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农环境的建筑废弃物信息模型(CWIM系统)的质量管理系统是怎么运作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环境
你是指软件环境,还是硬件环境。
软件环境主要是指机器的操作系统,如微软的windows系统,linux,unix,AIX等。还要操作系统之外还有如数据库,编程语言等。
硬件环境主要是主机。如果服务器,单机,网络设备,打印设备等。
环境信息系统
资源信息系统是一种以资源清查、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为内容,为区域规划、开发、管理和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与宏观决策咨询的地理信息系统。有专题性的,有区域性的,且具有不同层次和规模。如美国森林调查局发展的全国统一使用的资源信息显示系统(RIDS);加拿大用于土地清查的加拿大土地信息系统(CGIS);美国水资源管理系统(WRDM-S)等。专题性资源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广泛。以北美林业为例,它用于更新和管理现有森林清查数据,并为森林管理(如采伐、造林、道路结构和流域保护等)建立模型和进行规划。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不仅在于大大缩短森林清查周期,同时在采伐量计算、火灾模拟、管理决策规划等方面具有优越性。直至1936年,北美已建成不同规模和级别的系统数量在100个左右。中国从80年代起已着手建立国家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本书作者积累多年来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经验,将环境科学中的众多实际问题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本书注重阐明基本概念,界定研究范围,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环境系统中典型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具有鲜明的特点。读者在掌握本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可以举一反三。本书的出版面世,标志着我国环境信息系统的教材建设进入一个重要阶段,必将对环境信息系统的教学和研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http://product.dangdang/product.aspx?product_id=8930266
管理信息系统 的习题。。需求答案 一定要准确
管理信息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数据是记录下来的可以被识别的 符号 。
2、信息是加载在数据之上的,构成一定含义的一组 数据 ,即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反映。
3、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集中式信息系统和分布式信息系统两大类。
4、在Client/Server网络计算模式中,应用可分为前端的客户机和后端的服务器两个部分。
5、防火墙是网络上的一种访问控制技术,主要有两种技术:一是包过滤技术,另一种是代理服务。
6、软件复用主要有三种技术:软件构件技术、软件生成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
7、构件模型由构件与容器两种主要成份构成。
8、文件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有三种方法:顺序存取法、索引存取法、直接存取法。
9、E-R图中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也称为三要素:矩形框、椭圆形框、菱形框。
10、数据项是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记录是具有一定关系数据项的一个有序集合,是文件中可存取数据的基本单位。文件是一组具有相同结构的同类记录的集合。
11、在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经历三个层次的变换,分别是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数据世界。
12、关系模型中有三类完整性规则: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13、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具有三级模式结构,分别是外模式、模式、内模式。
14、数据库系统可以分为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
15、数据模型可分为两类:概念模型和结构模型。
16、数据库的二级独立性分别是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17、数据库领域最常用的数据结构模型主要有三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18、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在部分。
19、结构化系统设计(SD)方法以数据流程图为基础。
20、系统设计说明书包括《概要设计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两部分。
21、输出方式常用的有两种形式:即报表和图形输出。
22、系统实施主要包括应用程序的编制、系统的测试以及系统的转换。
22、系统评价是对一个信息系统的效能进行检查、测试、分析和评价。
23、程序结构方法主要有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两种。
23、系统测试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测试和机器测试。
24、人工测试主要有三种方法:个人复查、走查、会审。
25、机器测试有两种方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
26、系统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评价:系统的技术性能评价和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
27、系统的经济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和间接效益指标两类。
28、软件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软件质量度量、软件质量保证策略和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三个方面。
29、信息系统模型分为系统概念模型、系统逻辑模型、系统物理模型和系统数据模型。
30、系统建模方法可以分为传统的结构化方法和现代的面向对象建模。
31、标准建模语言UML的定义包括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部分。
二、选择题
1、JSD是一种描述和实施计算机系统的方法,不属于其应用的范围是( B)
A.需求描述 B.逻辑系统设计 C.程序实施 D.应用系统设计
2、下列哪项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A)
A.系统的观点 B.数学的方法 C.辅助决策 D.计算机的应用
3、下列哪项不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B )
A.决策支持系统 B.专家系统 C.集成生产系统 D.数字化系统
4、充分发挥借鉴外部的产品和技术,并利用企业自己业务需求明确和开发力量的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是采用( D )。
A.自行开发 B.委托开发 C.合作开发 D.协作开发 E.市场购买
5、下面是管理信息系统特有功能的是:(C )
A.收集信息 B.加工信息 C.数据处理 D.信息的更新和维护
6、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是:( D )
A.高登·戴维斯 B.肯尼万 C.劳登 D.法约尔
7、下列不属于数据仓库基本特点的是( B )
A.面向过程 B.集成性 C.时间变异性 D.稳定性
8、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通常采用( )的总体规划和( )逐步实现的顺序。 ( B )
A.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B.自顶向下,自底向上 C. 由具体到总体,由主到次 D. 由主到次,由具体到总体
9、下列哪个是虚拟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 D )
A.矩阵组织结构 B.动态联盟 C.事业部组织结构 D.H型组织
10、系统分解原则是( B )
A.总体规划原则 B.功能聚合型 C.逻辑分析原则 D.层次原则
11、管理具有五大基本功能,以下哪一点不属于五大功能?( C )
A.组织 B.协调 C.决策 D.指挥
12、信息系统集成可以分为几个不同层次,下面哪个不属于这几个层次的集成?( B )
A.信息集成 B.系统集成 C.硬件集成 D.软件集成
13、管理对象是( B )
A.主体 B.客体 C.目标 D.职能和手段
14、关于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管理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是统一概念 B.管理部门中按职能划分是最合理的
C.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D.管理部门划分是以纵向分工为基础
15、信息处理过程的第一步是( A )
A.信息的收集 B.信息的加工 C.信息的传输 D.信息的存储
16、以下哪项不是系统分解的原则( D )
A.可控性 B.功能聚合性 C.接口标准性 D.整合性
17、一个组织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其方向和目标是由什么确定的( D )
A.项目负责人的观点 B.外部的环境 C.经理的长处与抱负 D.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
18、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C )
A.信息系统的效益分析和实施计划; B.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以及计划指标的分析; C.信息系统的外部环境以及对设备的要求; D.系统的功能结构、信息系统的组织、人员、管理。
19、下列有哪项不是战略规划的特点( D )
A.目标明确 B.可执行性良好 C.组织人事落实 D.灵活性差
20、战略规划的内容由三个要素组成,下面选项中哪个不是其内容( D )
A.方向和目标 B.约束和政策 C.计划与指标 D.经理的愿望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战略规划是分层次的 B.基层是没有战略规划的
C.企业的三层战略中各级均有二个要素
22、下列有关战略规划的论述错误的是( C )
A.战略规划一般均是一次性的决策过程 B.参加规划的专家对以后实现规划负责 C.战略规划要求外部的变化适应内部的变革
23、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最常用的三种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 C )
A.关键成功因素法 B.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C.零线预算法 D.企业系统规划法
24、BPR在利用IT技术简化过程上的纵向集成原则是指( D )
A.权力集中,压缩层次 B.权力下放,拓展层次 C.权力集中,拓展层次 D.权力下放,压缩层次
25、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重心向( C )阶段偏移。
A.系统开发可行性研究 B.系统分析 C.系统实现 D.系统维护 E.系统设计
26、面向对象方法中的类是对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个或多个( C )的描述
A.数据 B.实例 C.属性 D.对象
27、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阶段应产生的文档是( D )
A.可行性报告 B.设计说明书 C.用户手册 D.系统说明书
28、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是( C )
A.生成逻辑模型 B.调查分析 C.将逻辑模型转换成物理模型 D.系统实施
29、在现代系统设计系统中,工作量最大的是( A )
A.系统调查 B.系统分析 C.系统设计 D.系统实施
30、以下哪一步属于系统开发过程的系统分析阶段:( A )
A.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B.分析用户需求 C.用户培训 D.对系统进行评价
31、()是对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的描述,通常在这种描述中也包括对怎样创建该()新对象的说明。 (C )
A.对象 B.类 C.属性 D.方法
32、以下哪个不属于原型化方法的类型( C )
A.探索型 B.实验型 C.理论型 D.演化型
33、系统分析阶段的最后结果是 ( C )
A.系统逻辑模型 B.甘特图 C.系统说明书 D.系统开发计划
34、系统(详细)调查主要解决以下哪些问题 ( D )
A.调查了解现有业务情况 B.弄清需要做什么 C.如行做 D.A与B
35、一般信息流是通过()产生的( C )
A.人才流 B.资金流 C.物流 D.车流
36、下面几项中不属于数据调查内容的是( B )
A.输入信息 B.数据汇总 C.信息处理过程 D.代码信息
5.数据流图(DFD)的基本符号有几种( B )
A.3 B.4 C.5 D.6
37、我国通常采用的较易为用户和开发人员双方接受的语言是 ( D )
A.自然语言 B.结构化语言 C.程序化语言 D.结构化汉语
38、DFD父图拥有的子图数()父图中的加工个数( C )
A.等于 B.大于或等于 C.小于或等于 D.不确定
39、在使用判定表进行是非判断时表中存在3个条件,共有4种行动方案,则实际的条件组合综合可能性有几种( A )
A.8种 B.4种 C.16种 D.12种
40、下列系统划分方法中,( B )的可修改性最差
A.时间划分 B.职能划分 C.顺序划分 D.数据拟合
41、下列系统划分方法中,( A )的可读性最好
A.过程划分 B.逻辑划分 C.时间划分 D.环境划分
42、下列系统划分方法中,( B )的紧凑性最差
A.顺序划分 B.数据拟合 C.过程划分 D.环境划分
43、下列模块的内聚方式中,( D )的耦合度最高
A.巧合内聚 B.过程内聚 C.功能内聚 D.通信内聚
44、下列模块的内聚方式中,( B )的性能最好
A.巧合内聚 B.过程内聚 C.功能内聚 D.通信内聚
45、一般来说,按职能划分子系统,按( B )划分模块的方式是比较合理和方便的
A.逻辑 B.时间 C.过程 D.通信
46、一个系统的模块结构图一般有( C )种标准形式。
A.1 B.2 C.3 D.4
47、一个合理的模块划分,要满足( D )的原则。
A.耦合小,内聚小 B.耦合小,内聚大 C.耦合大,内聚小 D.耦合大,内聚大
48、模块的耦合、内聚、作用范围与控制范围的关系对系统的( A )有影响
A.可靠性 B.可理解性 C.可修改性 D.可测试性
49、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维护工作量是对( A )的维护
A.数据 B.程序 C.代码 D.设备
50、"程序各部分相互独立,程序之间只有数据联系"指的是系统的( B )
A.可维护性 B.适应性 C.规范性 D.可靠性
51、下列方法那一种属于白盒测试法?( A )
A.边界值分析法 B.等价划分法 C.逻辑覆盖法 D.错误推测法
52、在以下覆盖标准中最强的是( D )
A.条件覆盖 B.条件组合覆盖 C.语句覆盖 D.判定覆盖
53、下面那些技术不是黑盒法采用的技术( C )
A.等价划分法 B.边界值分析 C.错误推测 D.逻辑覆盖
54、( A )是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花钱最多、延长时间最长的活动。
A.系统设计 B.系统实施 C.系统分析 D.系统维护
55、系统维护过程中建立了维护方案后应当进行的是( C )
A.修改程序 B.调试 C.考虑涉及的范围 D.理解系统
三、名词解析
1、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定义:P4页
2、系统的概念。P2页
3、什么是浏览器/服务器模式。P28页
4、什么是J2EE。P36页
5、什么是Servlets,EJB,JSP,JDBC?P40页
6、什么是软件复用?P42
7、什么是构件?什么是构件模型?P43
8、什么是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P50
9、什么是实体、实体集、属性、实体标识符、联系?P51
10、什么是数据仓库?P67
11、什么是模块间的耦合?P126
12、什么是模块的内聚?P127
13、什么是项目管理?P185
14、什么是软件质量?P195
15、什么是CMM?P203
16、什么是模型?P218
17、什么是OOSE?P224
四、简答题
1、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P4页
2、简述系统的特点。P3页
3、采用Client/Server模式有何优缺点?P27页
4、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有何特点?P28页
5、J2EE所提供服务的特点是什么?J2EE优势体现在哪里?P41页
6、的多层应用分别由哪风层组成?P37页
7、J2EE的组件分为哪几类?P37页
8、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P21
9、说明数据设计的基本步骤。P139
10、代码设计的目的是什么?P147
11、图形界面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P155
12、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是什么?P158
13、系统实施的内容和步骤是什么?P163
14、系统测试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P167、168、170
15、简述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结构?P164
16、简述系统转换的方式和各自的优缺点。P171
17、简述系统技术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和方法。P176、177
18、软件测试分为几个步骤?简述每个步骤的主要内容。P199、200、201
19、CMM成熟度分为哪几级?P204
20、MIS文档在项目开发、运行的整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P206
五、问答题
1、试述Microsoft数据仓库的解决方案?P74
2、设有如下环境:一个班级有多名学生,一名学生只属于一个班级。一个学生可以选修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由多名学生先修。一位老师可以讲授若干门课程,一门课程只有一位教师主讲。每位教师只属于一个教研室,一个教研室有若干名教师。请用E-R图画出概念模型。
请问下 COBIT在企业管理中是如何应用的?
谭小芳老师认为COBIT以其关注业务、面向过程、基于控制和度量驱动的主要特性,能够对IT和业务进行联系和控制。COBIT主要是一种IT治理工具,同时还可作为建立和改善企业的IT内部控制和进行IT审计的指南。COBIT的四个领域关注的是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对于我国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作为IT治理的核心模型
有效的IT治理必须保证组织战略与IT战略的一致性,以组织战略作为IT建设与运行的根本指导。对IT进行角色定位,从业务的视角创造信息技术指导原则,充分利用组织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避免建设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组织的决策。
COBIT定位于IT治理的目标和范围,并与企业的治理准则相协调。COBIT认为IT治理是管理层和董事会的责任,它通过领导、组织结构和相应的过程来确保IT支持并拓展组织的战略和目标。它是一个集管理、问责制和监督为一体的质量控制系统。COBIT将一些最佳惯例进行整合并制度化。来确保组织的IT支持业务目标。从IT治理的五个关键领域来看,战略协调、价值交付、风险管理、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都与COBIT的目标、标准、惯例和成熟度模型建立了映射关系,这使得IT治理在实践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指南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欠缺长期的、整体的规划;重建设。轻管理;萤收益考量,轻风险与成本管理;重技术、工具,轻过程、知识;企业业务战略变化较大带来的用难。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的控制机制。缺乏每个环节上的控制目标,信息系统没有满足业务需求,或者在使用中由于缺乏有效手段,而导致使用效率过低,进而影响到业务的正常运作。
COBIT的4个领域涵盖了IT规划、建设、运行和监控整个生命周期,每个过程都有清晰的控制目标、成熟度模型,明确了过程的角色和职责,将各种目标统一于COBIT控制模型。COBIT的这些特性可以让企业从业务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和设计信息系统,而且借助于控制只标和成熟度模型,可以让成本效益原则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贯彻。过程角色和职责的明确,既是科学管理原则的贯彻,也能够弥补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制度的缺失。
(三)作为建立和优化IT内部控制的参考
许多国内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解目前仍停留在人工控制的层面,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来降低大量使用关键的信息系统而面临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IT部门之间以及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来保证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能够充分满足业务的需要。企业缺乏有效的IT内部审计机制来监督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缺乏完善的对数据及系统的访问控制管理,缺乏对系统变更的有效管理,缺乏完善的系统开发管理,缺乏完善的系统运行控制,导致系统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发现解决故障而造成数据的丢失等(高智纬,李可,2006)。这些问题是那些大量应用信息系统的国内企业所亟待解决的,否则风险威胁一旦转变为现实的损失,损失程度将可能是企业难以承受的。
COSO虽然是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全球性框架,但它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框架,没有对具体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做出指引,更没有针对IT环境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因而其对于IT环境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COBIT是一个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和控制框架,而非内部控制框架,它依然是以COSO框架为基础,围绕IT控制环境的若干方面提供概括性的指引,COBIT不仅在其控制同标与COSO的控制目标之间定义了清晰的联系,而且还将它的34个过程与COSO的5个要素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COBIT针对IT环境制定了一系列详细控制目标,并将这些控制目标置于一个逻辑性的控制结构下,其应用性较强。因此可以说,COBIT框架是IT环境下COSO框架的有益补充。
对于尚未建立IT内部控制的企业而言,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对一些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对于已经初步建立了IT内部控制的组织。可以参照COBIT的要求对企业IT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差距,进而确定需要增加或者完善的控制点,对每个控制点的控制活动必须进行清晰的描述和文档化,这些控制活动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最终形成IT控制矩阵。企业必须完成一整套与IT控制相关的文档,随后通过细致扎实的工作落实已被确定的IT控制点,从而使IT控制得到贯彻实施。
(四)作为IT审计的工具
IT审计的目的就是要从制度保障方面,彻底解决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实施、维护和控制过程中,与企业业务、管理和战略的融合问题。通过量化的方法,衡餐信息系统对企业业务带来的影响.进而评估这些影响种的风险因素和价值因素,有目的地对信息系统的质量、方法、过程和绩效,出具类似财务审计意见的报告。以便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够真正了解和把握本企业内信息系统的核心作用。
IT业务流程是COBIT关注的焦点,对每一个lT业务流程。COBIT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目标、相应的实现这些控制目标的控制程序,评价这共控制程序是否存在,并被有效执行的一系列审计程序。该标准为IT治理、安全与控制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公认标准,以辅助管理层进行IT治理。为了改善对IT过程模型的理解,COBIT为每个IT过程进行了定义,对每个过程及基本输入/输出及与其他过程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确定它从哪个过程来,到哪个过程去,或是否有其它路径。这些输入,输出的连接使COBIT中的关键过程被确定下来。方便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及其相关控制的理解。
在运用COBIT实施IT审计时,可从COBIT有关过程中的控制目标入手,进行风险分析,得出与该过程相关的风险控制目标,再从风险控制目标中导出与该目标相关的风险控制点。针对每个风险控制点,结合企业自身的技术特色,找出其所包含的风险检杳点,风险检查点又可以组成对相关部分的检查表。针对检查的结果,与COBIT相关部分中的要求相比照,找出相关的薄弱点,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风险控制目标和风险枪查点之间的推导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下而上,即从具体的管理过程或技术实施措施人手。从中得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对相应的风险控制点进行提炼。最后得到风险控制目标;一种是自上而下。从风险控制日标出发.将其进行分解,得到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并对其进行细分,直到能够直接得出检查点为止。最后将得到的风险控制日标与COBIT相关过程的控制目标相比较,以确保整个信息系统审计目标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