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顾长康善画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顾长康善画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支公喜欢养鹤。他在剡东峁山住的时候有人送他一对鹤。过了没多久,鹤渐成羽翼,就想飞走。支公舍不得鹤飞走,就拔了鹤的羽毛。鹤想向上飞就再也飞不起来,于是回头看自己的翅膀,然后低下头来,看起来就象人一样沮丧。有一位咏鹤僧人就跟他说:“鹤生来是应该翱翔在天空的,怎么会甘心当人的宠物被眷养玩耍!”支公听从意见,养到鹤的羽毛重新长出来,让它们飞走了。

文言文翻译

1.潘太常常切齿于君,但道无因耳。今日代顾公,恐明日便击君矣

潘浚常常对你恨得咬牙切齿,只是没有机会讲罢了。今日他如接替顾公,恐怕明日就会打击你了

2.五溪蛮夷叛乱盘结,权假浚节,督诸军讨之. 五溪蛮夷集结叛乱,孙权将军权交给潘浚,领军讨伐蛮夷。

3.欲因会手刃杀壹,以身当之,为国除患。想亲手干掉壹,就算身当擅杀之罪,也要为国除患。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榦)的真传。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

【注释】

1、受业:从师学习。《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榦、李燔学。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

3、勉斋黄氏: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榦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时大雪,黄榦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榦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黄榦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榦,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黄榦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榦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榦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榦守丧三年毕。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榦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

4、专勤:专心勤奋。

5、问业:请问学业。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清侯方域《书〈周仲驭集〉后》:“仲驭与余交最善。余尝见其负盛名时,执贽问业者满天下。”

6、吴仲迂:事迹不详。

7、答策:朝廷选人时,提出当时政治、经济等问题,要求对答,应选者作答,谓之“答策”。宋叶适《制科》:“盖昔以三题试进士,而为制举者,以答策为至难;彼其能之,则犹有以取之。”明朱有炖《牡丹仙》第一折:“金銮答策才如水,黄榜题名换绿袍。”参见“策试”“策对”。

8、伉直:刚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六:“(冯拯)无文学而性伉直。”王闿运《黄淳熙传》:“淳熙既屡已伉直见疾,因此发愤称疾不出。”

9、黜:降职或罢免,这里指落第。

10、慨然:感情激昂的样子。汉李陵《答苏武书》:“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台陀开纳)慨然投笔,辞维也纳剧场诗人之职。”

11、会萃:同“会稡”。汇集;聚集。《宋史·颜复传》:“请令礼官会萃古今典范为五礼书。”明吴承恩《元寿颂》:“建业龙盘,坤灵会萃。”郁达夫《出奔》:“当她整理箱笼,会萃物件的当中,稍有一点空下来的时候,脑里就会起这样的转念。”

11、学士:泛指普通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于封侯富贵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睹学士如草芥。”明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于中,颜变于外。”

12、执经:手持经书。谓从师受业。《汉书·于定国传》:“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唐韩愈《答殷侍御书》:“八月益凉,时得休假,倘矜其拘缀不得走请,务道之传而赐辱临,执经座下,获卒所闻,是为大幸。”清钱谦益《谕祭赠礼部右侍郎冯有经文》:“於戏!涕泗何从,言念春宫之旧事;话言犹在,追怀青殿之执经。”

13、室庐:居室;房舍。《管子·山国轨》:“巨家美修其宫室者服重租,小家为室庐者服小租。”《汉书·东方朔传》:“又坏人冢墓,发人室庐。”宋苏辙《病后》诗:“一经寒热攻骸骨,正似兵戎过室庐。柱木支撑终未稳,筋皮收拾久犹疏。”明方孝孺《借竹轩记》:“古之达人以百世为斯须,以天地为室庐,以万物为游尘。”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或有室庐逼仄无地避煞者,又有压制之法,使伏而不出,谓之斩殃。”

14、赀财:钱财;财物。赀,通“资”。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15、焚掠:焚烧抢掠。《新唐书·康承训传》:“勋闻徐已拔,气丧,无顾赖,众尚二万,自石山而西,所在焚掠。”明陈子龙《中都》诗:“汤沐恣焚掠,松楸尽翦伤。”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既明,始知村中焚掠殆尽。”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然而中国有枪阶级的焚掠平民,屠杀平民,却向来不很有人抗议。”

16、箪瓢: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亦借指饮食。晋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北史·薛辩传》:“濬遗书谟曰:‘吾以不造,幼丁艰酷,穷游约处,屡绝箪瓢。’”清唐孙华《闲居写怀》诗之五:“箪瓢取自给,此外复奚须?”

17、给驿:给予驿站车马。《新唐书·张九龄传》:“数乞归养,诏不许。以其弟九皋、九章为岭南刺史,岁时听给驿省家。”

翻译文言文

刘廷式本田家,甚贫。邻舍翁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译文:刘廷式本出身农家。邻居老翁家里很穷,有一个女儿,和刘廷式订了婚约。后来两家分别好几年,刘廷式读书考中了进士,回到乡里,寻访邻居老翁。而老翁已经去世,他的女儿因为得病双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顿。刘廷式让人前去说明从前的关系,而女方家里借有病推辞,答应可以做刘廷式的佃户,不敢和官员结亲。刘廷式坚持认为那样不可以,说:“我与老翁有约定,怎么能因为他死了女儿残疾了而背弃婚约呢?”最终和老翁的女儿成了婚。结婚后两人非常和睦,他的妻子要人搀扶才能走动,共生了好几个子女。刘廷式曾因为小过失,监察部门打算罢免他,鉴于他的行为品德很好,就原谅了他。后来刘廷式担任江州太平宫的地方官,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哭得非常哀痛。苏轼钦佩他的义举,写文章来赞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