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模式?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主要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争论得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如何处理好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也就成了在中国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与传统的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视为对立概念的观点相反,杨江南在用10多年写成的新书《教学反思:高分与素质并重的学习方法》中指出,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在考试的存在,而在于师资、文化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能够应付好考试,而且会比单纯的应试教育做得更好[2] ,因为它能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来从长远的角度提高考试成绩。

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不同定义常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此,素质教育可以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实施

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在网上常常会看到谈论或讨论这方面的一些帖子,这也是许多人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为此,我来给大家提供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和讨论。

1996年5月1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亲赴湖南去视察汨罗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去了解汨罗12年来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并作了重要讲话,题目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就讲到了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及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现将有关内容摘要如下:

21世纪即将到来,全世界都在思考怎样迎接21世纪。对于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我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我们能不能赢得这场挑战,抓住这个机遇,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资金,也不是设备,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素质和人才问题。我国有12亿人口,如果12亿人口的素质提高了,世界上任何国家是没有法子跟我们竞争的。如果我们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就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可能是一个十分沉重的包袱。所以,说到底是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去过很多地方,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地方哪怕条件再差再穷,如果有素质比较高的人,这个地方也可以较快地脱贫,甚至可以致富。所以说,人的素质是最根本的。当然,我们也需要高层次的人才,高到博士、院士,但任何一个国家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人才是分层次的,结构必须合理。我给北京市大学生作报告时讲,如果把在座的或者北京市的大学生都培养成博士,我们国家很多工作将面临极大的困难,都去搞科研,就没人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了。如果把医科大学的学生都培养成医学博士的话,谁来当临床医师呢,恐怕那时医院的护士、打扫卫生的,也都要博士去做了,这行得通吗?初级、中级人才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量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切实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如果都搞“应试教育”,就是追求培养最上面的少数人,我们的社会怎么发展?面向少数还是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办基础教育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应试教育”与科举教育本质上没有区别。“应试教育”,必须转轨,但也非常困难。现在口头上没有人说应该办“应试教育”,但是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往往还是“应试教育”。这个问题在不少地方还未很好解决。

我觉得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只有全面发展,思想健康,思路宽广,知识渊博,有组织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做出较大贡献。……所以,我们要下决心推行素质教育。

汨罗坚持办素质教育已历时12年,创造了可贵的经验,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学习。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观念抓起,特别是各级领导的观念。……首先是领导的认识,同时还要社会形成共识。为此,要反复宣传,取得各方面的支持、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有一个较好的大环境。现在全国大环境在逐步形成,但还谈不上完善。考大学和重点中学,这仍是两个“独木桥”,……为考大学都希望能进重点中学,升学竞争相当激烈。怎么来解决这个“独木桥”呢?我们已经对宏观教育结构作了规划,现正在向规划的目标发展。……学生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要分流,一部分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各地要因地制宜,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40%进入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40—50%左右能考上大学,50—60%还要接受多种形式的高中后的职业教育。……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把职业教育的体系建立、完善起来,与普通教育相协调、相沟通。这是十分重要的。……再有一点,即今后不能再人为地搞重点中学,把人力、物力、财力、捐助,全往里面投,这样势必削弱了其他学校,就会出来一些薄弱的学校,办学条件、领导和师资力量都很差。……改变这些学校的面貌,校舍、设备往往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校长和老师。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老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

第三,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长期以来,尤其是社会和家长评估学校的标准就是一个升学率。我到一个学校,第一个汇报的是升学率。清华考取几个,北大考取几个,升学的有多少,“状元”有几个,有的学校把高考第一名的名字用金字刻在校园碑上。我说不能刻,他们将来如何还不知道呢。……

第四,要搞素质教育,就必须对校长、师资有更高的要求。应当看到,搞素质教育很不容易,而搞“应试教育”倒反而比较容易,最简单的办法,每天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经常考试就行了。素质教育就不能这样,要研究很多的教育方法。……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怎样用最少的时间能教得最好,获得最佳的效果。……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可以培养孩子以下能力

1.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创造能力培养特别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始终,从小培养敢于创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影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2. 自学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 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社会公德主要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文明礼貌、敬老爱幼是人的最基本道德。

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是为人类当前生存和子孙后代生存的道德。

遵纪守法、勤恳敬业。遵纪守法、勤恳敬业是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贡献。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层次的贡献。

诚实守信、正直向上。诚实守信、正直向上是为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贡献。

4. 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必须在不断学习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5. 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以天下为已任,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最高目标,是科学的人生观。

6. 劳动观念教育: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劳动。人必须成为社会生产力、成为劳动力,能创造财富。

7. 终生学习教育:21世纪是科技革命的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可能在学校学好今后走上社会所需的一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充实、完善。因此,每个人还必须把培养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现代人必须终生学习。

8. 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美感,使之形成对各学科的爱好,启发他们学习的最佳动机,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而审美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永久性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不仅强调受教育者的学习成绩,而且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能力为目标,使其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的着重点:

1、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无论学生的成绩有多好,比成绩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就包含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形式,只注重老师把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变成“理论上的巨人,能力上的矮子”,所以素质教育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的发展。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无疑是素质教育最有意义的途径。

扩展资料:

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

1、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本质是创造性。创造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创造性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

2、自学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

3、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都应该遵循的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遵守社会公德,完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进化和成熟,从为生存而生存、自私、野蛮的动物本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社会公德主要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