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形成统筹利用什么什么的发展格局 什么是五个统筹之首
改革开放30年宁波取得哪些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从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农民了。统计显示,1978年,宁波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9元,30年后的200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051元,是30年前的78倍。
在过去30年里,借改革春风,宁波广大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农村环境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方面,2007年宁波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400亿元,与刚实行改革开放的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24.4%。工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比重从1978年的33%提高到2007年的87%。此外,宁波市还形成了十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经比例从1978年的66:34调整到了目前的42:58。
农民收入大幅提升。1978年,宁波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9元,1998年突破1000元,2007年首次突破1万元,达到10051元,比上年增长13.6%,已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两位数的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29:1缩小到2.219:1。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已达85%以上。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宁波市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截至2007年,宁波市已建成全面小康村222个,环境整治村1517个,总数接近全市行政村的三分之二。
农村服务不断健全。宁波市已提前实现了村村通硬化道路和客运班车的目标,基本实现了让农民喝上清洁安全饮用水的目标,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如宁波市滕头村去年被评联合国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全市象滕头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统计显示,2006年宁波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稳居浙江省第一,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现度已达83.2%,比浙江省、全国分别高出15.1和43.3个百分点,并连续三年位居浙江省之首。
浙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也是全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渔业已由传统的生产型,逐步过渡到现在的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海洋捕捞量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3%、12.4%和12.3%。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从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7%。随着整体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也逐渐回到均衡发展态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为本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除房地产业有所回落外,各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
浙江经济发展的特点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县域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位次名列全国前茅第一至七届浙江省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单 序号 1991年 1992年 1994年 2000年 2001年 - (12个) (21个) (23个) (22个) (26个) - 单位 名次 单位 名次 单位 名次 单位 名次 单位 名次 1 绍兴 8 绍兴 12 绍兴 10 萧山 9 萧山 7 2 萧山 10 萧山 19 萧山 16 绍兴 15 绍兴 10 3 鄞县 19 鄞县 21 鄞县 18 鄞县 16 鄞州 12 4 慈溪 23 慈溪 30 余杭 40 义乌 20 慈溪 17 5 余杭 39 桐乡 34 海宁 43 慈溪 22 义乌 19 6 桐乡 47 海宁 35 慈溪 44 余杭 23 余姚 20 7 余姚 53 余杭 36 桐乡 45 余姚 25 余杭 21 8 海宁 58 海盐 39 义乌 47 温岭 28 海宁 22 9 温岭 59 平湖 40 余姚 49 海宁 29 温岭 27 10 诸暨 64 余姚 42 海盐 53 嘉善 34 玉环 29 11 上虞 85 上虞 60 玉环 56 玉环 36 桐乡 30 12 黄岩 91 富阳 62 德清 62 桐乡 37 嘉善 31 13 玉环 66 上虞 65 瑞安 38 乐清 33 14 德清 70 平湖 67 乐清 40 平湖 34 15 嘉善 71 富阳 74 上虞 43 瑞安 36 16 诸暨 74 瑞安 78 平湖 44 富阳 38 17 瑞安 75 诸暨 79 海盐 50 海盐 42 18 乐清 85 长兴 81 嵊泗 52 上虞 43 19 黄岩 86 乐清 86 富阳 54 诸暨 45 20 温岭 92 嘉善 87 诸暨 66 永康 46 21 临安 98 临安 91 永康 70 嵊泗 50 22 象山 93 德清 93 德清 59 23 奉化 95 象山 75 24 奉化 78 25 东阳 84 26 新昌 100 27 28 29 30 序号 2002年 2003年 - (26个) (30个) - 单位 名次 单位 名次 1 萧山 7 萧山 7 2 绍兴 8 绍兴 10 3 鄞州 11 鄞州 13 4 慈溪 16 慈溪 16 5 义乌 17 义乌 17 6 余姚 20 余姚 19 7 余杭 21 余杭 20 8 海宁 25 海宁 23 9 玉环 29 玉环 28 10 嘉善 31 嘉善 29 11 温岭 32 富阳 30 12 平湖 33 平湖 31 13 桐乡 34 诸暨 32 14 乐清 35 温岭 33 15 瑞安 36 桐乡 34 16 富阳 38 海盐 35 17 诸暨 39 乐清 40 18 海盐 43 瑞安 44 19 上虞 44 德清 45 20 永康 46 上虞 46 21 德清 48 永康 47 22 嵊泗 56 奉化 62 23 东阳 68 长兴 63 24 象山 71 东阳 65 25 奉化 83 象山 68 26 新昌 90 嵊泗 74 27 新昌 82 28 临安 86 29 桐庐 92 30 宁海 94坚持因势利导,政府推动,积极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坚持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坚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从发展小城镇、发展农村工业化为主转向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县域经济基础
怎样利用浙江省地形来促进经济发展
哈哈这种题目是很简单的!有一个答题套路。
首先要知道浙江省的地形。浙江省地形以低山丘陵(浙闽丘陵)为主,所以回答说发展种植业或者畜牧业的可以马上打个叉叉!从地形的角度看,没有农业优势。我们必须要发展工业,尤其是创新型工业。要提高自主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如今倡导低碳社会,这么答百分百对!)
然后知道浙江这地的土壤是贫瘠的酸性土,所以很适合种植碱性的茶叶以及瓯柑等经济作物!
丘陵吗,可以在缓坡发展梯田或者水田农业,充分利用浙江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充足和降水丰沛的优势。
还有点就是浙江是临海(东海)的省份,海岸线曲折延长,多优良港湾,可以发展港口城市,加强对外联系,发展浙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