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哈 灵 麻 将 安 卓 版 怎 么 下 载 上海哈灵麻将下载2020

哈 灵 麻 将 安 卓 版 怎 么 下 载上海哈灵麻将下载2020

怎҉么҉下҉载҉视҉频҉?????????/

给你一个资源非常全的下载地址: movie.gougou/

你进去后输入自己要的影视名收索,进入界面点击要下载的资源,打开副页面,看见资源点,使用迅雷下载就可以了.

什么叫咏怀诗 怀古诗 咏史诗

  1.咏怀诗

  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中国古代的咏怀诗,如果要再进一步分类的话,我感觉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淑世情怀,第二个类型是超世情调,第三个类型是游世情趣。

  如送别诗《渭城曲》、《别董大》、《送武判官归京》等,鉴赏时要分清楚谁送谁,表达情绪是依依惜别之情还是别后思念。又如羁旅行役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君子于役》等,一是出门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一是妇女对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咏怀诗》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

  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

  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

  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

  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

  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君子于役》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1]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2. 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咏史诗

  它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歌咏的题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某种议论或见解,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

  《咏史诗二首》

  阮瑀

  一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二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过华清宫绝句》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赤壁 》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秋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江南春绝句 》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 - 胡曾 - 咏史诗一五○首

  【年代】:唐

  【作者】:胡曾

  【题目】:咏史诗一五○首

  【内容】: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苻坚举国出西秦,东晋危如累卵晨。

  谁料此山诸草木,尽能排难化为人。

  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

  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

  长安城外白云秋,萧索悲风灞水流。

  因想汉朝离乱日,仲宣从此向荆州。

  蜀江一带向东倾,江上巍峨白帝城。

  自古山河归圣主,子阳虚共汉家争。

  野田极目草茫茫,吴楚交兵此路傍。

  谁料伍员入郢后,大开陵寝挞平王。

  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

  当时若诉胼胝苦,更使何人别九州?

  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

  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

  共工争帝力穷秋,因此捐生触不周。

  遂使世间多感客,至今哀怨水东流。

  有虞龙驾不西还,空委箫韶洞壑间。

  无计得知陵寝处,愁云长满九疑山。

  关东新破项王归,赤帜悠扬日月旗。

  从此汉家无敌国,争教彭越受诛夷。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

  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江上南风起白苹,长沙城郭异咸秦。

  故乡犹自嫌卑湿,何况当时赋鵩人。

  长嗟墨翟少风流,急管繁弦似寇仇。

  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

  义帝南迁路入郴,国亡身死乱山深。

  不知埋恨穷泉后,几度西陵片月沉。

  陈国机权未可涯,如何后主恣娇奢。

  不知即入宫中井,犹自听吹玉树花。

  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

  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

  韩信经营按镆铘,临戎叱咤有谁加。

  犹疑转战逢勍敌,更向军中问左车。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白蛇初断路人通,汉祖龙泉血刃红。

  不是咸阳将瓦解,素灵那哭月明中。

  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深根百世安。

  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

  东巡玉辇委泉台,徐福楼船尚未回。

  自是祖龙先下世,不关无路到蓬莱。

  石头城下浪崔嵬,风起声疑出地雷。

  何事苻坚太相小,欲投鞭策过江来。

  何人知足反田庐,玉管东门饯二疏。

  岂是不荣天子禄,后贤那使久闲居。

  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

  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

  轩辕黄帝今何在,回首巴山芦叶青。

  自古功成祸亦侵,武安冤向杜邮深。

  五湖烟月无穷水,何事迁延到陆沉。

  重冈复岭势崔巍,一卒当关万卒回。

  不是大夫多辨说,尉他争肯筑朝台。

  赵王一旦到房陵,国破家亡百恨增。

  魂断丛台归不得,夜来明月为?

  此水虽非禹凿开,废丘山下重萦回。

  莫言只解东流去,曾使章邯自杀来。

  秦娥一别凤凰台,东入青冥更不回。

  空有玉箫千载后,遗声时到世间来。

  岩前版筑不求伸,方寸那希据要津。

  自是武丁安寝夜,一宵宫里梦贤人。

  拔山力尽霸图隳,倚剑空歌不逝骓。

  明月满营天似水,那堪回首别虞姬。

  路入高阳感郦生,逢时长揖便论兵。

  最怜伏轼东游日,下尽齐王七十城。

  古人未遇即衔杯,所贵愁肠得酒开。

  何事山公持玉节,等闲深入醉乡来。

  长房回到葛陂中,人已登真竹化龙。

  莫道神仙难顿学,嵇生自是不遭逢。

  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醁醅。

  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一旦天真逐水流,虎争龙战为诸侯。

  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

  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

  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

  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

  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数罪楚师应夺气,底须多论破深艰。

  仓皇斗智成何语,遗笑当时广武山。

  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

  青娥莫怪频含笑,记得当年失步人。

  寂寂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来。

  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汉江一带碧流长,两岸春风起绿杨。

  借问胶船何处没,欲停兰棹祀昭王。

  荆棘苍苍汉水湄,将坛烟草覆余基。

  适来投石空江上,犹似龙颜纳谏时。

  汉家英杰出皇都,携手河梁话入胡。

  不是子卿全大节,也应低首拜单于。

  虎倦龙疲白刃秋,两分天下指鸿沟。

  项王不觉英雄挫,欲向彭门醉玉楼。

  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

  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

  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正凭陵。

  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陆机西没洛阳城,吴国春风草又青。

  惆怅月中千岁鹤,夜来犹为唳华亭。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北乘羸马到燕然,此地何人复礼贤。

  若问昭王无处所,黄金台上草连天。

  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沈陇树秋。

  欲问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

  越王兵败已山栖,岂望全生出会稽。

  何事夫差无远虑,更开罗网放鲸鲵。

  寂寂箕山春复秋,更无人到此溪头。

  弃瓢岩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许由。

  即墨门开纵火牛,燕师营里血波流。

  固存不得田单术,齐国寻成一土丘。

  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

  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

  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

  一自佳人坠玉楼,繁华东逐洛河流。

  唯余金谷园中树,残日蝉声送客愁。

  侯景长驱十万人,可怜梁武坐蒙尘。

  生前不得空王力,徒向金田自舍身。

  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

  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

  无限鹊临桥畔立,适来天道过天河。

  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

  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

  停骖一顾犹魂断,苏武争禁十九年。

  积粟成尘竟不开,谁知拒谏剖贤才?

  武王兵起无人敌,遂作商郊一聚灰。

  一宿柯亭月满天,笛亡人没事空传。

  中郎在世无甄别,争得名垂尔许年。

  欲出昆明万里师,汉皇习战此穿池。

  如何一面图攻取,不念生灵气力疲。

  师克由来在协和,萧王兵马固无多。

  谁知大敌昆阳败,却笑前朝困楚歌。

  迟迟春日满长空,亡国离宫蔓草中。

  宋玉不忧人事变,从游那赋大王风。

  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

  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乘春来到陇山西,隗氏城荒碧草齐。

  好笑王元不量力,函关那受一丸泥。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

  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鲁公城阙已丘墟,荒草无由认玉除。

  因笑臧孙才智少,东门钟鼓祀鶢鶋。

  坠叶萧萧九月天,驱兵独过马陵前。

  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

  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

  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

  襄王不用直臣筹,放逐南来泽国秋。

  自向波间葬鱼腹,楚人徒倚济川舟。

  亲在要君召不来,乱山重叠使空回。

  如何坚执尤人意,甘向岩前作死灰。

  春草绵绵岱日低,山边立马看摩笄。

  黄莺也解追前事,来向夫人死处啼。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

  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温峤南归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

  谁知万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跃马人。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英杰那堪屈下僚,便栽门柳事萧条。

  凤凰不共鸡争食,莫怪先生懒折腰。

  汉帝西征陷虏尘,一朝围解议和亲。

  当时已有吹毛剑,何事无人杀奉春。

  青春行役思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

  正见涂中龟曳尾,令人特地感庄周。

  七里青滩映碧层,九天星象感严陵。

  钓鱼台上无丝竹,不是高人谁解登?

  楚国君臣草莽间,吴王戈甲未东还。

  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

  汉皇提剑灭咸秦,亡国诸侯尽是臣。

  唯有东陵守高节,青门甘作种瓜人。

  玉貌元期汉帝招,谁知西嫁怨天骄?

  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销。

  徒向濡须欲受降,英雄才略独无双。

  天心不与金陵便,高步何由得渡江。

  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树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年年游览不曾停,天下山川欲遍经。

  堪笑沙丘才过处,銮舆风过鲍鱼腥。

  冯翊南边宿雾开,行人一步一裴回。

  谁知此地凋残柳,尽是高欢败后栽。

  莺啭商郊百草新,殷汤遗迹在荒榛。

  谁知继桀为天子,便是当初祝网人。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云阳血染衣。

  汉帝荒唐不解忧,大夸田猎废农收。

  子云徒献长杨赋,肯念高皇沐雨秋。

  日照荒城芳草新,相如曾此挫强秦。

  能令百二山河主,便作樽前击缶人。

  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

  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

  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

  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

  四皓忘机饮碧松,石岩云殿隐高踪。

  不知俱出龙楼后,多在商山第几重。

  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唐公不见机。

  莫惜骕骦输令尹,汉东宫阙早时归。

  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到檀溪。

  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前绕大堤。

  古墓崔巍约路岐,歌传薤露到今时。

  也知不去朝黄屋,只为曾烹郦食其。

  魏武龙舆逐逝波,高台空按望陵歌。

  遏云声绝悲风起,翻向樽前泣翠娥。

  一柱高标险塞垣,南蛮不敢犯中原。

  功成自合分茅土,何事翻衔薏苡冤。

  大禹涂山御座开,诸侯玉帛走如雷。

  防风谩有专车骨,何事兹辰最后来?

  一上青山便化身,不知何代怨离人。

  古来节妇皆销朽,独尔不为泉下尘。

  太子衔冤去不回,临皋从筑望思台。

  至今汉武销魂处,犹有悲风木上来。

  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

  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草长黄池千里余,归来宗庙已丘墟。

  出师不听忠臣谏,徒耻穷泉见子胥。

  子胥今日委东流,吴国明朝亦古丘。

  大笑夫差诸将相,更无人解守苏州。

  东上高山望五湖,雪涛烟浪起天隅。

  不知范蠡乘舟后,更有功臣继踵无。

  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

  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

  王浚戈鋋发上流,武昌鸿业土崩秋。

  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

  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

  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

  一溪春水彻云根,流出桃花片片新。

  若道长生是虚语,洞中争得有秦人。

  月满西园夜未央,金风不动邺天凉。

  高情公子多秋兴,更领诗人入醉乡。

  息亡身入楚王家,回首春风一面花。

  感旧不言长掩泪,只应翻恨有容华。

  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

  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

  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

  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今犹泣细腰宫。

  翰苑何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一朝阎乐统群凶,二世朝廷扫地空。

  唯有渭川流不尽,至今犹绕望夷宫。

  晓日登临感晋臣,古碑零落岘山春。

  松间残露频频滴,酷似当时堕泪人。

  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涕竹成纹。

  不知精魄游何处,落日潇湘空白云。

  延平津路水溶溶,峭壁巍岑一万重。

  昨夜七星潭底见,分明神剑化为龙。

  楚国城池飒已空,阳台云雨过无踪。

  何人更有襄王梦,寂寂巫山十二重。

  阿母瑶池宴穆王,九天仙乐送琼浆。

  漫矜八骏行如电,归到人间国已亡。

  叶公丘墓已尘埃,云矗崇墉亦半摧。

  借问往年龙见日,几多风雨送将来。

  庙算张良独有余,少年逃难下邳初。

  逡巡不进泥中履,争得先生一卷书。

  夷陵城阙倚朝云,战败秦师纵火焚。

  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御武安君。

  六龙冉冉骤朝昏,魏国贤才杳不存。

  唯有侯嬴在时月,夜来空自照夷门。

  一旦秦皇马角生,燕丹归北送荆卿。

  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

  汉祖东征屈未伸,荥阳失律纪生焚。

  当时天下方龙战,谁为将军作诔文?

  古贤高尚不争名,行止由来动杳冥。

  今日浪为千里客,看花惭上德星亭。

  悠悠虞坂路欹斜,迟日和风簇野花。

  未省孙阳身没后,几多骐骥困盐车。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

  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

  汉祖听谗不可防,伪游韩信果罹殃。

  十处辛苦平天下,何事生擒入帝乡?

  一上高亭日正晡,青山重叠片云无。

  万年松树不知数,若个虬枝是大夫。

  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

  台土未干箫管绝,可怜身死野人家。

  小白匡周入楚郊,楚王雄霸亦咆哮。

  不思管仲为谋主,争取言征缩酒茅。

  汉祖西来秉白旄,子婴宗庙委波涛。

  谁怜君有翻身术,解向秦宫杀赵高。

  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以上胡曾作品《咏史诗》共150首 )

会说话的汤姆猫手机版下载_会说话的汤姆猫塞班版诺基亚下载怎么下载?

你访问蛙道网——>拉到网站最底端,搜索会说话的汤姆猫——>点击进去,查看你手机对应的机型,在下载地址就可以下载了

国师、太师是从哪个朝代开始设置的?他的职责是什么啊?地位又如何?

国师”是中国历代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有时也作为僧官的一种。中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嚆矢。据《佛祖统纪》卷三十八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诏高僧法常入宫讲《涅盘经》,尊为国师,国师的名称以此为始。同时又以沙门法上为大统,统治天下僧尼,亦尊为国师。但从唐法琳《辩证论》卷三僧“实国师”的记载看来,则北周(557-581)时也有国师的称号了。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述国师称号的由来时说:“自古人君重沙门之德者,心尊其位,异其称,曰僧录、僧统、法师、国师。入对不称臣,登殿赐高座,如是为得其宜。”因此,后来有些学德兼备的高僧,常被当时帝王尊为国师。

不过,这种国师的称号,在印度和西域早已流行。《大宋僧史略》卷中“国师”条说:“西域之法,推重其人,内外攸同,正邪俱有。昔尼犍子信婆罗门法,国王封为国师。内则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皈依,乃彰斯号。”《中阿含经·转轮王经》卷十五记刹利顶生王时,国师梵志巡行国界。这是婆罗门为国师的例子。《出三藏记集·诃梨跋摩传序》卷十一记载,佛灭九百年时,有个印度外道论师,想阻止巴连弗王崇敬三宝,就到摩揭陀国来活动。王即招募境内学者;谁能以辩论折服外道的,当奉为国师。诃梨跋摩应募而至,折服了这个外道。王及臣民非常高兴,即与全国人民奉他为国师。《慈恩传》卷四也说:印度胜军论师,学德兼备,摩揭陀王很敬重他,便派特使邀请,立为国师。

佛教东传以后,西域也有国师的称号。如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西域车师前部王弥第来访长安,其国师鸠摩罗跋提同来,献胡语《大品般若经》一部(《出三藏记集·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卷八)。又高僧鸠摩炎(即鸠摩罗什之父,他从印度到龟兹,娶其王妹而生罗什),聪明有志节,舍相位出家,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名敬慕,自出郊迎,请为国师(《出三藏记集·鸠摩罗什传》卷十四)。此外,汉地高僧也有为当时西域国师的。如陇西高僧法爱,深解经论,兼通术数,为西域芮芮(亦称蠕蠕或柔然国)国师,奉以三千户(《高僧传·法瑗传》卷八)。

至南北朝时,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支持,许多高僧赖以大力弘法,佛教获得很大发展。当时许多高僧虽没有国师的称号,但受贵族王侯崇信,被称为家师、门师等。特别是北朝,如魏文成帝奉沙门统昙曜以师礼,孝文帝称呼《成实论》讲师道登为“朕之师”,北凉沮渠蒙逊对于昙无谶,后赵石勒、石虎对于佛图澄,前秦苻坚对于道安,后秦姚兴对于鸠摩罗什等的尊敬等,都是相当于国师的礼遇。至北齐文宣帝时,更正式尊称法常为国师。元代法洪所撰《帝师殿碑》(1321)说:“古之君天下者皆有师,惟其道之所存,不以类也。故赵以佛图澄为师,秦以罗什为师。夫二君之师其人也,以其知足以图国,言足以兴邦,德足以范世,道路足以参天地赞化育,故尊而事之,非以方技而然也。”(《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

南朝陈宣帝,曾以天台智□为菩萨戒师,隋炀帝同样也以智□为菩萨戒师,有时也号为国师(《大宋僧史略》卷下)。隋炀帝时之智□,早亲承南岳大师,修法华三昧,后隐居钟山,炀帝屡诏,请问法要,礼为国师(《佛祖统纪》卷九)。唐高祖时之智满,亦有国师称号。唐代三百年间,佛教各宗高僧被尊为国师的很多。禅宗的神秀,历则天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皆被尊为国师。嵩山老僧慧安被称为老安国师,慧忠被称为南阳国师,知玄被称为悟达国师,无业被称为大达国师。密宗方面,金刚智圆寂后,谥为灌顶国师。不空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净土宗有南岳法照为代宗时代的国师。华严宗的澄观,于贞元十五年(799)入宫阐释华严宗旨,德宗赐以大统清凉国师之号;法藏则被封为康藏国师。祖琇在《隆兴佛教编年》卷十五说:“吾释之盛,莫盛于唐,凡三百年问,以道德为天下宗师者不可胜数。”从以上人物看来,此说庶几近于事实。

五代时期,虽然战乱不停,但那些割据一方的小国对于高僧的赐号仍很流行。西蜀后主赐无业为佑圣国师,吴越王以天台德韶为国师,南唐以文遂为国大导师,闽王王审知以鼓山神晏为兴圣国师。

宋代佛教是禅宗的全盛时期,禅僧获得赐号者极多。但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以宋时来访中国,至开封谒见神宗,神宗赐以善慧大师之号,圆寂后葬于天台山国清寺建塔,赐题“日本善慧国师之塔”,这算是中日佛教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常盘大定《日本佛教之研究》第二百六十四页)。

辽代崇信佛教,不少僧徒兼任朝廷高官。《契丹国志》卷八说,兴宗“尤重浮图法,僧有正拜三公、三师兼摄政事令者,凡二十人”。著名高僧非浊于重熙十八年(1049)为上京管内都僧录,清宁二年(1056)晋升为检校太傅太尉,赐纯慧大师之号。他的老师就是著名的燕京奉福寺圆融国师。圆融名澄渊,著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抄详集记》十四卷,《科》三卷,被称为燕台奉福寺特进守太师兼侍中国师圆融大师赐紫沙门(《辽史拾遗·奉福寺尊胜陀罗尼石幢记》卷十六)。

到了金代,国师的名义更见明确。《大金国志》卷三十六“浮图”条说:“浮图之教,……在京曰国师,帅府曰僧录、僧正,列郡曰都纲,县曰维那。……国师,在京之老宿也,威仪如王者师,国主有时而拜。服正红袈裟,升堂问话讲经,与南朝等。”

元代的国师,兼有政教的权力。由于朝廷过分宠信喇嘛,造成许多流弊。《元史·释老传》记当时帝师的权力说:“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其徒怙势恣睢,日新月盛,气焰熏灼,延于四方。”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以八思巴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至元六年(1269)奉敕新制蒙古字成,升号为帝师大定法王,更受赐玉印。至元十七年(1280)以四十二岁入寂,帝极哀痛,赐以“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的尊号(《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至元初,曾立释教总制院,命国师管领释教僧徒及西藏事,至元二十五年,改为宣政院。其后对于西藏喇嘛特赐或追谥为帝师、国师、三藏国师、灌顶国师者,不胜枚举。

汉族僧人被元朝尊为国师的也有九人,世祖时代的海云国师最为著名。海云名印简,山西岚谷宁远人,道行孤高,为朝野所重,卓锡燕京庆寿寺。太子生时,诏海云国师摩顶立名。寂后筑塔燕京。元初新筑京城,监筑者谋毁海云国师塔,两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曰:“海云高僧,筑城围之;贵僧之德,千古不磨。”(其行状见于北京市发现的王万庆撰《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及《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二、三十五)。大德五年(1301)成宗建大万圣国寺于五台山,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帝师迦罗斯巴推荐洛阳白马寺住持华严学僧文才,成宗即铸金印,署其为真觉国师(《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万松行秀为金、元两朝禅宗第一流人物,深受名相耶律楚材等王侯皈依。佛教史籍虽未见他有国师称号,但元代日僧邵元所撰《山东灵岩寺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所云:“大万松雨(秀?)国师下,有雪庭总统,三世而继其灯,息庵也。”万松之为元代的国师也是无疑的(冢本善隆《日支佛教交涉史研究》第九十八页)。天目山中峰明本禅师于至治三年(1323)入寂,敕谥为普应国师。明本于延佑四年(1317)住湖州幻住庵时,著有《幻庵清规》,《续藏》则直称其为《普应国师幻住庵清规》。此外,云南大理地方的左黎,亦被元朝封为国师。左黎为滇西人,至京治成宗手疽,封为国师后归大理(《滇释记》卷一)。

明代之初,朝廷为加强和西藏等民族的联系,虽仍沿用元制,封喇嘛为“帝师”、“国师”等尊号,但其声势已不如元代之盛。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诏西番、土番各族酋长,推举过去有官职者至京受职赐印,使因俗为治。以故元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赐玉印及彩币。自是番僧有封为灌顶国师及赞善王、阐化王、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王者,俱赐以金章诰命,领其人民,间岁朝贡。永乐五年(1407),封西僧哈立麻为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其徒孛罗等,皆封为大国师(《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永乐六年,吐番僧清来入贡,封为灌顶慈慧圆智普通国师。永乐八年,以番僧绵思吉为净慈妙济国师。以班丹藏卜为净觉弘济国师。永乐十三年,又封乌斯藏的释迦也夫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等。自永乐一朝受封的西藏喇嘛,有阐化、阐教、辅教、护教、赞善五法王,及二西天佛子,九灌顶大国师,十八灌顶国师(魏源《圣武记·国朝抚绥西藏记》卷五上)。

英宗天顺元年(1457),递减番僧封号,降法王为大国师、大国师为国师。成化四年(1468),魏元,康永韵等上书谏言:“今宠遇番僧,有佛子、国师、法王名号,仪卫过于王侯。……又多中国之人习为番教图宠贵者,伏望资遣番僧使之还国。”成化十二年(1476),大学士商辂又条陈时政说:“闲住番僧,往往自都纲、禅师升至国师、佛子、法王等,给予金银印信图书。其有死亡,徒弟承袭,更求造塔。二者皆侵耗朝廷财物,宜行禁治。”于是明政府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等称号。到武宗时,又大优遇喇嘛。正德二年(1507),升慈恩、能仁、护国三寺禅师为国师,以大慈恩寺领占竹为灌顶大国师。正德五年(1510),武宗自称为大庆法王,并学番语诵番经,所封国师更多。至世宗信仰道教以后,国师的尊号才不多见(《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但穆宗隆庆三年(1569),仍有阐化、阐教、辅教三王入贡,诏依洪武之制,令三年一贡(《明史》卷三三一)。

明代汉族僧人得国师封号见于记载者,只有洪熙元年(1425)赐释智光号广善大国师。《明外史·方伎传》说:“释子智光,武定人,洪武时奉命两使乌斯藏、榜葛剌、地涌塔诸国。永乐时又使乌斯藏,迎尚师哈立麻。历事六朝,宠锡冠群僧。”英宗嗣位,又加号西天佛子。此外,成化间僧继晓,初以邪术获封法王和国师,后被革去国师为民(《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又万历年间相传漳州闲云石室高僧樵云因超度神宗皇太后,获赐龙袴,俗称为龙袴国师(念西《龙袴国师传》)。但从蕅益所撰《樵云律师塔铭》(《灵峰宗论》卷八之二)看来,樵云不过是一个精持戒律兼修净业的高僧而已,并没有国师的称号。

清初世祖敬重禅僧。顺治年间(1644-1661),憨璞性聪、木陈道态、玉琳通琇等,先后入宫说法,各赐紫衣及封号。憨璞称为明觉祥师。木陈称为弘觉禅师(清《尤西堂集序》及《八指头陀诗集》卷八,均称其为弘觉国师)。玉琳初称大觉禅师,继遣使加封大觉普济禅师,后又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通称为玉琳国师,此是清代汉传佛教中享有国师尊号的唯一僧人。

清代号为喇嘛教的复兴时期,但喇嘛被封为国师的并不多见。青海阿噶旺罗布桑却拉丹,于清初入藏受戒并受学于第五世拉萨大喇嘛,被认定为第十四世章嘉呼图克图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到北京谒见清圣祖,圣祖为其建汇宗寺子内蒙多伦诺尔,令传教于内外蒙古;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灌顶普觉广慈大国师金印”。雍正年间,清世宗又为第十五世章嘉于汇宗寺西建立了善因寺(天纯《内蒙黄教调查记》)。清初诸帝对于喇嘛的封号甚为谨慎。乾隆特制一篇《喇嘛说》刻在雍和宫的四面碑上,其上曰:喇嘛又称黄教,始盛于元,沿及于明,封帝师、国师者皆有之。我朝惟康熙年间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又注云:“我朝虽兴黄教,而并无加崇帝师封号者。惟康熙四十五年封章嘉呼图克图为灌顶国师;雍正十二年加授章嘉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令住持嵩视寺。”

乾隆时代对于章嘉国师虽极礼遇,但章嘉似乎不大过问政治。据清礼亲王的《啸亭杂录》关于清字经馆的记述说,乾隆三十七年,设清字经馆(即满文藏经馆)于西华门内,命章嘉国师综其事,以达天、运筏等助之,考取满人誊录员、纂修若干员,令翻译经卷,先后凡十余年,大藏告成。帝尝以法司案卷命师判决。师合掌答曰:“此国之大政,宜由皇上与大臣讨论,非方外之人所预也。”直至清末,章嘉虽世袭国师称号,实际上只是在蒙藏地区从事宗教活动而已。

史部通典职官典》里记载: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太师

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为之。

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周公薨,毕公代之。

秦及汉初并无,至平帝元始元年初置,以孔光居焉,金印紫绶,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孔光为太师,王莽为太傅。光常称疾,不敢与莽并。太后诏:“ 令太师无朝,赐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食十七物。”十七物者,食具十七种物也。灵寿,木名。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

魏世不置。

晋初置三上公,以景帝讳师,故置太宰,以代太师之名,晋书曰:惠帝太安元年,“以齐王冏为太师”。当时撰述者之误也。秩增三司。蜀李雄僭号,时范长生自西山乘素舆诣成都,雄拜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

后魏、北齐、后周、隋、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仲尼及长孙祯、武士□、窦毅、韦玄贞、张说、裴光庭而已。□音忧缚反。

太傅

太傅,古官。傅,傅之德义也。 周成王时,毕公为太傅。

汉高后元年,初置太傅,金印紫绶。初用王陵,后省。八年复置,后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平帝以孔光为之。

后汉有太傅,上公一人,掌以善道,无常职。光武以卓茂为之,薨,省。明帝又以邓禹为之。邓禹字仲华,以元功拜太傅,进见东向。又张禹字伯达,迁太傅,舍于宫中,太官进食,五日一归府。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章帝以赵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乃以为太傅。和帝即位,幼弱,以邓彪有高名,海内归仁,征为太傅,百官总己以听之,恩宠之异,莫与为比。其后,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薨则省。胡广注曰:“犹古冢宰总己之义。”桓帝践祚,已加元服,不复置傅,但令太尉胡广、司徒赵戒领尚书事。至灵帝,复以陈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陈蕃志欲芟夷阉竖,以清本朝,世乱谗胜,用殒厥身。胡广代之,拱默而已。

魏初置太傅,以钟繇为之。钟繇字元常,迁太傅,有疾。时华歆亦以高年病,朝见,皆使乘舆上殿就坐。 是后三公有疾,遂以为故事。

晋宋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佩山玄玉。

梁、后魏、北齐、后周及大唐皆有。

太保

太保,古官。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

周成王时,召公为太保。

汉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莽为之。光武中兴,省。

魏初不置,末年始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冲,字文和。 位在三司上。

晋武初践祚,以王祥为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太保,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也。汝南王亮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太保卫瓘对掌朝政。又卫瓘为太保,以公就第,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也。章绶佩服冠秩与太傅同。

梁、后魏、北齐、后周、隋及大唐皆有之。天宝以前,唯以其官赠窦季谋一人而已。

太宰

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

周武时,周公始居之,掌建邦之治。

秦、汉、魏并不置。平帝加王莽号曰宰衡。

晋初,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以景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而以安平献王孚居焉。增掾属十人,盖为太师之互名,非周冢宰之任也。何曾为太宰,朝会乘舆入朝,剑履上殿,如萧何、田千秋、钟繇故事。又安帝以太宰琅玡王德文不宜婴拂事务,以纡论道之重,可衮冕之服,绿盭绶,羽葆鼓吹。盭音戾。盭,绿也,以绿为质。盭,草名也,出琅玡平昌县,似艾,可染绶,因以为绶名。

宋大明中,用江夏王义恭为之,冠绶服秩悉与太傅同。至齐以为赠。

梁初有之。至陈,又以为赠,有事则权兼之。

后魏初无。至孝庄时,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之,增置佐吏。

北齐无闻。

后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治,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治邦国。

自隋而无。

太尉

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赞杰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咸以为号。

汉因之。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郑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书中候云“舜为太尉”。束皙据非秦官,以此追难玄焉。刘昭曰:“纬候众书,贵尚神诡,出没隐显,动挟诞怪。太尉官实司天,虞舜作宰,璇衡赋政,当是据后位以书前职,非虞之实号也。太尉所职,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称太尉,乃中候之误假,盖非官之为谬。康成渊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礼而忘舜位,岂其实哉!此是不发讥于中候,而正之于月令也。广微之诮,未探硕意。”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等。 丞相卫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藉福说田蚡曰:“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窦婴;婴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蚡从之,皆如其谋。蚡音扶粉反。五年,又省。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大司马说在本篇。

后汉建武二十七年,复旧名为太尉公。每帝初即位,多与太傅同录尚书事,府门无阙。论者云,王莽以大司马篡盗神器,故贬其阙。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与二公通谏诤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刘宠字祖荣,迁太尉,以日食免。又初第五伦为会稽太守,署郑弘为督邮,举孝廉。及弘为太尉,而伦为司空,位在下,每朝见,弘曲躬自卑。帝知其故,遂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又陈蕃拜太尉,临朝叹曰:“黄宪若在,不敢先佩印绶。”后坐辟召非其人,策罢。

魏亦有之。王祥字休征,为太尉。司马文王进爵为王,祥与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并诣王。顗曰:“相王尊重,今可相率而拜。”祥曰:“相国势位,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辄拜人者耶?损魏朝之美,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何曾、荀顗遂拜,祥独长揖。文王谓祥曰:“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也。”

晋太尉进贤三梁冠,介帻,绛朝服,金章紫绶,佩山玄玉。若郊庙,冕服七旒,玄衣纁裳,七章。

宋制,武冠,山玄玉。

齐制,九旒。

后魏初,与大将军不并置。正光之后,亦皆置焉。

历代唯后周无,其余皆有,悉为三公。

综上所述可见他们是在不同时代扮演的不同的角色,时有时元,时断时续,然而没有这些头衔,他们的工作会有其他人做,如南北朝时各诸候小国太字官职可见一斑,齐时,三公唯有太傅。

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亦置官属。

陈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并为赠官。三公之制,开黄合,厅事置鸱尾。

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速度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