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全班42个学生期末考试没有一个是满分的这个责任在於老师不?

全班42个学生期末考试没有一个是满分的这个责任在於老师不?

带班老师称全班40多个孩子怎么可能看的过来

这要看老师有没有尽到照看义务,如果尽职尽责了,那么就没有责任,如果疏于管理造成的伤害,那么必须赔偿幼儿的损失,当然,老师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职务行为,幼儿园也应当承担责任。

成绩差老师有责任没有

是呀!这个问题我也想问问各位,成绩差老师到底有责任吗?我的孩子就是成绩不好,我感觉老师肯定有责任的,比如我问孩子老师提问你吗?孩子说没有提问,我说:你举手了吗!孩子说举手老师也不提问。大家想想如果这样做老师能说没责任吗?学习好的孩子老师喜欢不好的孩子老师跟本不怎么管了!老话说的好!老师可以造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这话有道理的!!

学习不好不全是老师的责任?

学习不好老师是有一定责任的,不

过呢,主要责任还是在于你自己,

同一个老师,为什么别人学习好,

你学习就不好呢,从自身找原因,

自己不努力,不要把责任推到老

师身上。

语文考试为什么不能出现满分?

本人从教十余年,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但从未有学生在大考中语文能拿满公.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只发生在我身上,恢复高考近三十年了,可曾听过有哪位考生在高考中语文考了满分吗?以全国最为权威的考试,近三十年来,上亿人次参加竟然没有一个人在对自己母语的掌握和运用的考试中拿过满分,这不能不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究竟是我们的老师教不好,还是我们的学生学不好,还是那张考卷的设计初衷就是让学生考不到满分?

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拥用大批学识渊博,责任心又强的优秀的语文老师,还有众多既聪明又勤奋的学生.可实际上,再优秀的语文老师教出的再聪明勤奋的学生也只能在语文考试中拿高分而不能拿满分.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教师和学生身上,而在于试卷.

众所周知,如果一份试卷所要考查的内容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学生是可能考满分的.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是评价标准不能太苛刻.可我们的学生高一进校起,等待他们的每一张语文试卷都堪称高考模拟卷,因为那些试卷都是照搬高考题型出的.有的试卷甚至阅顾教与学的实际,不管题目难易,只要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题型都拿来考学生.典型案例:04~05年南昌市高一上学期末考试卷,有两道题分别考查了标点使用和对联.详细的标点符号使用说明是在高一下学期的课本上,也就是说,南昌市的这份试卷把本该在下学期接能的内容在上学期就进行了考查.如果说学生在小学和初中还接触过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考查一下也未为不可,那么对联题就太为难学生了,古人要学会吟诗作对,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而此前我们的学生有过这方面的训练吗?也许出题人的想法是:没写过对联,还没看过对联吗?所以题目就出成了一剥皮联”笑笑.歌声.鞭炮声.声声入耳?让人一看便知是剥自明末东林林党人的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有的学生连皮都懒得剥,直接就写上 “家事.同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试想一下.这样的题目是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呢?或许唯一的解释是。这种题型是04年全国高考卷的新出现的题型.于是就有了考的必要.至于学生会不会,那不是出题人考虑的问题.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几乎无处不在.简直是处处要与高考接轨.从高一到高三.不夸张的说.语文班其实考的是同一份试卷。偶尔的小变动。考些跟课文相关的内容,也只是为了体现与考教学实际的结合,体现语文课本的价值。而这种三年没有层进只是重复式的考试,既考 “焦(头烂额)”了老师,又考 “糊(里糊涂)”了学生.

还有些题目,以是而非,明显地故意刁难学生.如辨析字甚至要学生判定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比高考题的要求还高.说起来是考查学生这能力那能力的.其实不过是孔乙已既掌握的茴香豆的几种写法而已.这样的卷子做多了,有的学生甚至能总结出一些非知识性的题技巧了如语病辨析题中句子最长的有语病的概率是较低的.文学常识题,课本上没出现的.老师没讲过的作家作品基本上是没错的……这样的考法.这样的答题,考生焉能不出错.

再说说科技类说新科类的现代文阅读,大多采用的是 “微言大义,鱼目混珠”的出题方式.一般来说,只要考生仔细对照原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往往就能看出蛛比马迹.这种寻章搞句的阅读方式.确实能磨炼一个人的耐心和细心,可如果学生修炼还不到家那就只能让出题人偷着乐了,因为他设计的 “陷阱”又捕获 “猎物”了.这种貌似缜密的阅读可以把我们训练得在一片西瓜地里最终捡到几粒芝麻,可能把那几粒芝麻都捡到的人有多少呢?

教文类的现代文班阅读就更有意思了,我们的阅读常是“一千读者眼中有一千哈姆雷特”,如果要考生写他眼中的哈姆雷特,那岂不是显得我们出题人太没水平,又不能有标准答案,不具备“可操作性”,当然不能这样考。于是,一般是以这样的方式出题。哈姆雷特说出在“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戏剧?以下不属于哈姆雷特忧郁原因的二项是什么如果这样的题目考生能拿满分.估计想不是天才都难,因为它根本不考查考生的阅读所得,而是要考生揣摩出题人的对作品的理解.《南方周末》曾登载作家余杰的文章,说他在回答以他本人的文章命题的作者写作意图时,竞与答案大相经庭。也就是说,作家本人在回答自己的创作意图时,,竞然答错了,这简直是一个黑色幽默.可我们已不知被幽默了多少回.而且还有可能被继续幽默下去.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那些能熟练驾驭我们语言文字的大作家们考现在的语文试卷为什么竞然只能勉强及格.

至于作文,不说也罢.高考语题作文一出,连初中生的考卷上都是 “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好在作文满分卷越来越多了.总让我们看到了语文全卷可得满分的一线曙光.

时下人说 “误尽苍生是语文”,我觉得 “最误语文是考试”.只要现行的语文考卷模式不变,语文教学的改变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