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金融

西方国家在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政策操作时,有没有像AD-AS模型分政策效果那

西方国家在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政策操作时,有没有像AD-AS模型分政策效果那

AD-AS模型怎样分析财政政策?

AD=G+C+I+X-M

紧缩政策时,G减少。而且由于税增加,导致C,I减少,故AD下降,向左移动

宽松政策时,G增加,由于税减少,C,I增加,故AD增加,向右移动

在长期来看,由于I的变化,导致长期AS可以变化,故AS的竖直部分会向左(紧缩)或向右(宽松)

供参考。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效应是什么?急!!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不是简单地存在与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而是既要看到其存在,又要看到其陡峭型变形的特点。从宏观调控角度讲,“看到其存在”,就要求我们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适度控制总需求、适度控制经济增长率,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就需要适度压缩总需求、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率。“看到其陡峭型变形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适度调控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率的同时,针对引起物价上涨的各种不同因素,采取相应的不同措施,实行综合防止与治理的对策。

  在我国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城镇失业率并不下降:

  一,劳动力供给因素。

  在我国,当经济波动进入上升期后,同样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一增加,本应使城镇失业率下降。但是,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来看,由于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使城镇自身的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我国目前正值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需求。

  二,劳动力需求因素。

  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来说,在经济增长中,虽然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增加,从业人员不断增长,但从业人员的增长率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科技进步有关。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向纵深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科技进步,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因此,同量产出所吸纳的劳动力会减少。80年代上半期,我国从业人员每年递增3.3%;而90年代上半期,仅递增1.2%。80年代上半期,经济增长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可带动从业人员增长0.3个百分点;而90年代上半期,则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引起从业人员增长的弹性下降了67%。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结构调整因素。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使企业的冗员减少,多余的职工下岗。

  “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陡峭型变形,反映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所具有的特点。

  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尽管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在上升,但城镇失业率却不下降,而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回落的同时,城镇失业率上升。这就使我国城镇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起来。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软着陆”的成功,经济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物价上涨率显著下降,失业问题更加突出出来。单纯靠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来解决城镇失业问题,效果是不会显著的,而且,有使物价上涨强烈反弹的危险。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早已指明:政府的货币政策应付通常的通货膨胀可能有所帮助,应付失业则收效甚小,而应付大规模的失业则根本不能奏效。解决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也应像近几年来治理通货膨胀一样,针对引起失业问题的各种不同因素,相应地采取不同措施,实行综合治理的对策。当然,解决失业问题比起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难度要更大,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

  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把握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在经济周期波动中一定的对应变动关系,并不等于肯定凯恩斯主义者把这一客观存在的对应变动关系偷换成主观随意的政策替代关系,用主动推行通货膨胀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者的通货膨胀刺激政策,实际上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误用。同时,简单地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存在,笼统地说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无关,也是有害的。因为这会造成一个漏洞:既然二者无关,那么就可以任意提高经济增长率,而不必去顾及通货膨胀。实际上,国内外有些研究者在使用有关数据得出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无关的结论时,他们忽略了一点,即他们所使用的数据,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的长期关系,或表明的是在一个中期内将二者各自平均计算后的关系,而不是表明二者在短期的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关系。

  实现低通胀下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国政府的愿望。这里的关键在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连续地、过度地超越其潜在增长能力。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为了实现低通胀下的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是从需求面出发,要十分注重控制经济增长的峰位,防止连续而过度地“越线”,即由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所决定的适度增长线;另一方面是从供给面出发,提高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能源、交通运输、主要原材料等“瓶颈”制约;再一重要方面,就是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促进科技进步,不单纯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讲求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讲求可持续的发展。

用AD-AS模型解释美国上世纪世纪70年代的滞带现象

AD-AS模型是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由于70年代美国需求不足,消费不足,使得AD左移,而生产力过剩,供给过多,最终使得均衡点左移,产出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不符合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假设,出现滞涨现象。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或者人均GDP的增长。

18.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9.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img,293,118]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4481.png[/img]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img,83,23]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8889.png[/img],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4、试说明图中A、B两点的经济涵义。

[img,233,181]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380.png[/img] r%

A 10%

2% B Msp=L2(r)

货币投机需求Msp

答:A点:利率处于最高点,未来利率只降不升,债券价格只升不降,人们只愿意持有债券,不愿意持有货币,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0。

B点:利率处于最低点,未来利率只升不降,债券价格只降不升,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不愿意持有债券,此时货币投机需求为∞。不管有多少货币人们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处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实效。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6.什么是“内在稳定器”?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内在稳定器也称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财政政策)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和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是政府“稳定经济的第一道防线 ”。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有:自动变动的税收(特别累进税制)、政府转移支付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7.简述超额准备金产生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市场利率变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

答:超额准备金指“银行实际贷款低于本身贷款能力”,其差额部分就是超额准备金。产生原因在于:银行找不到可靠的贷款对象,或企业预期利润率太低不愿意借款,或银行认为利率太低不愿意贷出等等。对商业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负债业务,如果不能放贷出去,同样要付出存款利息,增加成本。所以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将刺激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从而超额准备金减少。反之,准备金增加。

8.画图用AD-AS模型简要说明经济滞胀的成因?

答:滞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如发生在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滞胀,主要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石油依赖程度高的国家进口原油价格上升,导致国内生产成本提高,总供给下降的冲击。

如图:

[img,344,250]file:///F:/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527.png[/img]

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由于总供给刺激,AS1移动到AS2,均衡点发生移动,这时国民收入下降,有Y1到Y2,失业率增加;同时价格水平也上升,有P1上升到P2,出现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