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县思源小学一年级怎么通知上学?(小学一年级入学需要哪些手续 及流程)
小学一年级入学需要哪些手续 及流程
办理小学生入学的程序(一)具有本区常住户籍并实际居住在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入学年龄以当年招生意见公布为准)
(二)具有本区常住户籍并实际居住在户籍所在地的有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轻度智障残疾儿童。盲、聋哑儿童应到广州市盲人学校、聋哑学校报名就读。?
(三)适龄儿童及父母均没有本市常住户籍,但符合广州市教育局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性照顾借读条件,在本区有法定监护人和监护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年龄以当年招生意见公布为准)1、具有本区户籍且实居地与户籍同址的适龄儿童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1、以小孩法定监护人(父或母)为业主的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近期已购房但暂未办理房产证的,需提供购房综合税发票和购房合同);2、与房产证地址一致的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复印户口簿中的首页和适龄儿童所在页);?
2、若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没有房产,需租住房屋的,须提供市房管局认可的或符合有关规定的合法的房屋租赁合同,所租住房屋应为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广州市的唯一居住地。?
3、儿童在幼儿园或区级以上医院体检证明(项目包括肝功能检查情况);
4、《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证》;
5、符合政策性照顾借读条件的需提供:
①按分类一览表中相对应的类别要求提供相关的证明;
②法定监护人的房产证或暂住地证明;
③小孩体检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证;《儿童计划免疫接种证》。1.资料备齐后,按规定时间由法定监护人带适龄儿童到地段小学登记;
2.由小学审核后交小学教育科审批;
3.小学教育科审批后交学校并由小学发放录取通知。注意:1、若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父或母)没有房产,在我区居住的房屋需为适龄儿童和法定监护人(父或母)在广州市的唯一居住地。
2、凡因主观原因造成人户分离的,家长应在报名前迅速把户口迁移到小孩监护人(父或母)房产所在地,使人户一致,并到房产所在地的对口学校办理登记。如发现为选择学校而临时迁移户口的,将另作处理。
3、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免予入学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居住地所属的登记学校提出书面申请,附上区级以上医院证明,并报区教育局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延缓入学期满,应即入学。?
4、凡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由区教育局统筹分配学位,学位分配通知书由家长到登记学校或指定学校领取。(领取时间以当年招生意见公布为准)
5、对不依时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又符合我区招生条件的适龄儿童,由区教育局根据学位情况统筹安排学位。补登记工作由广州市教育局统一时间安排,由家长携带适龄儿童和所需的证明材料到区教育局统一办理。?
6、具体招生政策及小学地段划分以当年公布为准。
7、特殊情况请直接咨询越秀区教育局小学教育科。
小学一年级入学问题
二, 入 学
第三条 所有适龄儿童应依法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截至当年8月31日)的儿童,按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到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小学办理入学手续.一年级新生名册由学校上报教育行政部门,经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新生即取得学籍
--------------------------------------------------------------------------------
福建省教育厅文件
闽教基〔2007〕77号
关于印发福建省小学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福州实验小学,福建师大附小: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小学学籍管理,规范小学办学行为,满足初等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福建省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学籍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最基础的常规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规范学籍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同时要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各地执行本办法的情况及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请及时报我厅基础教育处.
福建省教育厅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教育 小学 学籍 管理 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 2007年12月27日印发
福建省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规范学校管理,保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福建省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的全日制小学及特殊教育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
本《办法》按学校管理的隶属关系,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学校校长负责组织实施.
二, 入 学
第三条 所有适龄儿童应依法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截至当年8月31日)的儿童,按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到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小学办理入学手续.一年级新生名册由学校上报教育行政部门,经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新生即取得学籍.
小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服务区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划定.认定学生实际常住户籍所在地应坚持学生户籍所在地与法定监护人户籍所在地相统一,学生户籍所在地与实际常住地相统一的原则.
盲,聋,弱智等残疾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
第四条 适龄儿童需要免入学,缓入学的,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免入学和缓入学证明,经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因身体原因申请免入学,缓入学的,应当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缓入学期满仍不能就学的,应当重新提出缓入学申请.
第五条 小学应创造条件接收视力,听力,智力等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条件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六条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流动人口子女,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初等义务教育的,可以向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就读.流出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流出学生保留学籍.流出学生需返回户籍地,要求回原学籍所在学校就学,学校不得拒收.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条件,并建立专门学籍,列入事业统计.
第七条 外国学生入学必须符合教育部《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八条 小学入学分班应采取随机分配的办法进行,不得通过任何面试,笔试等方式为学生分配班级,更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每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45人.
三,考勤和素质发展测评
第九条 学生上课,参加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都实行考勤.学生上学期间应按规定时间到校和离校.因故不能按时上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怎样报名
通知上会有上学时间的,到时你去学校会有报名的专用地方,一般设在校园显眼的地方。
小学一年级入学详细条件有哪些?
各省市可能因办学条件不同,入学条件也有不同。以河北省为例,年龄方面,根据往年小学入学政策,规定结合市区实际,生源较少的地段应该招收六周岁儿童入学,保证六周岁三个月儿童全部入学;个别生源较多的地段,经当地区教育局的批准,可以进行适当的控制,但必须保证六周岁六个月儿童全部入学。对于外地户口,可以凭借户口本,暂住证,身份证完成入学。
小学一年级入学需要的材料:
1) 从学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中打印出来的学龄人口信息采集表
2) 全家人的户口本(原件、复印件)
3) 家庭实际居住地证明(房屋产权证、租房合同等原件、复印件)
4) 出生证明(原件、复印件)
5) 一张近期一寸免冠彩照
如果孩子是非本市户籍:
1) 从学龄人口信息采集系统中打印出来的学龄人口信息采集表
2) 外省市在本地借读证明原件(打印版)------ 到本地暂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开具
3) 监护人双方在本地的暂住证(原件、复印件)
4) 监护人双方在本地工作证明(原件、复印件)
5) 在本地的实际居住地证明-----房屋产权证、正规的租房合同(原件、复印件)
6) 全家户口本(原件、复印件)
7) 出生证明(原件、复印件)
8) 一张近期一寸免冠彩照
以下情况的非本市户籍孩子可享受按本市户口对待:
1) 持有区教委开具的《台胞子女就读批准书》
2) 全国博士后管理部门开具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介绍信》及其父(或母)的《进站函》
3) 部队师(旅)级政治部开具的随军家属证明及现役军人证件
4) 区侨务部门开具的《华侨子女来京接受义务教育证明信》
外省市户籍的孩子如何开具借读证明:
外省市户籍适龄儿童,由其父母持下列材料经暂住地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确认后开具在本地借读证明:
1) 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双方在本地的暂住证(原件和复印件)
2) 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本地的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其中实际住所证明可以试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房屋产权证,也可以是正规住房租赁合同;
3) 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原件和复印件),非农业户口学生父母
4) 学生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原件和
复印件)
5) 学生全家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
如果孩子是外国籍的
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留许可”且家庭实际居住地在本地(凭房屋产权证或正规的房屋租赁合同和情况说明)
其他准备
一、心理上的准备
1、家长抽出时间带孩子到小学去看一看,让孩子熟悉一下学校的校园环境。
2、培养孩子一心一意、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认真做事的习惯。
3、告诉孩子从上学起,就要努力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告诉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二、生活上的准备
1、固定孩子摆放物品的位置。 2、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
三、物质上的准备
与孩子共同准备学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