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

结构化的利他行为为什么容易被无限复制 如何理解利他行为

结构化的利他行为为什么容易被无限复制如何理解利他行为

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要观点新颖,老掉牙的复制的就不要发了!跪求大神解答

关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去帮助他人的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文化美德。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结合其后的详尽解释便可猜到其提出者是马克思这位大哲。在此不置臧否,仅作为后文的一个对照。

我需先阐明我的一切论述的出发点都是人类的本性与其它动物无异。因此,人类所有的基本行为与基本心理都是“自我保存需要”的直接体现。“自我保存”是一个生物个体存在之必需,所以千万不要再用可笑的同情心去评判一个人的善恶。在此意义上,人类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合乎自然的,即存在者皆是自然亦仅是自然,那也就无所谓善恶。

在我看来,人类世界里不可能存在着纯粹的利他行为,甚至可以说,利他行为是人类在认识利己主义时产生的误解。正因为人类的行为和所有动物一样都源起于“自我保存”,人类才会有了所谓的“利己主义”。换句话说,利己主义源起于“自我保存”。现在我已经把“利己主义”当作了所有动物的本性。那么,所谓的“利他行为”究竟为何物?其关键在于人类实行其利己主义的过程之中,所有的文章都在于一个“己”的认识范围不同。举个例子说明,最典型的要数爱国主义了。你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我们在国别意义上是属于不同的“己”,于是我们都必须“自我保存”,而这就产生了冲突,双方就要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当回归到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时,相同的情况必然发生。当这两者同时存在时,所谓的利他主义就发生了。倘若中日交战,我们都属于中国人的范畴,因此,我们都必须互相帮扶。可是从个体角度看,你是你,我是我,而我帮了你,这就产生了“利他行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个“他”的范畴比“己”的范畴小了一级。那也就是说,利他与利己是一对从属关系。以人类社会为例,把人类当作一整个利益共同体去看待一些问题。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所谓利他行为的典范,但是实际上呢?实际上孟子倡导大家这样做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的目的,那本质上是为了人类整体。他提出互帮互助的主张来却是为了人类自己!

那么所谓的利他就是这样的,“他”作为“己”的一部分,在“利己”之时就利了“他”。而且并不存着任何特例,比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花者得到了一份快乐,受花者得到了一束玫瑰。而送人玫瑰的原始冲动则是施舍。施舍这一行为则体现了尼采所说的主人道德(强大、勇敢和独立)与奴隶道德(弱小和依赖)。施舍方在施舍后获得了成为主人的快乐,而这正是“求强力”的原始冲动使然。而“求强力”也正是“自我保存”的外延,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

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利他行为的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认为: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容易使他们的物种存活下来。

而社会交换论者认为:人们的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他行为是助人者对未来的一种投资。期望日后自己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应的帮助。 如果人们是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来体验事件和情绪,则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产生了移情,从而导致助人行为。

社会习得理论则解释说利他行为是习得的,并在成长中不断得到强化的结果。从儿童时期开始,小孩就开始重复那些被别人认可和奖励的行为,而放弃那些被惩罚和批评的行为。

利他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一旦出现一颗老鼠屎立刻就会搞坏一锅粥```

学术点说就是容易被外部刺激破坏内部平衡```

镜花缘里面就描述了这么一个国家```

就那么一个外国地痞搞得一国不宁```

请结合《自私的基因》内容,谈一谈为什么动物的利他行为是“自私”的?

人生而自私,跟其它动物一样,知不过是基因的生存工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自私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误解,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其实道书里面的自私是一个不带感情的中性含义,更像是在说“自我”。自私的基因不为了什么,只是没有意义的自我复制。

《自私的基因》不是一本指导我内们肆无忌惮自私自利的理论书,相反,《自私的基因》提容醒我们人类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