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清华公管国家治理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有哪些

清华公管国家治理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有哪些

有没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英语: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THU),旧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4月26日,是一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高等院校。最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1925年始设大学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是985工程、211工程高等院校。

清华大学(英语;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华是一所多学科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都是它的强项,学术实力居全国高校之首(QS发布的学术排名全国第一),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顶级名校,是九校联盟(C9)的成员。清华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2010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6000余亩,位于皇家园林清华园,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2013年4月,清华在校学生37650名,其中本科生14943名,硕士生14899名,校容校貌博士生7808名,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2263名。学校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5个;本科专业66个;清华大学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

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1950年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王国维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清华大学李广贺简历

李广贺,男,1958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7月获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学士学位,1986年7月获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硕士学位,1992年12月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8月至1990年08月任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讲师,1993年3月至1994年11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系博士后,1994年12月至1997年12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系副教授,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任英国Shefield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2月至2000年7月任清华大学环境系副教授。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英国Cardiff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0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国际水文学会会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中国环境科学》编委、《工程勘察》编委。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怎么样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比较出众的公共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学院成立以来,融入于清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伟大实践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研究、促进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清华大学汇集理工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拥有教育、科研所需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融合并继承培养高级人才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这些优越条件为公共管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朱旭峰厉害吗

现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博导、副院长。2000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2005年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硕士学位;2005年开始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工作,2010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开始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2015年起任首批长聘教授,2016年起担任副院长。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政策过程理论、智库与专家参与、科技政策、气候与环境政策、转型与公共治理等。入选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首批“国家青年拔尖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哈佛大学“燕京访问学者”计划(2008-2009年)。曾获美国公共管理学会(ASPA)和国际比较政策分析论坛(ICPA-Forum)联合颁发的“2012年度最佳比较政策论文奖”。

兼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地区主编、Perspectives on Public Management & Governance创刊编委、Policy Scienc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Policy Studies等国际期刊编委,以及一些智库机构的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在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Policy Sciences, The China Quarterly,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Asian Survey, Energy Policy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或重要中文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人民日报》等报刊文章数十篇。

【主要论著】

Zhu, Xufeng, The Rise of Think Tanks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朱旭峰:《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朱旭峰:《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开设课程】

公共政策I(硕士生)

公共政策II(博士生,合开)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II(博士生)

科技、环境与社会政策(博士生,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