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奖是放在其他奖类吗?(教师评职称县的二等奖与市的三等奖一样吗)
教师评职称县的二等奖与市的三等奖一样吗
展开全部
据我所知,评中教一级要当够三年班主任,有一定文章发表,评不同职称文章数量要求不同。可以用于评职称的文章要求达到县级一等奖,或市级二等奖,或省级三等奖。还要通过普通话考试。评到中教一级后在过五年才有资格评中教高级职称。工资的兑现会有点时差,但不会不兑现。应为加的不是很多,有可能他/她不知道。每年会给每个学校分配名额,大学校的名额会多些,小学校就很少。评职称首先要通过学校这一关,然后学校再上报教育局。学校推上去的不是全都能评下来。但学校没有把你推上去,肯定评不了。如果你有特别的教学经历(具体有明文规定)可以适当照顾。现在评职称文章卡得越来越严了,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论文要求没那么高的,县级二等就能充数,现在不行了。当然,各地可能还有差异,我仅知道我所在地区的情况
评职称时什么样的获奖证书管用
通常要求各级行政单位主办的各类比赛。这样的获奖证书肯定管用。现在有的一些民间的组织团体协会举办的这样的大赛证书含金量太低,评职称不认可。
教师职称改革,把评聘权下放到学校好不好
交谈中,有的老师快人快语地说:“将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学校,领导当然就当仁不让了!”一句简单却带有愤激的话,虽有失偏颇,却不难窥出部分学校干群关系的不和谐,甚至是紧张。
如此语境下,要走出职称评聘的尴尬,必须重塑校领导与普通教师的平等关系。换一句话表达,就是要在这个特定的群体中打通公平、公正、公开的评比评价通道和用人通道。
职称评审的关键环节主要是三个,第一,评审方案的制定;第二,岗位职数的确定;第三,具体的评审操作。现实状况是,中级和高级职称受职数限制,竞争激烈,初级职称没有限额,只要达到基本条件就可以评聘。如果将需要通过竞争的中级和高级职称岗位职数、竞聘条件、评比过程全部置于阳光下,公开操作,那么,评聘获得成功者皆大欢喜,落选者也会心服口服。
山东的刘炳明老师认为:“即使将职称评聘权下放给学校,也应由第三方专家制定职称评聘方案,不能应由学校领导决定,更要杜绝实施评聘前一分钟由校领导组织教师简单举个手便通过所谓方案的假民主,要确保民主程序不出问题。没有民主,就没有符合人心的方案和有效监督。”事实上的确是这样,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民主氛围,普通教师很难有话语权,要行使权力就很难。如果一所学校缺乏有效监督,也很容易出现抱团取暖,形成利益小团体。关键是,如果将职称评聘权下放给学校,自己缺乏有效监督,违规现象难以避免,由第三方制定规则并进行监督,依然是较完美的办法。
湖北的王胜林老师进一步说:“职称评聘权如果下放到学校,需要一个完善的省级或地级市的职称评聘细则,细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类细则,一部分是测评类细则,参评教师在省内或地级市内的官网上公开自己的硬件类情况,如成果证书等的详细信息,包括获奖时间、类别和扫描图片等,所有老师都能看到,都能参与监督,都能公开举报假冒。测评类由学校上传,老师们也有权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评论。”
而南京的罗刚淮老师则认为,评审职称不能一味放低到学校层面操作,因为那会带来更多的矛盾,更多的不公平。应该进行上下联动,分项分块负责的做法。比如对教师教学实绩、教学能力、师德这些,放到学校进行考核;把科研成果等放到学术评审小组进行考核;而这两项考核,都应该有监督机构介入。
其实,上级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收集民意、不断优化方案。以重庆市为例,不但县级及以下学校全部取消了职称外语这个门槛,而且县级以下学校连职称计算机考试也已经全部取消了。要知道,国家制定的职称评聘方案或指导方案需要考虑的是方方面面的共性因素,不可能考虑到每所学校甚至每位教师的特殊情况。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地区或学校可以根据上级的指导方案制定切合校情实际的实施细则,这个细则,必须在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如此,全体教工需要深入思考的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多数人利益,以及如何有效监督?如何预防偏差?出现偏差怎样纠正?也就是怎样确保上级指导意见的精神在自己学校细则中不走调,不让职称评审异化为人情评审,而让其回归制度层面的公正与理性。说到底,学校的民主氛围,决定了所制定评审细则代表的广泛性、公正性与公开性。
职称改革怎样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有教师认为,现行教师职称制度的激励功能并不凸显。初级职称的晋升,只需等待,符合基本条件、满足基本年限就行。于是在这个时间段,有些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消极等待。但当晋升中级、高级职称时,就得比一比、赛一赛了,这个时段的工作积极性相对高一些。但一旦晋升成功后,职称的激励因素对他们来讲也基本上就消失了。另外,受岗位设置影响,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还有,明知努力打拼也上不了更高一级职称的,还会继续拼命打拼吗?于是,观望、等待的消极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大家都期待更具吸引力的职称评聘制度,也期待更人性化的激励措施。
江苏王从斌老师建议破除职称终身制,改为职称考核制度,建立多元考核机制,正高级由国家相关部门考核,副高级由省级考核,中级由市县考核等,同时建议成立第三方社会性职称考核评估机构,评估的分数作为相关部门考核的依据。
广东罗学芬老师建议,建立职称能上能下的考核评价机制,避免一劳永逸的终身制引发的惰性,同时建议实行职称评聘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三权分离,使职称评聘更透明、更民主、更科学。
湖南刘令军老师认为,不能将职称异化为福利,而应该是专业技术实际能力的体现。江苏江大伟老师认为,已经聘用的教师,在任期届满时,要拿出与聘用岗位相符合的教育教学成果,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岗位用人机制。
大家在思考职称杠杆功能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人性化地建议从制度上体现对老年教师的关爱。山东任荣老师告诉我们,他身边的很多老教师,一生辛劳,落得一身毛病,甚至有几位还没到退休的年龄就离世了。他说,应该换位思考,既让年轻人有奔头,又让老年人不心寒。其实,这个问题,只要达成共识,然后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倾斜,并固定下来,应该是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因为,人人都会经历由年轻到衰老的这个过程。
还原职称本义,让职称评审纯粹些
南京的罗刚淮老师认为,职称是学术层级的认定,不应该跟乡村补贴搅合在一起,应该两条线同时进行,在维护职称评定的层级和规范的同时,把乡村补贴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使得职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作用,不能因为教师在乡村工作,学术水平低一些就可以被认定为高级职称,也不能因为在城区工作,学术水平高,仍然被限定在中级或初级职称岗位上。
现实的职称评聘矛盾,于城区学校而言,主要是岗位没有空缺,很难有指标;于乡村学校而言,又往往开出了“有指标而没有符合基本条件的人选”的空头支票。与其这样浪费着指标,不如调剂使用,这样可以缓解部分符合基本条件但无指标可上的矛盾。更为理想的方式是,建立“只论条件、不限名额”的动态评聘机制,倘能这样,职称评聘这盘大棋或许会真正成为一盘活棋。
学院奖获奖名单里的入围奖和优秀奖是用来评选等级奖的吗
等级奖不是从里面选的,早已经打电话通知了,在北京举行完颁奖仪式后会公布获奖名单。入围奖相当于五等奖,优秀奖相当于四等奖。、
参赛要求:
(1)每组作品对应一张报名表并由系统自动生成,参赛者需将报名表下载打印后按作者顺序手写签名后扫描或拍照制成电子文件上传至系统指定位置;
(2)作品编号及条形码作为识别作品的唯一标识,其他展示部分不得出现院校、系、姓名或其他特殊记号;
(3)影视广告、互动网络微电影、微视作品不得超过5人,广告策划不得超过6人,其他类别作者均不得超过3人。所有类别指导老师不得超过3人;
(4)为保证上传速度,作品电子文件尽量控制在100M以内;
(5)平面广告、影视广告、网络微电影、设计类、手机摄影只邮寄报名表,营销策划、广告文案作品除网上报名上传作品外还需要邮寄实物作品及报名表;
(6)凡不符合要求的作品,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争议:对本细则、参赛表格及著作权承诺等产生疑义,大赛组委会保留最终解释权,与参与本次大赛有关的任何未尽事宜,均由大赛组委会进一步制定规则并进行解释。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组委会在评审结束后将通过学院奖官方平台公布所有等级奖作品,并接受公众举报。
2.所有奖金由辅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共同获得,组织奖根据院校报送的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综合评定。
3.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所有奖金个人所得税由组委会代扣代缴。
4.以上奖项不重复获奖,奖项最终解释权归学院奖评审委员会所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学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