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培训, 您对统编教材的使用应该有哪些变化?(. 您认为统编教材有什么优点?请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 . 您认为统编教材有什么优点?请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 新教材相较于旧教材有什么大的变动
- 2.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 学完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后,您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 您认为统编教材有什么优点?请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我个人觉得统编的教材优点非常的多,主要就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着更强的育才方向性。
很多年以来,我们的人才大量流失,不利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家,就必须培养我们自己的专业人才。于是,对育才的方向做了明确地界定,那就是:要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一代,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必须爱国,是国人,为祖国服务,然后必须有胸怀,懂得世界和祖国的关系,不闭门造车,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能够刻苦攻关,创造条件,开发科技,促进祖国科技的进步和不断发展。
2、有着极强的导向性。
教材目标明确,就是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教材以核心素养为纲,着力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具体到语文上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能够分辨清楚说话者和文章的感情倾向,明白他们的观点和目的,能够通过思维的作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的观点感情进行评价,懂得取舍,态度清楚,表达力度恰当,语言和文字能够体现自己的卓越素质。
3、有着明确的创新性。
教材打破过去的单一教学,从单篇到了类别。用任务群取代了传统单元,用思想内容的一致取代了传统的古今分类和文体分类,更加注重一种品质的养成,从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文本中凸显人应该有的价值取向。
4、有着突出的统筹性。
这次统编教材是一个总体,语文和政治、历史有着横向的联系,体现了共同的编辑思想,都围绕着育人这个核心,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语文学科内,必修和选修统筹考虑,把语文素养从低到高安排在循序渐进的一个个学习阶段中。各个阶段之间也有着明确的联系,适合学生从基础抓起,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从而为大学的衔接做好充分准备。
新教材相较于旧教材有什么大的变动
:新教材是按照每册书一个专题(可称为“纪传体”) 历史体现的最明显,比如必修1是政治制度,横向学些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而老教材是按照纵向学习(相当于“编年体”)
新教材每一科都是彩版,配有精美插图,新颖有趣……而老教材除了地理是彩版其他都是黑白或双色的,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新教材内容丰富多样,选修课本的分量基本超过了必修(当然选修并不是不学)知识广阔
综合来看,新教材比老教材有不少优越,新的制度也……弄得我都有留级的念头了~~呵呵 不过不想再多熬一年了 我们这届也不用考虑是否复读 因为没有退路,说不定破釜沉舟还能创造高考奇迹呢
2.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十年课程改革,你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十年课程改革,我的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了,教学手段改变了,评价方法改变了,观念改变了。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与探索,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我的生物教学理念 发生了如下巨大的变化变:第一,课堂教学变了,课堂变得活跃了。①课堂教学目标变了。突出表现为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究、思考、分析、观察、实验操作、质疑和创造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融合起来,让结果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另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②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新课程的课堂充满活力,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主要原因是教材开放了,课堂开放了,新教材给师生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了平台,每个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心理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增删,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尝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争议,并相互碰撞、交流。可喜的是,有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通过师生互动,再度开发教材,创造新的教材资源,变静态的教材为动态的教材。开发教材的形式多种多样,师生在开发与实践教材中享受着教育的快乐。 第二.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许多学生感到不会、不习惯,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我设法鼓励、提示、引导,并着重注意了下列习惯的培养:(1)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形成知识结构的习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和构建新的知识。自主学习时,要求学生个体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做到心中有数,自我激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持久。而教师则在课堂上创造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情境,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在学生困难的时候设法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和胜利的喜悦;当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到乏味时设法让大家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想方设法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让学生感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感,同时也负有成就感。(2)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是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机会,尝试应用实验探究,我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地发现提出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便因势利导,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自己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条件。“选多大的馒头?恒温的时间多久才合适?唾液的取量为多少?”“不用水浴恒温,直接放入口腔中,行不行?”每个小组经过认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探究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分工合作,动手实验,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教学效果明显。(3)注意学生讨论交流习惯的培养。探究教学过程的始终,都需要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引导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交流讨论又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尽量增加学生的讨论机会,留有足够的讨论空间,以便于讨论习惯的养成。为促进交流讨论习惯的养成,我在学习情况评价表中专门设置了“小组讨论发言情况”一栏内容。
学完了整个课程的内容后,您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什么课程?写的是学习总结吗?
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1、可以课程知识为基础,希望允许适当增补学习者的个案做分析;
2、多可以结合个人博客资源,广泛交流,增进感情;
3、坚持人文性学习,后面再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