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改革开放后福州有什么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图片

改革开放后福州有什么变化?深圳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新变化

变化很多!请看tieba.baidu/f?ct=318767104&tn=baiduKeywordSearch&sc=18801&pn=0&rn=50&lm=4&rs4=1&rs3=1&word=%B8%A3%D6%DD

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5年,八闽大地日新月异。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山区,从丘陵平原到深山大沟,一排排新厂房拔地起,一个个大项目立标杆。

  出行方便了!公路突破瓶颈,形成“四小时交通经济圈”;

  用电充裕了!城市不再拉闸限电,农村也实现了户户通电;

  福建的整体实力提升了!GDP以年均近11%的速度在增长,跨过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三大台阶,2005年达到了6560亿;

  ……八闽,在跨越式地发展着。

  路网撑起来了

  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硬通道”。如今,福建的路网撑起来了。

  这5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看高速公路,建成了漳龙(龙岩段)、漳诏、罗长、福宁、福银(福建段)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一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10公里。

  八闽时空距离由此缩短了。从闽浙分水关到闽粤分水关,以前行车要20余小时,如今仅需六七个小时;从龙岩至福州,以前要日出到日落,而今只需到晌午。从福州到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行车时间也大大缩短。

  看铁路,赣龙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进出省大通道增至4条;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也在建设之中。

  看民航,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设海西,我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大手笔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建设“三纵、八横、三环、二十联”长约4800公里的海西高速公路网,使全省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3.9公里,每万人拥有高速公路1.4公里,绝大部分县市30分钟上高速,其余县市依托干线公路1小时上高速。铁路展开建设新篇章,从2004年开始,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000亿元,基本建成“一纵两横”铁路主干网,走出全国铁路网“末梢”位置。

  电力充裕了

  变化最明显的还有电力这个“工业粮食”。如今,福建的电力充裕起来了!

  近年来,我省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全速推进。

  看,泉州南埔电厂、厦门嵩屿电厂、宁德大唐电厂、福州可门电厂……部分机组陆续投产。“十五”期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714万千瓦,全省总量达到1758万千瓦。

  建设海西,离不开能源保障。我省未雨绸缪,加快电力发展步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吸引国电、大唐、华电、鲁能等电力集团纷纷抢滩。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能源也诞生了。漳浦六鳌风力发电一期建成投产,平潭长江澳风电二期开工,莆田、古雷、东山、霞浦等风电项目积极推进。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一期工程总规划规模500万吨LNG/年,将有70%液化天然气用于发电。福建核电一期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开展可研报批……

  为保证电能“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我省适度超前建起一条条电力“高速公路”,构筑能源安全网,提前实施晋江、海沧、宁德、漳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构建沿海电力大通道,并与华东电网实现双回路联网和电力互济;同时加快建设一批220千伏输变电项目,建立覆盖全省九地市的环网结构,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电能配置。

  产业集聚功能增强了

  变化最大的还有产业集群。如今,石化、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的集聚功能强起来了!

  近年来,我省以“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为导向,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并通过产业链的辐射,延伸带动一批项目组团建设。

  看湄洲湾南岸,正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炼油化工一体项目,总投资达314.16亿元。以此为龙头,相关行业纷纷进入,延伸中下游产品。

  看机械装备业,东南汽车城引领汽车工业兴起,东南汽车二期项目,将新增年产6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同时,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及配套件和船舶修造及电机电器项目的组团发展。

  看电子信息制造业,建成投产中华映管显示管生产线技改、LG彩色显示管荫罩、厦华液晶显示器、华映液晶模组生产线等项目,同时加快推进福州显示器、厦门视听产品、福厦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等项目组团建设。

  水泥、钢铁、林纸等产业改造提升和项目组团建设也加快推进,纺织服装、鞋业、轻工、建材等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最成型的行业。软件、光电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呈现出较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发展更和谐了

  变化最明显的还有社会事业的新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五年,我省立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看教育事业,我省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加强“专升本”院校和一批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高校办学条件主要指标由2000年居全国25位之后上升到前10位。到2005年底,高考录取率达70.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前两年实现“十五”目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6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看公共卫生事业,完成省立医院改扩建、医大附一门诊综合楼等项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

  看文化体育事业,建成省博物院、省体育馆、闽台缘博物馆等工程,福建大剧院、昙石山遗址保护、厦门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果。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五江两溪”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行业环境整治得到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从全国的第18位、第6位上升到第10位和第4位,森林覆盖率达62.9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喜看八闽巨变,我们激情满怀,海西前景无限光明!

福建改革开放30年有什么变化?

那我就给你一个关于福州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吧!

  希望能帮助到你!

  改革开放30年让福州这个昔日的纸褙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55.4倍;人均生产总值达29318元,是1978年的100倍。

  除了经济成就,福州市在民生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同时,福州还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如今,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打造“适宜创业、适宜生活的宜居城市”,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选择。

  “松绑放权”打开改革开放之门

  1984年春天,55位厂长经理齐聚福州,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致信福建省领导,掀开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当年,福州市连续颁发了22份文件,在全国率先从自主经营、内部分配、人事调配等10个方面给企业下放99条权限;随后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回顾过去,“松绑放权”成为福州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词:

  ——为民营经济松绑,开启了民间“造富”传奇。2007年末,福州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6亿元增加到2456.13亿元,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性跨越;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5万户,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6%。

  ——为引进外资松绑,奠定了福州开放格局。1981年,全国电子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州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在福州创办,此后中华映管、冠捷电子、东南汽车等重大工业外资项目纷纷来落户。到2007年,全市累计批准外资企业8753家,合同利用外资26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0亿美元;在福州投资或建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0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3.23亿美元增加到186.41亿美元。

  ——为行政审批松绑,使福州成为投资乐土。1988年,福州率先创建对外商投资实行“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的办法,减少审批事项。2007年11月,福州又率先在全省推行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制度,在网上构建了一个永不下班的行政服务中心,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生产关系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0年来,福州市GDP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2007年财政总收入达247.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6.56亿元,比1978年增长60.1倍,年平均增长15.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6.8:47.2:26调整为2007年的10.3:46.5:43.2,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化纤服装、塑胶、冶金等重点产业集群。

  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前,福州因为有用木板建房、纸糊墙壁的习俗,故又被称为“纸褙城”。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福州启动旧城改造,20多年间持续推动了550多片旧屋区改造,数十万群众告别木屋,喜迁新居。截至2008年10月底,全市竣工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已达250万平方米,45%的福州市民住进政府建设的保障房。

  这些年来,为了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福州市坚持把公共资源和工作力量向民生问题倾斜,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2007年,福州市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拨款达7.01亿元,全市农村免除学杂费补助经费1.04亿元,1583所学校46.7万名学生受惠。从2008年春季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亦被免除。

  从2006年到2008年,福州市安排了1亿多元再就业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性岗位的补贴、“4050”灵活就业人员和商贸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人员的补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等。全市社区、街道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90%的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

  2008年,福州市361.64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04%,政府资助每位农民每年80元,合计近2.9亿元;福州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覆盖率分别达到77.2%和100%,市财政补助经费达1300万元。

  据统计,2007年,福州市本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42.88亿元,占总支出的比例高达37.5%,使得群众的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福州新定位:适宜创业、适宜生活的宜居城市

  2005年,福州市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努力构建都市型经济、宜居型城区、和谐安康型社会和现代化中心城市形象体系。

  目前,福州绿化覆盖率达3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2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在全国32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排名第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始终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把灿古烁今的昙石山文化、群英荟萃的船政文化、人文氤氲的三坊七巷文化和名贵神奇的寿山石文化,作为城市四大精美的名片,构建福州蔚为壮观的文明风景。

  为此,福州市投入13.6亿元启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投入6亿元推进船政文化建设;投入6000万元用于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工程扩建;投入2000万元建设寿山矿山公园核心景区。

  同时,福州还拥有社区文化活动场所433个,社区文化活动队伍617支,“激情广场”活动阵地30多个。并连续3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表示,改革开放30年是福州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如今,福州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市,把福州建设成为福建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完)

近年来福州的变化有哪些?

自行车道越来越小了,地方只有一米,有的干脆都取消了

不是要和谐社会么

街上高档车、新车越来越多了,也就这三四年特别明显,如果你去杭州转转,会发现福州的好车更多

福州变大了,以前王庄这就属于郊区了,现在这叫市区,而且还是算很中心

房价变高了,以前外面商品房一千多一平米,现在市区平均8000,也是没几年的事

福州的楼都很新,但是特别高的楼还是一栋没有

还有福州的污染企业都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