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一个北京大学的文科生和一个二本的计算机学生,哪一个更厉害?(对于文科生,学计算机专业哪个比较好?)

一个北京大学的文科生和一个二本的计算机学生,哪一个更厉害?(对于文科生,学计算机专业哪个比较好?)

对于文科生,学计算机专业哪个比较好?

学互联网技术不一定在本地呢 多看看专门的电脑学校

目前学计算机 还是挺不错的好就业,计算机分很多专业如平面设计,UI设计,互联网营销,电竞,动漫,都是非常好就业的专业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有机会的话去电脑学校看看的 对比看哈好点咯

计算机本科专业北大和清华哪个更好

清华的计算机专业好啦 全国计算机学校排名 第一名: 清华大学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 计算机系统结构国家重点学科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院士 3名

国内哪所二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最好?

(1)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下设计算机软件和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智能信息处理、密码学与计算机安全、计算语言学等二级学科。其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98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形式化方法与软件技术、可信计算与密码算法、仿脑计算机理论与模型、语言计算理论。学院对外交流频繁,与卡内基-梅隆大学、柏林工大、东京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

  软件学院为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产业界联系紧密,2002年9月成立了由上海联和投资公司、微软(中国)公司、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浦东软件园和上海交通大学四方合作办学的理事会,并与微软、 IBM、惠普、SAP等知名企业签定了共建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通过选择有相当实力、管理良好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提高学生规范开发软件的能力和水平。

  (2)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隶属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以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体系结构为主要特色,研究方向包括数据库与知识库、网络与分布式系统、软件开发环境、计算机监测、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远程教育、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生物信息技术等。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个硕士点,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复旦大学各专业一般都按照录取人数的120%发放复试通知,复试一般考查英语、操作实验、专业视野、领域热点等内容。

  (3)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优势领域包括软件自动化与形式化方法、分布计算与并行处理、系统软件及其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数据库技术、语言信息处理等。先后成立了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多媒体计算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中心(江苏省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信息安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4)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的首批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学院下设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研究所、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和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0多个实验室。在国家“211工程”建设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科被列为首批重点建设学科。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综合评比中,计算机应用学科以综合实力满分的成绩首批通过。

北京的哪一所二本大学教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教的最好

这有一篇文章可供参考。

多元化专业塑造多元人生

近年来.高校的专业逐渐打破以往的固定、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让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更为开放和灵活。这种变通的方式,很快赢来了考生们的欢迎.这不仅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难度。而且更有利于就业和个人的发展。那么大学里究竟有哪些专业选择模式呢?

    主辅修制

    主辅修制可以说是最早在高校中实行的一种多专业进修模式。辅修专业既可以从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的机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了毕业生的适应性。

    (某男 曾就读中国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现正准备考研)

    高三时我第一志愿是电子工程,第二志愿是计算机,第三志愿是安全工程。结果录取时被扔到第三志愿了。到了大学后知道可以辅修。就毫不犹豫地选了电子工程。一方面电子工程是个“热门”,另一方面它和安全工程有许多结合点.安全里边有很多是要借助于电子技术来做的.比如安全工程里边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探测.要牵涉到许多探测的知识和图像处理的知识.因此辅修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主客观因素结合下的选择。

    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不够,老是撞车。很难兼顾两门,有时不得不只顾一头。不过总的说来。还是有用处。从知识的广度上讲是拓展了一些东西。找工作帮助不大,因为是半路出家,用人单位都不想要,除非自己有科研经历。

作为对主修专业的补充和拓展,也为了让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不少同学选择这种方式进行充电。不过与早些年相比,现在的主辅修制更加完善。科目选择余地也更大了。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面推行主辅修制,即所有的专业都可以辅修。学生只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均可申请辅修毕业证书(即第二专业证书)。辅修课程均是采取跟读的方式进行。除去外语辅修专业单独设置了辅修教学计划之外,其他专业只列出了主修计划中满足辅修要求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课程。8年之内,任何时间修完必修课程均可申请辅修专业证书。全面主辅修制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创造了条件。

    实行主辅修制的高校有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延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

    双学位制

    双学位制与主辅修制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同时学习两个专业。不同的是一个是两份学位证书,一个是辅修证书。但两者也是可以转化的。在一些高校,选修一门专业,达到一定学分后,可以颁发辅修证书。若能达到另一个学分(一般比辅修学分高很多),就可以获得双学位证书了。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想获得双学位肯定比主辅修要辛苦得多。

    (某男 曾就读重庆大学机械学院,现任上海某汽车公司营销一职)

    我曾经在某报纸的一则报道上看到这样一个结论:企业里的高层主管大多当初从事的是市场营销或者财务工作。这充分说明市场营销工作是非常锻炼人的.也是比较容易体现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的。同时.我发觉我个人的性格与综合素质也适合做市场营销工作。所以我的第二专业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第一专业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我在选择之前就有了一个目标:毕业后从事技术性的营销工作,即营销的商品含较高技术性。这样的工作与我的两个专业充分对口,可以较大地发挥我的优势。

    学习两个专业明显感觉到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其实大学里是有足够时间学好两个专业的。大学里无关学习的形色各异的东西太多,充斥到你的头脑与生活中,所以不会利用时间的人才会认为挤不出时问与精力去多学一些本专业外的知识。

不过.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经常有冲突,即在某个时段两个专业都安排了课程,顾此失彼。所以你得判断此时这两个专业的课程对你来说,是到堂听讲的受益大还是课下自习的受益大。平时,别人上完了课可以尽情玩耍,但是自己却要抱着书本去学习。期末大考之前,两个专业十几门课程的考试一下堆到你面前,你只有早做准备,兵来将挡。学习两个专业.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也有两个等你同时攻克。所有这些,要求你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学会充分利用时间.提高上自习的效率,学会利用图书馆里的学习资料。自己把没能在课堂里听到、学到的东西去掌握贯通。  

选第二专业尽量选自己感兴趣和与自己主修专业有联系的专业。比如,学市场营销的可以选法学专业.学技术类的普遍可以选市场营销专业,大多数专业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辅修电子或者计算机类专业.总之.两个专业要有良好的结合点。

实行双学位制的目的是为了在更广阔的学科里调动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一般而言,双学位制度主要在跨大学科之间进行,如工科与管理学科之间的工管型。工科与外语之间的工外型,工科和理科之间的理工结合型。学生只要完成两个跨类专业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即可授予双学士学位。

    但各个大学实行双学位的形式并不一样,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双学位制规定,在辅修专业学习基础上.延长一年学制可以获得双学士学位。

    实行双学位的大学有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延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等。

    转专业

    转专业这几年风头很劲,很多同学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被录取到不理想的专业或是进入大学后重新认识到专业的价值和自己的兴趣,从而提出了转换要求。另外,高校在专业转换的态度上逐渐开明,甚至有的高校规定大学4年最多可以获得4次转专业的机会,也为学生的成才之路大开方便之门。

    (某男,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大二学生)

    我以前读的是城市管理,一年后,就转到了建筑学专业了。其实这两个专业看似相近。好像都是和“城市”挂钩。但学习课程却相去甚远。我就是在学习了城市管理后,觉得自己的空间拓展能力和美术基础要强些.才决定转到建筑学去学习。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学建筑学我的兴趣更大,成绩也更突出。手续吗,就是先提出申请,然后由学校考核,考核通过就可以转了。考核依据主要是高考成绩,根据你的高考成绩来看你是否适合学这个专业,然后进行了几个基本的专业测试。如高数、物理。转专业还涉及一个“转系费”。学校的专业按照“热门”程度分不同的等级,比如通信、建筑等在我们学校来说是很“热门”的专业,就业前景也很不错,所以费用也相对较高.需要3万元;计算机等专业要1、2万;机械、环境等专业相对比较“冷”,要求转到这些专业的同学也不多.因此只要6000元。

    一般来说,转专业的有3种情况。一是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后更能发挥其特长,第二是入学后学生被发现有某种疾病不适宜读该专业,第三是在高中阶段并不清楚专业的具体定义,进人大学后才明白,也可申请转专业。不过在转专业上很多学校都有限制.因为这样转换的结果是“热门”专业人数过多,··冷门,,专业人数越来越少,不利于国家人才的综合培养。为此一些高校提出明确的条件。

    如北京科技大学: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有资格在其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提出转专业申请;转专业所属学校同意转专业申请人不超过该专业一年级学生总数的10%;转入专业所属学校同意转专业学生人数不超过该专业年级学生总数的15%。

    实行转专业的高校还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拓宽口径 按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在2003年的全国高校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实早两年,就有几所高校牵头,实验这种招生方式。

    (某男,北京大学2003级经济学院)

    我是第一届按大类招进北大的学生。像我在读的这个经济学院,2002级以上共分有6个专业,不过我们没有分专业。只是划分了几个班,要到大三才开始选专业。但课程还是挺多的,除了公共课如思想政治修养、体育、英语外。还有我们经济学院开设的必修课如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微积分、政治经济学等。因为是厚基础,宽专业嘛,所以课程比那些划分了专业的师兄师姐要多得多,不过我觉得这样还是有一个好处——和高三时填报专业比起来,减少了很多盲目性.更有目标了。

    另外,清华大学自从2002年起试行并逐步推广“按大类或院系招生”的模式。如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不分专业,只按经济管理学院来招生。学生入学后前两年为全院基础平台课.第三年再分专业进行培养。

    按大类招生的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大学等。

    可以预计.拓宽口径,按大类招生在未来的高招中将成为一股趋势,通识教育将成为主流的人才培养方式。

    跨校选修制

    跨校选修目前还属于实验阶段,在一些片区内试行.动作还略显保守。

如上海财经大学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9所大学实行东北片高校联合办学,实行跨校选修和跨校辅修。学校承认其选修课分数,如果学生完成并取得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由辅修专业开设学校颁发跨校辅修专业证书。

摘自《招生考试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