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类地穴式房屋客厅要挖个洞?
为什么古代南方人在树上搭窝,北方人在地上挖穴呢?
你说的是南方的干栏式房屋和北方的半地穴房屋,这主要是由于南北气候不同造成的:
1、北方气候寒冷而且干燥,因此他们的房屋是半地穴房屋,主要就是为了保暖,不用考虑排水防潮等问题;
2、南方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主要是由于南方气候炎热多雨,主要是为了通风散热。
3、总的说是他们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表现。
为什么古代人想起在树上搭窝,在地上挖穴
【发明巢居具体故事及作用】
史书上说: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传说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石楼山就在今山西吕梁市兴县东北,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世人便把石楼山称作有巢氏的皇都。其实有巢氏时期连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里会有都城呢?
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此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为“夫”。就是说甲族团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团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为夫妻,这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只准许甲(乙)族团的一群男子夜里到乙(甲)族团和那里的一群女子过性生活,第二天早晨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团去,不准许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团。而女人一生都不准许离开本族团。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什么远古时候他们想起在树上搭窝,在地上挖穴呢?
为了生存
原始人最初为什么要选择洞穴或在树上栖居?
一、“穴居”,又称“洞穴居”。《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这种穴居形式在鄂西地区历史悠久。
更新世早期,洞穴居住遗址以建始高坪巨猿洞和巫山大庙龙骨坡为代表(距今年代均在200万年以上)。高坪巨猿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东西走向,通长约150米,先后发现5枚早期直立人化石和包括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20多个种属,同时还发现较多数量的骨器和石器,考古界将这里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定名为“建始直立人”。巫山大庙龙骨坡洞穴居住遗址,共发现巨猿化石和人类化石近20件,伴生的动物化石达25种,其人类化石材料表示为直立人的右上侧门齿1枚,并在同一层位获得了一段带有两颗臼齿的下颌骨,考古界将其定名为“巫山人”。
更新世中期,在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和鲢鱼山也发现了原始人类的洞穴居住遗址,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因出土“长阳人”而闻名世界,长阳人的化石材料,主要是一件有残损的左上颌骨。颌骨上保存有第一前臼齿材料,上颌骨保存着上颌体的大部分。专家们仔细研究发现,“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性质,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1992年4月,在长阳鲢鱼山一洞穴遗址的发掘中,又发现了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其距今年代为9—12万年。
除上述之外,属中更新世早期的洞穴居住遗址还有秭归的玉虚洞,该洞位于香溪河的第三级台地上,洞内堆积物可分4层,在第2、3层均发掘出大量的石制品,形制较为粗糙、原始,计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石核、石片等,大部分石制品可见其使用痕迹。
由此可见,从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到距今9至 12万年的更新世中期甚至晚期,这种“穴住”形式在鄂西地区一直存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鄂西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如利川的鱼木寨、恩施城区内的挂榜岩、巴东沿度河地区的九红岩等地均有洞穴居的现象,据调查,仅鱼木寨二层岩下及对山一带的洞穴中,解放前就住进了120余户,解放后仍有80余户住岩洞,直到80年代中期才陆续搬走,至今仍有两户住在偏岩洞里,成为穴居研究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二、“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巢居”作为干栏式建筑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如《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最古的巢居都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层巢以居”,以适应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耕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在平地上或斜坡上构筑居室,“巢居”便逐步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其演变过程是先在一颗树上构巢,然后发展到在相邻的几颗树上架屋,再发展到由桩、柱构成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现今的土家族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其真正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巢居”。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人类学家称之为“树屋”。尽管这种居住形式十分原始,但据调查,在鹤峰走马锁坪村,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树屋就是在几颗树之间,横着绑上几根粗木棍,放上草,草上放竹席等,房顶做成斜面,以草盖顶,四周也以木棍和草捆绑为壁,留下出入口,以便上下。这种居住方式的留存,应是古老巢居影子的实例。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