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发言稿?(在活动课教学活动中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
在活动课教学活动中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学习能力
灵活安排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容,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一言一行的体现。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不因自己心情好坏。在活动中检查学生的行为落实规范,实施考察,及时纠正。日积月累,细心呵护。像园丁一样做园丁该做的事情。
如何通过小组道德讨论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你先讲一个有道德争议的故事,然后让同学们说出故事里面人物的两面性~
或者,让他们每个小组,自己去找素材(可以是身边的事物,或者网上流传的故事),然后,对这些故事,进行正反人性的思考。 或者,这个小组的故事,由另一个小组的人去评说~
恩,貌似挺好玩的~ O(∩_∩)O哈哈~
如何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同学们的品德修养?怎样写,给点提示
校园文化建设,不一定要专讲文化方面的,可以从改造校园设施,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休闲的空间,而不是只专注于让他们学习知识,没有劳逸结合。提升教师素质,师生平等交流。营造对内积极竞争,友好相处,对外团结协作的班集体。改造学习环境,可以再教室内放些盆栽什么的,看着有好心情,才能有学习效率。在各种节日积极举办校园活动,在校内发觉多种多样的人才,而非只有成绩优异的,然后让他们来带动校园全面发展。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然而,在教育中运用情感教学又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思品学科是一门说理性较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的程度,因为小学生的情感是极易受到环境气氛和他人的感染而产生共鸣的。于是,我深入探讨并充分利用“情感”教学来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了大胆地尝试。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故事引路,激发情感 思品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思品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没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然后,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让学生看书后讲明代的著名学者宋濂讲信用的两个小故事,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涟漪,激发了学生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的自觉性。 二、激情导路,情理交融 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渲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使学生记忆犹新。 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三、回归生活 知理动情 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观点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言行实际,通过辨析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判断使正误的界线愈加分明,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形成完整的道德概念和较为稳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