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大学第二课堂分数重要吗,参加这些活动影响我追剧、看小说、综艺吗?

大学第二课堂分数重要吗,参加这些活动影响我追剧、看小说、综艺吗?

大学第二课堂活动是什么

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有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科技指导创新,考察实习等等。

1、社会实践指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选择做义工、支教、支农,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更多学生则出是倾向于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包括有偿和无偿),在中小学也有在实践基地或军训基地的活动,亦称“社会实践”。

2、志愿活动一般是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或者说,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

3、公益活动是从长远着手,出人、出物或出钱赞助和支持某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公益活动的宣传是目前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用来扩大影响,提高美誉度的重要手段。

4、科技指导创新它以“激发创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宗旨,组织全院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发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并对各团队给予指导培训,从而代表学院参加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各项科技创新比赛。

5、考察实习,实地观察调查:如到各地~水利工程。细致深刻地观察: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勤于~和思索,才能有成就。

扩展资料:

志愿服务是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这一概念既包括地方和国家范围内的志愿者行为,也包括跨越国境的双边的和国际的志愿者项目。

志愿服务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各国和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愿服务突出地表现在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工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中。许多社会运动,比如在消除文盲,免疫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帮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志愿服务

大学里成绩好重要吗?我怎么听我们老师说第十名原则,大学里成绩第一第二的人将来都没什么用吗?

大学里,要学好你的专业知识,这是肯定的,学习成绩与综合能力不冲突,我认为关键要掌握方法,不论是学习还是人际关系,学会抓住机遇,学习的不仅是课本,而是自己的独立判断思考的能力。你要知道你适合什么,而不是盲目学习。多读书,完善自己的思想,自己给自己打分,而不光看试卷的分数,不知道你在哪个学校,有的学校,拿奖学金的不一定成绩好,大学也有很多后门,多涉猎,去学生会多和人打打交道,组织一些活动也很不错。我认为你们老师的说法有点片面了,现在的媒体,也许你本来在学校很优秀,工作后比较稳定,你不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反而一些成绩不好的,做了老板,就会被炒的满天飞,而这些人往往是少数,说到底还是需要你自己判断。不要让我国洗脑式的教育把我们变成书呆子。

第二课堂学分和学分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相同点:

都需按照要求修满才可毕业,通过学分可以评判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学生获得的学分越多,说明学生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在某些大学中,学分也变成了评价学生优秀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不同点:

第二课堂学分与通过课程学习通过考试拿到学分不同,第二课堂学分又被称为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但是的话又有区别,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有的学校对素质拓展学分和创新学分是严格区分的,加分的要求也不同,加分的数额自然就不同了,接下来我们看下部分高校的素质拓展学分加分情况: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和“管理实践学分”四部分构成。

“科研学分”包括参加科技活动获奖、参与研究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著作或论文、研究成果获奖、获得国家专利等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技能学分”是指参加学科专业竞赛、体育竞赛等,获院级及其以上奖励所获得的相应学分,以及获得各类中级及其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所获得的相应学分。

“实践学分”是指参加除教学实践以外的,各类社会文化科技实践活动(包括公益艺术创作、公益艺术表演、文艺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内容),取得优秀成绩、受到校级及其以上表彰,或作为参与者参加本科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公室认定可获得学分的各项活动(包括学校组织参加的校内外学术讲座、报告会、文艺演出、展览等),而获得的相应学分。

“管理实践学分”是指担任学生组织的管理和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的学生,任职一年以上,经考核良好的,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组织活动的范围,给予相应的学分。

扩展资料:

主要功能

计量功能

作为测量学生学习量的工具或手段,这是学分制最早出现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选课制,为了方便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计量单位——“学分”。不同的学校对学分计算办法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与一定学时挂钩。

在美国,对学分的计算办法相对比较弹性,学生每周修习一个小时,修满一学期并经过考试及格就可以获得1学分。而在日本大学设置基准对学分的计算方法有着明确的规定,1个学分至少为45个学时,讲义课、演习课、实验实习课分别按1∶2∶3的比例计算。

当今,学分仍然是衡量学习量的重要工具,但其作为计量单位的功能已渗透到高等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聘任和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核定人员编制岗位、预测学校办学规模、测算办学成本、收取学费、进行财政拨款、调配教学资源以及跟踪评估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认为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测量手段,是一种建立在以测量手段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流通功能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该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使在不同高

校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转换,促进学生自由流动。在美国,高校间学分互认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金融学工商管理培养计划规定,学生至少修满120个学分,其中至少30个学分在亚利桑那大学修得,最后30个学分至少在亚利桑那获得。不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学分互认,就是高校与中学之间也有学分互认的做法。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部分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994年,湖北省武汉大学等5所院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宗旨,实施五校互相选课、辅修双学位的“联合办学”。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实现跨校、跨学科辅修制度。但是,由于中国的学分制改革还不太成熟,这种学分互认改革还只是刚刚起步,能够跨校交流学习还只是局部性质,能够走出国门的跨校交流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资源配置功能

就资源的配置方式而言,学年制与学分制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在高等学校里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学校对构成资源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运作、调控、评价,形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同模式和方式。在学年制状态下,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习方式都是教学计划中预先设计好的。

学年制的教学资源配置更多具有计划性质。但是,在学分制状态下,由于实行了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前或推迟毕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课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因而,谁也无法对每个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做到精确的估算。

这一结果导致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时,无法按照学年制的那种一成不变的指令性计划进行预先设置,只能根据长期的经验判断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并结合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因而,学分制资源配置更具有市场性质。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由于资源本身的短缺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要求,不可能存在完全学年制或完全学分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学分制与学年制两种配置方式可能并存。所以,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变化也不只是简单地以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取代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寻找某个最佳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效益。

契约功能

传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基于一种知识传授关系以及道德教养关系,这种理解使教师往往以一个知识传播者或道德宣教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甚至还赋予教师监护的职责,“教不严,师之惰”。而学校部门往往也站在监护或管理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由于这种理解的偏差,使学校经常处在一种错位和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学分制的这种契约功能随处可见,例如,市场行为对高等教育的渗透使按学分收费成为必要。这一改革一方面会推动学校必须精确地核算每门课程的办学成本和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依法治教意识,实现内部民主管理。另一方面,这一改革会使每个学生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在选择课程时更加慎重,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分类分流功能

在以往学年制教学管理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类型单一,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就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和分类,这也是当前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当前的学分制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推出自由转专业,推行按大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趋势分类培养,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做法与其说是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但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实际上又是对人才进行一次分流筛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分制

大学里的成绩重要么

展开全部

从我现在工作以后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是应该大学应该重点培养的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趁大学时期,多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一定要让自己学会与各色人相处,这是我的教训,我做人就很直,不喜欢的人,肯定表现在脸上,不会假装的,导致喜欢我的人非常喜欢我,不喜欢我的人非常恨我,这在大学期间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工作以后对你的影响也非常大了.一定要学会与任何人相处,最高境界是,让别人看不出你跟谁关系不好了,这是一为三十多岁非常成功的客户经理教我的!

然后,就是要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多接触接触社会,干些兼职,但不是说像发传单这样的兼职,你可以去试着找家公司做实习生,钱多少是没有关系的,重要的是你能学到很多社会经验,这对你将来找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说实话,刚毕业的大学生其实在成绩方面绝大多数都还是差不多的.这个时候,人家看的就是你的经历了,我当年同时毕业的同学里,活生生的例子非常多,现在和领导谈话多了,你能看的出来,多去锻炼一下自己.

我还建议你多参加学校的社团,而且,当有选举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参与,以后从用人公司的角度来说,这反映出你是积极向上的,而且,既然你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肯定,你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沟通技巧肯定也是不错的!

我现在才觉得,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还有很多重要的事做,不过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机会再去实践了,但你有,希望我的经验教训能对你有些作用,祝你前途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