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包括哪些内容?

1、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2、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们之间又结成了生产关系。

3、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精神、意志、神灵,而是人的劳动实践。

主要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批判而发展起来的。包括以下主要原理:

1、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马克思在他首创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中阐明了这一原理。指出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的存在形式。它反映着商品生产所特有的社会生产关系。价值是通过物与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原理。

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价值形成过程的原理。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价值。

马列经典中劳动观有哪些

第一,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活动的前提,作为生命存在的人要解决吃、穿、住的生活问题,必须从事生产劳动,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

第二,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们之间又结成了生产关系。

第三,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精神、意志、神灵,而是人的劳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劳动论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弄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什么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

  《劳动论》鲜明地提出,要想弄清马克思学说的基本精神,必须首先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什么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既是这本著作力图作出科学客观回答的中心问题,也是作者几十年研读思索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与追求。作者在坚持用马克思的精神学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上作出的结论,也正集中体现于此。

  《劳动论》从“狭义”、“广义”科学社会主义之争、如何看待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说等问题的讨论入手,用大量的论据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的哲学方法、经济学的基础论证及其对实现人类解放的新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揭示和预测,是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指出,一旦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割裂开来,社会主义的理论也就必将失去科学的基础和前提。在社会主义理想走向现实的进程已经在世界和中国开启之后,以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新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必要的,但它不是马克思主义某一组成部分的任务或延伸,而只能是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发展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研究的“社会主义科学”,即“以社会主义整体为对象的科学”。作者进一步指明: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质、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部分论断和思想解释和指导社会主义,容易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上也容易导致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化、空想化甚至是虚化,导致根本背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加,更不是各自可孤立存在的理论,而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轴心

  从劳动入手并以此为主线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分析,是《劳动论》的独到的思路视角。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科学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在作者看来,如何认识和对待劳动,涉及世界观和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恰恰是通过阐明劳动的规律,运用劳动的基本观点来认识历史、认识人类、认识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劳动被置于基础、本源乃至中心的地位。马克思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社会史的钥匙的,他把劳动称为社会围绕旋转的“太阳”。

  作者在《劳动论》中提出,劳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观点,甚至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唯一观点。其理由是:劳动观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石;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劳动历史观”;剩余价值理论是“劳动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劳动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是“劳动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是“劳动的解放”;科学社会主义是“现代劳动者自我意识”。从上述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称为“劳动论”。

  作者以劳动与自然、劳动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劳动与政治、劳动与意识、劳动与革命、劳动与自由、劳动与科学等关系为题,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理论大厦作了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解释。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是目的,实现这种解放的条件是手段,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目的与手段、目标与科学的统一。再比如,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再到《哥达纲领批判》,贯穿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实现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把阶级解放、人类解放、个性解放统一起来,而且以科学的态度来切实研究个人自我实现的现实条件,这在从古到今的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追求

  在共产党长期执政、在马克思主义成为占指导地位意识形态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们能否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劳动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以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同时又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认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用时代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劳动论》提示我们,作为劳动论,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并没有否定劳动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正是这一点,不仅使我们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增加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好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重大课题的自觉性。

劳动观是什么?

贯彻落实“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的思想,应根据当今时代劳动形态和内涵的新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克服在劳动问题上存在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观,促使全社会形成平等互利、协作和谐的劳动关系,促使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