尖音。其中舌尖前音有z、c、s,舌尖中音有d、t、n、l,舌尖后音有zh、ch、sh、r。
以u 为韵尾的韵母(u,iu,ou),儿化时直接加卷舌动作(“媳妇儿”除外,[u]→ [ə]);省略后韵尾为u的韵母(ui,un,ueng),一律u→ uə,再加卷舌动作。
例如:没谱儿 抓阄儿 小偷儿 一会儿 桥墩儿
以单韵ü或省略后以ü为韵尾的韵母(ün),一律ü→ üe,再卷舌。
例如:小女儿 有趣儿 毛驴儿 小鱼儿 小曲儿 花裙儿
儿化音:普通话中有许多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儿化。儿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了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如芋儿(yùr)、老头儿(lǎotóur)等。
儿化是否使韵母产生了音变,取决于韵母的最末一个音素发音动作是否与卷舌动作发生冲突(即前一个动作是否妨碍了后一个动作的发生),若两者发生冲突,妨碍了卷舌动作,儿化时韵母发音就必须有所改变。
普通话中除er韵、ê韵外,其它韵母均可儿化。有些不同的韵母经过儿化之后,发音变得相同了,故归纳起来普通话39个韵母中只有26个儿化韵。
扩展资料:
儿化音,如同子变韵、D变韵一样,作为一种词根单字本音的派生音,属于包括变声、变韵、变调的变音的一种。很多方言体现了韵母的改变,但也有一些方言同时有声母和声调的变化。
1、以舌尖前元音-I或舌尖后元音-I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其发音的开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齿背或前硬腭,已妨碍了卷舌动作,故儿化时应将其变为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卷舌。
2、以ng为韵尾音素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ng的发音部位在后(并不妨碍卷舌动作),但由于ng是鼻音,发音时口腔中没有气流通过,所以卷舌时就不能形成卷舌特点。
故作儿化处理时要将ng音完全丢失,再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若主要元音妨碍了卷舌动作的话,就增加一个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儿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