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日语听辨与汉语听辨有什么异同? 日语和汉语的异同
英语口译听辨过程的区别和训练方法
听辨的过程是单纯的听力过程,方法的话百度一下管鑫的《从应对考试到听懂脱口秀》对照着练习就好了。
口译的话涉及到的东西更多。比如说同传涉及到听力、信息处理、短期记忆、输出等等;交传涉及到听力和笔记/脑记协调,眼睛(看笔记)和嘴巴(输出)协调等等。这个训练的方法就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得清楚的了。建议去系统跟着老师学习一下。
所以听辨可以理解成听力基本功,毕竟听力不过关的话,口译就是镜中月水中花了。所谓听力过关,有一个参考的及格标准——雅思听力8.5或者满分;CATTI二口综合60分及以上。
举例说明吴方言的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区别,各位大侠帮帮忙啊.....
吴语区长年都是气候比较温和,不象北方人说话时嘴张得不大而需要有许多卷舌音来区分不同的词,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有许多卷舌音,吴语好象没有卷舌音。吴语基本上是舌齿音。吴语有许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是不可能在这里一一列举的。吴语的语法和普通话应该是一样的。
为什么日语中有些词发音和中文一样
日语的根源就是汉语。
日本在过去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并且词汇量,以及表达深度很有限。
后来中土和日本开始交流了以后,中土的语言传到那里,并被当时的日本采用,但是原来的本土的日本语言仍然使用,于是就区分成了音读和训读。
「音読み」音读 为过去中土所传播过来的语言的音译读音,或者说是直接就按照当时的语言的发音和书写使用了,
「训読み」训读 自古以来当地人所传承下来自己的语言发音,可以算是正儿八经的“日本语”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感觉,日语里面有些汉字的读音跟南方尤其今天的粤语和闽南语非常像。区别什么时候音读,什么时候训读,有个窍门,但是不是绝对的,例如
音読み 音読 这两个日语词,前面的后面有假名,读成「おんよみ」这就是训读读法,后面没有假名的 读成「おんどく」就是音读读法。
训読み 训読 同样,前面的读成「くんよみ」是训读读法,后面的没有假名「くんどく」就是音读读法。
再例子 「それを顶戴(ちょうだい)」
「それを顶く(いただく)」或者写成 「それを戴く」(读音相同)同样都是 “我要那个” 的意思但是读法不一样,同样是汉字,读音就完全不同了。上面的汉字是音读,下面的汉字是训读。
日语语序与中文的差别
1、语序:
日语句子的表达顺序是“主语-宾语-动词(SOV)”。
例:“私は王さんを爱しています。”
汉语则是“主语-动词-宾语(SVO)”。
例:“我爱小王。”
2、时态:
日语时态分为“过去式”和“非过去时”,并且日语的动词·形容词根据时态区分明确。比如说要是“今天”的话,会说“今日は勉强します。”“今日は寒いです。”,要是“昨天”的话,会说“昨日勉强しました。”“昨日は寒かったです。”,语句使用过去时。
而在汉语中,如果是形容词的话,不管是不是过去时,都不加表示“结束”的助词“了”。如果加上的话,就会变成别的用法,即表示状态的变化。比如,“今天很冷”在日语中是“今日は寒いです。”之意,而“今天冷了”则为“今日は寒くなりました”之意。
3、介词:
汉语中有相当于英语前置词这样的词类,叫做介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类似于日语中的助词,不过和日语不同,它是放在名词前面。比如“私は食堂で友达とご饭を食べます。”,汉语表述为:“我在食堂和朋友吃饭。”
4、补语:
汉语中有种词类叫做补语,作用是跟在动词以及形容词后面对其进行补充说明。补语中有不少形似的结构,想要将其逐字逐句翻译成日语的话很多时候会变得牵强,所以学习起来会有困难。比如,日语中“食べられない”这样一句话就能通用的,在汉语中要进行区分描述。
扩展资料:
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唐朝)的时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汉字由中国东北的渤海国和朝鲜等地被传入日本。
日语和南亚语系都有密切的关系,受汉语影响很大,吸收了本来作为汉藏语系特点的声调和量词,因此使日语的语言学归属变得十分复杂。
语言学家对于日语的起源存在不同的意见。国际学术界许多著名学者认为,从语法和句法上,日语与朝鲜语是近亲属语言的关系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二者的语言同源性非常大。也有证据表明,日语词法和词汇在与古代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民族国家高句丽语言有亲缘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