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规划以什么为主。 大一社会实践活动规划
学生社会实践,践行什么理念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高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开设独立形态的技术领域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进行。 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合理利用网络,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处理并发布信息;以机器人为载体,初步了解自动化原理,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应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要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可根据需要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独立开设。小学3-6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60学时,7-9年级信息技术教育的总学时为72学时,普通高中阶段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应突出上述基本内容,同时,有效地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绿色证书教育”等内容,构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选择与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或主题的意义。学校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学校要有意识地选择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从社会生活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主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一般以什么主题为好?
展开全部
找实践性强的啦,你想想,实践和理论是常放在一起讲的,平时我们老是被说成就会嘴把式,不会手把式的,眼高手低什么的,那就要手高眼低,立足社会基层,就算是卖菜也比去敬老院强。。我是这么觉得的,具体的还要自己想,脑袋多用才能活咩,多在社会里锻炼,意思是最终还是学生嘛,扮演一下社会人的角色,认真本分工作什么的不就是很好的社会实践么。。话说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什么的,没有实践,没有发言权啊,你能够这么问还是很好的,祝你实践圆满成功。
4.3 如何实践:全程化的社会实践规划(1)
2000年,北京某高校制订实施了《××大学本科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把社会实践正式纳入教学计划,给予相应的必修学分和奖励学分,使本科生社会实
践成为贯穿四年、覆盖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中,大一年级的“社会认识实践”侧重于社会调查,其宗旨是“走向社会、接触实践、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大二
年级的“社会工作实践”侧重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了解社会,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其宗旨是“参与工作、体验社会、丰富阅历、锻炼能力”;大三年级的
“社会生产实践”侧重于运用所学服务社会,其宗旨是“结合专业、学以致用、改造世界、提高素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该高校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全员参与的“三年三类三层次”本科生社会实践体系。
案例分析
国内许多高校,都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社会实践制度,把本来由学生自己发起、自主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以学分形式固定下来。经过了一年的大
学生活,大一学生利用暑假,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到社会基层去了解国情民情,在所思所想上会有全新的感悟;经过两年的知识积累,大二学生在暑假寻找一个工
作岗位,从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在专业水平上会有新的提升;经过三年的积累和磨炼,大三学生已经完成了从“毛坯”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
转变,大学这个社会机器生产的产品能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检验过后,大学生还有一年的时间来查找不足、提升能力,准备迎接更为激烈
和残酷的实践检验。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宏观思考,主动地设计属于自己的社会实践规划,就一定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在激烈残酷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必须要有自己的社会实践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了社会实践在组织、发起、参与和活动主题等方面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国内大多数高校,普遍将某
一阶段、某一主题的社会实践?动纳入必修课程,并对实践的时间、方式、成果等做出具体要求。而现实中,除了学校的“规定动作”以外,社会实践更多地表现为
学生团体、学生个人的“自选动作”。事实和经验表明,“规定动作”由于形式内容和主题等规定严格,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所以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敷衍
情绪,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而大量“自选动作”的存在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短短四年的大学生活,在名目繁多、头绪杂乱的
以下是制订个人社会实践规划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覆盖四年、贯穿全程。前面案例中某高校“三年三类三层次”递进式社会实践体系的优点在于,学校层面的规划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贯穿了大学生成长成才
的主要过程。以此为启发,考虑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学生在考虑自己的社会实践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学校社会实践
的相关规定,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覆盖大学四年、贯穿成长过程的社会实践规划。 (2)区分阶段、重点突出。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制订四年规划的意义在于能够宏观把握、整体推进、高屋建瓴,但缺点是一份计划不可能充分估计未来四年的
全部变化,过于详细的实践计划在将来存在无法实现的风险。所以在着眼长远的同时,更应当理清重点、区分阶段,结合每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制订实践规划。例如,
大一学年专业储备不足,学校教育侧重于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大学生应当把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调查了解社情民意,接触生产生活一线上面。 (3)切合实际、主次分明。分清阶段、找准重点有助于提高实践规划的科学性,而一份切合自身实际的实践规划则有助于提升实践工作的实效性。在制定规划之前,首先
出相应的取舍。
二、制订全程化的社会实践规划
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的制订与个人职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规划要与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学识、能力特长等方面紧密结合。在大学生活中,制订一份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规划,需要经历以下步骤。
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具体包括哪些?
大学期间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步入社会进行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课题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和社会有更大的接触,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活动。 用在大学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每个大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程。
大学期间社会实践包括:
1、留校勤工俭学、家教、零工等更侧重经济利益,是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首要选择;
2、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选择做义工、支教、支农,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
3、更多学生则出是倾向于选择和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包括有偿和无偿),在中小学也有在实践基地或军训基地的活动,亦称“社会实践”,主要是对于陶艺、手工、电脑、户外拓展等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