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我国基建很发达,现在还有投资前景吗? 国内基建重新拉动经济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景如何?
从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
、建设和运营模式看,主要还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虽然进行了市场化和产业化运
作的尝试,但也仅局限于少数领域和地区。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政府须投入大量的
财政资金,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但依然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需
要:另一方面、社会其它投资很难进入,投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由于缺乏投资的
责任约束机制,导致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当前投资管理的中心任务就
是要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改革投资管理方式,简
化行政性审批。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以满足加快
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一、加快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步伐
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及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是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改组、改造现有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机构,使之由政府的附属机构转变成为独立核算
的经营企业。其次是探讨现有存量资产明晰产权关系,通过公开招标等手段委托企
业负责经营,加快其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提高运行效率。第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
制,积极探索实行公用产品供应和销售的分开经营、独立核算,形成开放式、多元
化、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格局。在推动市政公用、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行业改革的同
时,不断强化政府的行业管理职能,在服务质量、价格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督和指导
。
二、改革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投资
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的市场运行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
机制。为解决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和效率不高的问题,首先是必须明确界定公益性和
经营性基础设施的范围,凡经营性设施项目都要按照市场经营的方式进行操作,拓
宽融资渠道,允许民间投资参服建设和经营,探索尝试以拍卖、租赁、托管、特许
权经营、 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吸纳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
三、继续加大政府投入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在推进体制创新的初期,还需政府加
大投入。政府财政投资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动各方面资金的投入,以促进基础
设施建设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既是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加入W吨O作出的承诺,更是保持经济发展良
好势头的必要保证。我们将继续致力于修订、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相关的法律、法
规及政策制度,努力建立合理的市场运行规则和公平的市场环境。通过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平竞争。
五、改进政府管理,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合理界定
政府行政审批的范围。在不影响国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生活安全的前提下,凡能
由企业自主决定的、能由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政府要坚决退出、取消审批。政府
管理着眼于提高运作效率,切实改变重审批、轻管理的状况,政府管理重点由事前
审批转向过程监督和管理,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
“十五”期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水利建设将加强大江大河大湖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和综合治理,特大城市要防御
10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大城市防御50-100年一遇洪水,中等城市防御20-50年一
遇洪水;重点海堤防御50年一遇潮水位加8-12级风暴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5万平方公里;对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000万亩,增加草场
、林果灌溉面积1600万亩;开工建设眠江紫坪铺、淮河临准岗、澧水皂布、嫩江尼
尔基等一批主要江河水利控制性工程。继续抓好三峡工程建设,尽早开工南水北调
工程。
交通运输领域在“十五”期间的任务是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
交 通运输体系。公路方面,要全面贯通“三纵两横”国道主干线,加快以“五纵
七横” 为重点的公路国道主干网建设,全国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其中高
速公路1万公里。在全国形成数条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高等级公路大通道。铁路
建设的目标是,新建铁路约7000公里、电气化改造5000公里、建设和改造“八纵八
横”铁路主通道约34000公里,扩大西部铁路网,建设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
港口建设方面以优化港口布局、调整泊位结构为主,加强沿海大型集装箱和专业化
散货运输系统,建设上海大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沿海深水泊位140个,新增吞吐
能力26亿吨。改善内河航道里程3350公里,增加内河港吞吐能力2500万吨;民航方
面要建设重点支线机场并向西部地区倾斜,新建约40个西部支线机场,完善北京、
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和干线 机场。
能源建设将注重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能源结构,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提高天然
气消费比重;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实施西电东送工程,调整电源结构,积极
发展水电和坑口大机组火电。
“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城市水、电、气、热等
制约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关键性问题。据测算,“十五”期间城市日供
水能力要新增4500万立方米,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约260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
处理率要达到45%,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60%以上。城市累
计新增民用天然气年供气能力90亿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5亿平方米,城市燃气普
及率提高到92%。电话普及率达到65%。新增城市道路3万公里,在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重庆、长春、沈阳、天津、大连等十几个城市建
立健全轨道交通、快速干道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十五”期间要加快实施城镇化
战略。继续加强农村 道路、供水、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
生产和市场条件。 (.E301W03000.)
未来20年内在中国建筑行业是否还有发展潜力
1、没有人能预料建筑业的冷热。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各院校的建筑系分数比机械、化学之类的差远了。现在情况恰恰相反。
只能说在国家安定不打仗的情况下,按照我国现在这种现代化和城市化程度,建筑业肯定是有至少几十年的大发展的潜力的。
2、不能不考虑就业,但也不能只考虑就业。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当年在选建筑系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就业会怎样,全凭兴趣。到现在我和大部分当年的同学也都没后悔~~~
3、现在建筑设计行业的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但淘汰的都是垃圾。如果能力过硬,总能混出个样。你要是投身别的行业也都是这样~
4、等你毕业出来可选择的就业渠道也很多。建筑系的人出来除了去设计院和设计公司外,还有不少去政府部门当公务员(尤其是和土地及规划、建设相关的部门),去房地产公司,去科研机构,去大学当老师,去杂志当编辑,还有去唱歌的——水木年华的主唱就是清华建筑系的~~~~~
基建可以拉动经济其它国家为什么不像中国大力发展基建?
部分国家不能大力发展基建,影响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源于各自国内对基础设施的态度和政策;另一方面则是立项体制。
首先,在态度方面,部分国家的开发机构因过去的负担而承受痛苦。它们总是会评估潜在项目,以确保总体效益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成本,同时确保贷款会得到实际偿还。而事实上,很多基建项目属于公益性的,并非盈利性项目。
其次,是资金政策支持方面,部分国家或对方政府的年度预算里,根本没有安排庞大的基建项目开支。这既受有态度的影响,也有动用公共财政资金能力的影响。
其三,就是立项体制或程序的不同。国外受“负外部性”因素影响比较大,即它们的计算囊括了除财务意义上的成本之外的环境、安全、社会及其他方面的成本。我们更多地以其影响来评估项目,而不是以质疑项目的具体可行性来评估。而很多它国更关注对指定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后果的尽职调查,但这些保障措施让实施相关机构变得极为厌恶风险,以至于落实这些项目的成本和时间飙升。在程序方面,这些国家所谓民主保障程序缺乏弹性。如民间层面要关注反对声音,动用纳税人的资金,立项需要达成共识,而在国家层面,必须通过众议两院通过。
现在的工地为什么少起来了?建筑行业的前景还有多大呢?
估计你是处于发达城市的市区吧,否则你不会说这样的话,特别是在发展中城市,建筑行业依然火爆,因此施工人员均是从发达城市走向二线,乃至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