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古典低地德语和中古低地德语相比,有哪些异同?(古典时代与中世纪有何区别?)

古典低地德语和中古低地德语相比,有哪些异同?(古典时代与中世纪有何区别?)

古典时代与中世纪有何区别?

中世纪(Middle Ages ;公元476~公元1640)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64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公元1640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前期是城邦的繁荣昌盛时代,后期则盛极而衰。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起点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

上古五刑与中古五刑的异同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发制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刑制改革是向中古时期“五刑”的最后冲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中的刑种和刑等,是从这时进入法典并逐渐规范化的。其改革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正式废除了宫刑。从此,在中国古代,宫刑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形成了五种刑种。经过魏晋南北朝各律的不断改进,《北齐律》最终形成了接近“五刑”的五个刑种,它们是:死、流、耐、鞭、杖刑。实际上,与中古时期的“五刑”已十分接近。第三,规定了刑等。上古时期的“五刑”只有刑种,没有刑等。而魏晋南北朝的刑制改革中,不仅出现了刑等,而且逐渐规范,并在律中作了明文规定。

.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发制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刑制改革是向中古时期“五刑”的最后冲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中的刑种和刑等,是从这时进入法典并逐渐规范化的。其改革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正式废除了宫刑。从此,在中国古代,宫刑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形成了五种刑种。经过魏晋南北朝各律的不断改进,《北齐律》最终形成了接近“五刑”的五个刑种,它们是:死、流、耐、鞭、杖刑。实际上,与中古时期的“五刑”已十分接近。第三,规定了刑等。上古时期的“五刑”只有刑种,没有刑等。而魏晋南北朝的刑制改革中,不仅出现了刑等,而且逐渐规范,并在律中作了明文规定。

西方古典艺术与中世纪艺术的异同

中世纪(约476年-1453年),亦称中古时代,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民族国家抬头的时期为止。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古时代是由约476年-1492年,而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更有人认为中古时代是由395年开始的,在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希腊和拉丁文著作,志在重新恢复原先罗马古典拉丁语、艺术及文化,对自公元410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时代”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罗马天主教会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及著名中世纪研究学者查理·H·哈斯金(Charles Homer Haskins)的研究,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PS(西方古典文化在网上我确实没有找到系统的,你只有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咯,我以前的选修课也是西方文化呢,加油咯,好好写)

英法古典经济学的异同比较?

资并导致经济肃条,所以他赞成英14当时实行的“谷物法”。但在

李系图看来,“谷物法”的实施使工资提高利润下降,减少了资本积

累,会阻JI:经济增长。在与马尔萨斯的论战中,李亮团在劳动价值

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e

从1811年他们第一次见面艇,马尔萨斯和李克团就很少在政

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有—致的意见,这可以从他flI长达20

年的大量相互通信中看到.特别是在1815年他们各自对“谷物法”

的研灾,使他们站到了有关自由贸易讨论的对立面上n

在李农图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地租从社会的角度看是一种4;

必要的支付,因为这种支付并1;能带来更多的土地供给。当地租

提高(李余图认为在“谷物法”下它们是会提高的)以后,会把利润

压低。由j‘李亲图特利润看作是带动经济进步的火车头.所以他

将“谷物法。看作是对经济增长的威胁,积极侣导自巾贸易。马尔

萨斯则论辩说较高的谷价对工人有利,H为工人的购买力是与谷

物价格紧密相联的。①他假其他些古典经济学家一样,用“谷物

工资”来描述实际购买力。在有关“谷物法”的争论中的‘个关键

问题是较高的谷物价格是否意味着较高的实际正资,李京图认为

个是并据此论述了自己的其他理论观点、马尔萨斯则站在相反的

立场上、论证了赞成“谷物法”的主张。

李亲团和马尔萨斯对交换价值的看法也很不相同。李系图承

认价值出成本来决定,但竭力将劳动视为决定价值的唯一有意义

的Ld素*4尔萨斯则对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更感兴趣,总想将李

戎图的成本分忻相供求分析结合起来。在4尔萨斯看来.供求原

理决定/斯密所称的“自然价格”以及市场价格。他将“需求”定义

为购买的怠向和能力,将“供给”定义为可供销售的商品的数量和

销售它们的意愿。不论商品需求者的购买意向和能力有多大.他

们都不会在14以低价得到商品时去141高价购买、并a—只要销售者

的供货能力和竞争向市场低价供应了所需数量的商品,需求者的

实际购买意向强度就不会表现出来*出此,价格提高是斋求者人

数、购买意向和购买能力增加或供给减少的结果;价格降低是需求

考人数、购买意向和购头能力减少或供给大堡增加的纠呆。

李病因并没有先全食定马尔萨斯的理论.但认为他的理论对

1:一些细校末节做f过分的关注。在给马尔萨斯的两封倍个他曾

写道:“如果说我太重视理论(我确信我是这详的)f的话.我想你

又太重视实际厂。在政治经济学小有那样多的重叠印那样多的起

作用的因素,以致除非我们确保已看到/引起变化的一切原因并

iX十它们的作俐做丁恰如其分的估计,倡导赞成某一特殊理论将

是极其危险的”⑦.“我想,我们之Dj分歧的某些方向呵以UJ因于你

将我的著作看得比我tT其要做的灾实际。我的目的是阐述各种原

理,为此我/u考虑那些可以展示这些原理作用的重要事项”。①李

东固有很强的抽象理论思维能力,他很清楚他的劳动价值论企他

的整个埋论体系中的作用,所以尽管他的这个理论有很多缺陷,他

仍顽强地将这种理论在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小贯彻到底,以避免

整个体系的崩溃*相比之下,4尔萨斯这方面的能力似乎要弱一

些,表现在他在与李系图的争论中常常处f劣势并常发生动摇,例

如他曾写迈:“当我仍未为李宏图先生的逻辑折服的时候,但有时

却被他的权威动摇/.内为我对他那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的天赋评

价极高,并深情他对真理的热爱和真诚。”③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解

释丁,为什么/t当时李亲图的经济理论Kg4\是丐尔萨斯的经济理

论成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主流。

马尔萨斯和李亮图的意见分歧,是外国经济思想史亡经济学

家之间的最著名的分歧之一·,无论是在历史亡还在当代,经济学家

之间确实常有意见分歧.这些分歧无疑会使那些想在经济学中寻

找所有人都一致同意的真理的人感到沮丧。但是正如我们比较李

嘉图和马尔萨斯的经济理论时看到的.他们的分歧很少发生在理

论原则方面.更多的是发生在对理论原则的解释、分析方法的运用

和具体政策的建议方面。例6u,李系图和马尔萨斯在地租的基础

理论方面是没有意见分歧的,但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分析方法和政

策建议的不同,却为他们各自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争论留下

了相当大的空间,以致他们的理论的一致的方面都显得不重要了。

基础理论的个立性和客观件要比对它的解释和运用的中立性和客

观性大得多,受价值判断的影响则是前者小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