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说河‌北考碗公考教‌育有一个三年内国‌考、省考无限学的,真的吗?

说河‌北考碗公考教‌育有一个三年内国‌考、省考无限学的,真的吗?

唐崔群为相,清名甚重……一段的翻译

【原文】

唐崔群为相,清名甚重。元和中,自中书舍人知贡举。既罢,夫人李氏因暇日常劝其树庄田以为子孙之计。笑答曰:“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夫人复何忧?”夫人曰:“不闻君有此业。”群曰:“吾前岁放春榜三十人,岂非良田耶?”夫人曰:“若然者,君非陆相门生乎?然往年君掌文柄,使人约其子简礼,不令就春闱之试。如君以为良田,则陆氏一庄荒矣。”群惭而退,累日不食。(《独异志》卷下)

【译文】

唐代的崔群做宰相,清正廉洁的名声很大。元和年间,(崔群)以中书舍人之职主持科举考试。(考试)结束以后,(崔群的)夫人李氏趁闲暇的日子常常劝他建立大片田庄来作为子孙的生机。(崔群)笑着回答说:“我有三十所没好的庄园、田地遍及天下,夫人还担心什么呢?”(他的)夫人说:“(我)没听说您有这项产业。”崔群说:“我前年发布春榜(选中了)三十人,(这些人)难道不是‘良田’吗?”(他的)夫人说:“如果这样的话,您不是陆贽宰相的门生吗?然而往年您执掌考选文士的权柄,派人罗织他的儿子简疏礼仪的罪名,不让他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您认为(自己的门生)是‘良田’,那么陆贽宰相的一处庄园荒芜了。”崔群很惭愧地退下了,好几天吃不下东西。

【注释】

1、这段文字出自唐李冗撰《独异志》卷下。原本10卷已散佚,传世明抄本与《稗海》本均为3卷。此书《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署作者为李冗,《崇文总目》作李元,《四库全书》作李冘,疑皆形近而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李亢,源出赵郡李氏东祖,曾任慈州别驾,未知即其人否?

2、清名:清正廉洁的名声。

3、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时间为806-821年。

4、中书舍人:官职名。简称舍人。三国魏于中书省置中书通事舍人,掌宣传诏命,晋及南朝沿置,梁除通事二字,直称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参预机密,权势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先改称内史,再改内书舍人,专掌诏诰。唐初称内史舍人,不久改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事务。《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

5、知:动词,主持;主管。

6、贡举:指科举考试。《旧唐书·玄宗纪上》:“三月乙未,始移考功贡举,遣礼部侍郎掌之。”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清卢文弨《应殿试策》:“虽然贡举者,取士之法也,而教之则在于平日。”

7、既罢:结束以后。既:时间副词,已经。罢:结束。

8、因:趁;趁机。

9、暇日:空闲的日子;闲暇的时日。《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唐杜甫《北征》诗:“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清叶廷琯《鸥陂渔话·清华园图记》:“余家距清华园不半里,暇日尝访其遗构。”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倘再与叭儿较,则心力更多白费,故《围剿十年》或当于暇日作之。”

10、树庄田:建立大片的田庄。庄田: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室、贵族、地主、官僚、寺观等占有并经营的大片土地。《旧唐书·宣帝纪》:“官健有庄田户籍者,仰州县放免差役。”《明史·宪宗纪》:“夏四月乙未,清畿内勋戚庄田。”《清史稿·食货志一》:“考各旗王、公、宗室庄田,都万三千三百余顷。”刘师培《悲佃篇》:“明代开国之初,凡王侯将相皆有钦赐之庄田。”

11、美庄:美好的庄园。唐李亢《独异志》卷下:“崔群知贡举,夫人李氏常劝其树庄田,以为子孙计。答曰:‘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夫人何忧?’”

12、业:产业。

13、前岁:前年。

14、放春榜:发布春榜。春榜:亦作“春牓”。春试中式的名榜。唐许浑《赠桐庐房明府先辈》诗:“帝城春榜谪灵仙,四海声华二十年。”宋欧阳修《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之二:“青衫日照夸春牓,白首余年哭故人。”明吴承恩《贺阎双溪令嗣登科障词》:“秋榜高魁,行魁春榜。”

15、陆相:指陆贽(754~8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宰相、卓越的政治家。

16、文柄:考选文士的权柄。唐黄滔《上杨侍郎启》:“伏以侍郎荣司文柄,弘阐至公,历选滞遗,精求文行。”宋王谠《唐语林·德行》:“(崔枢)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清赵翼《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回翔散地无营竞,十年偏屡持文柄。”

17、约:求取。这里引申指罗织罪名。

18、简礼:谓疏忽礼仪;少礼。《淮南子·人间训》:“令尹子国啜羹而热,投卮浆而沃之……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清吴敏树《与杨性农书》:“此吾友也,能好善者也,其官位又非骤高,不至简礼于我,其有他故焉,未可以是罪而弃之也。”

19、就:参加。

20、春闱之试:即春试。唐代考试定在春夏之间。宋诸路州军科场并限八月引试,而礼部试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试则在四月;于是有春试、秋贡之名。元代于八月乡试,二月会试,明清相沿。故也称会试为春试。参阅《宋史·选举志二》、清赵翼《陔馀丛考·试期》。春闱:唐宋礼部试士和明清京城会试,均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犹春试。唐李中《送相里秀才之匡山国子监》诗:“业成早赴春闱约,要使嘉名海内闻。”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闱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红楼梦》第一回:“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捷,方不负兄之所学。”

21、累日:连日;多日;数日。《汉书·公孙弘传》:“臣闻揉曲木者不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唐贾岛《喜姚郎中自杭州回》诗:“路多枫树林,累日泊清阴。”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及将败,林甫于堂上见一物如人动,遍体被毛……不累日而林甫卒。”宋司马光《除兼侍读学士乞先次上殿札子》:“臣累日前,曾上殿论列张方平事。”清昭连《啸亭杂录·佟襄毅伯》:“自公故后,日渐废弛,至有侍卫旷班,累日不至。”

三字经周礼者后面有什么

看遍全文都没有周礼者这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谁的青春青春不迷茫林天骄在领奖台上的台词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林天娇,为了得到省三好学生这个殊荣,我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习题。我没日没夜争分夺秒的在和时间竞赛,我眼中的目标只有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成为别人眼中最优秀的学生。可是我想说,我并不是你们眼中的三好学生,为了当三好学生,我曾经为了考第一而作弊,为了当三好学生,我忽视了最好朋友的感受,我瞧不起我好朋友喜欢的男生,我甚至都没有真正了解过我自己的弟弟,以前,我以为成功了才能自由,可是后来有一个人告诉我,要真正的面对自我才能自由,我想做一个表里如意的人。现在这个人要走了,而我却没有跟他说一声再见。对不起,大家,我决定放弃这个三好学生。

孔文举有哪些故事

孔融故事 

    东汉末的孔融<公元153—208年)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当时文坛上“建安七子”之一,祖籍曲阜,是孔子20世孙。他少有才名,四岁时让梨与兄的故事,使他名扬天下。他十岁时即被父亲孔宙带到东汉的京师洛阳。成年以后,又长期在洛阳为官。因此,孔融在洛阳留下了一些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

    【一、小时了了】

    传说,孔融10岁那年,父亲孔宙将他带到洛阳居住。当时孔融年龄虽小,但已经饱读诗书,满腹学问了。

    有一天,孔融在街上听人说久负盛名的司隶校尉李膺正在大宴在洛阳的天下名士,就慕名前去拜访。孔融发现,到李府赴宴的人都是才智杰出而有清高声誉的人,或者是李府的亲友。孔融到时,李府的守门人见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前来,而自己又从不认识,于是就拦住他问:“公子,你和我家李大人是什么关系?”孔融说:“我家和李大人是世交。”守门人不敢怠慢,赶忙进府中通报。

    孔融被请进府中,安排到前面就坐。李膺见自称是自己少年世交的孔融举止斯文,从容大方,不由对他产生了好感,于是就问孔融说:“公子与我家是什么世交呢?”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的情谊。我们两家有一代传一代的通家之交啊!”

    李膺一听,更为欣赏少年孔融,就想考校一番。李膺问:“你要吃饭吗?”孔融回答说:“是的,我当然要吃饭。”李膺说:“我是教你为客之礼:只管谦让就是了!”孔融说:“我是教您为主人之礼:只管把饮食准备好。不必问客用不用饮食。”李膺一听,非常佩服地感叹说:“可惜我年龄大了,行将就木,恐怕看不见你的富贵功名啊!”孔融安慰李膺道:“你一定不会死的。”李膺问:“什么原因呢?”孔融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您刚才的话,可不是善言。所以,您一定不会死的。”

    来李府赴宴的听了他们的问答,都对少年孔融的才学惊叹不已。这时,太中大夫陈炜也到李府赴宴,正好听到了众人对孔融的赞叹。陈炜有些不以为然,他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听了,马上反击说:“想君小时,一定了了。”陈炜一听,不由赞叹道:“这个少年真不同凡响,长大了必成大器!”。这件事很快传遍洛阳,少年孔融一举名扬京师,广为人们传颂。

【二、周公娶妲己】

    成年以后的孔融一直在朝为官。他为人刚直,但迂腐守旧,性好宾客。曹操当政之后,任命孔融为将作大将,并升任少府,位列九卿。孔融对曹操敢谏直言,常有嘲讽。

    传说,曹操战胜袁绍父子后,袁绍父子的家属都被俘虏。当时,任五官将的曹操长子曹丕,贪恋袁熙之妻甄氏的美貌,就强娶他为妻。孔融对此不以为然,就写了一封信对曹操说:“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俘虏了纣王的王妃妲已。武王看到周公很喜欢妲已的美貌,就将妲已赐于周公为妻。”

    曹操一直很赞赏孔融的博学多识,就对他向自己讲述的“妲已赐周公”这件事信以为真。后来,曹操向孔融请教“妲已赐周公”的故事载于何种典籍,孔融严肃地对曹操说:“我看到五官将曹丕以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妻这件事情后,就拿这件事推测古代,想必当时情形也像现在这样。”

    曹操一听,感到非常恼火,从此对孔融怀恨在心,后来就找个借口将孔融杀了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